『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Trend

漫步在網端 迷人的網路—我的金礦在哪裡?

文/張彥文

網際網路(Internet)「入侵」人類生活還不到20年,
但是已經成為具備無遠弗屆影響力的巨獸,
現在有多少人一開機就上Yahoo?有多少人每天不看Facebook就全身不對勁?
而所謂的「Google大神」,對許多網路族來說更已經成為每日參拜的宗教信仰。
而某某新興網站又被網路巨人看中,天價娶進門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
也因此吸引了眾多創業者前仆後繼地投入,希望挖出屬於自己的金礦。


網際網路的起源甚早,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就在幾個大學研究中心,設置了數個「節點」(node),建構了一套沒有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用於國防安全資訊的連結與傳輸。不過網際網路普及於一般大眾,則是近20年的事,許多人常將開發出領航員(Navigator)瀏覽器的網景(Netscape)公司,在1995年於那斯達克上市的時間,做為現代網路的濫殤;也就在同一年,雅虎(Yahoo)、亞馬遜(Amazon)相繼成立,微軟也推出IE瀏覽器的1.0版。

網際網路在第一個10年,出現了極大的泡沫,當時只要掛上「達康」(.com)的公司,都被當成明日之星,更吸引了鉅額的資金投入;不過在網路基礎建設尚未到位,以及使用者習慣尚未建立的情況下,這個不切實際的夢幻榮景瞬間破滅。

即使這十餘年來不斷有人樓起樓塌,但是仍然有許多人爭相投入網路一夕致富的希望當中:從Google的車庫傳奇、YouTube的爆紅崛起,到近年來號稱市值已達600億美元的Facebook,無一不是網路的灰姑娘故事。至於在台灣,最近一項引人注目的併購案,則是2010年底美國主打「團購」的網站Groupon,買下了台灣的「地圖日記」。雖然地圖日記並未證實,但外傳併購金額高達300萬美元,成為近10年來台灣網路界最令人振奮的併購案。

「社群」概念正當紅

雖然失敗的、血本無歸的人遠多於大家所看到的成功案例,還是有很多創業者不斷在網路上動腦筋,希望抓到網路最新、最in的趨勢,同時順勢搭上列車,成為下一個可以呼風喚雨的網路新貴。要談最近當紅的概念,當然莫如由Facebook所啟動的「社群」網站。

有個口香糖廣告,希望大家找「朋友的朋友」一起來分享,這個「朋友的朋友」概念,就是社群網站的基礎。成立僅短短7年的Facebook,全球已有超過6億用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它快速掠奪Google、雅虎等網站的線上廣告,而且未來勢必入侵其他網路相關公司的地盤,因此其他科技業者,一方面得防堵Facebook,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與之合作。美國的創投顧問就指出,對矽谷的公司來說,每一家想吸引年輕網友的公司,都必須正面迎戰Facebook,因為這個「可怕的競爭者」在網路上開啟了無限的契機,它甚至把網路消費變成了一項社交活動。

根據美國網路消費專家的分析,經由Facebook或Twitter這一類的社群網站,消費者能夠即時分享商品內容、價格訊息,而且還能立即得到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對這項消費行為的回饋,對整個網路消費行為有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不論是原來就雄霸一方的線上零售業者亞馬遜,或是美國零售業巨擘喜爾仕(Sears)都加入了社群陣營,前者直接將臉書功能結合於亞馬遜網站,後者則在Facebook成立購物專區,類似和好友一起逛街購物的虛擬版。

或許有人會問,在網路上哈拉打屁,真的會為我的公司帶來收入?依據美國的研究,答案是極為肯定的,因為若商品在Facebook上被分享,平均每次可帶來14美元的銷售金額,若是被按「讚」,則可帶來8美元的銷售金額,也難怪無人敢小覷社群網站的威力。

不只軟體及零售業,連硬體廠商都向Facebook靠攏,台灣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就推出兩款Facebook手機,只要一個按鈕,就可以隨時知道朋友的朋友現在在做什麼、想什麼,甚至吃什麼。更夯的則是結合所謂的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這個功能讓Foursquare這家美國社群網站,從2008年創立至今,就吸引了650萬會員。LBS是配合全球衛星定位或是行動電話網路,每到一個地方,我們就可以「打卡」,而一旦新增了這個新增地點的打卡資訊後,這個地點又會成為一個小型的社群活動網站,將來甚至巷口的小雜貨店都可以藉此成立一個粉絲專頁,經營在地的行銷活動。

再看看現在許多爆紅的網站,其實一樣是「朋友的朋友」概念。舉二個例子來看,第一個是Instagram,說穿了就是Facebook的照片版,人們可以利用手機拍照,拍完之後立刻上傳到你朋友的手機及其他社群網站(包括Facebook)上,這樣一個簡單的應用程式推出的六天之內就吸引了10萬人下載,而且目前仍在快速成長中。另一個更驚人的例子則是一個名為KIK的應用程式,這個只是像是手機版的即時通(messenger),可以讓你隨時跟朋友聊天的小東西,推出三週就擁有150萬名會員。當然這類的應用當中,還是有一些他們與眾不同的技術門檻或是吸引人的特色,但是「朋友的朋友」這種社群網路的本質是不變的。

「行動網路」帶來的變化

從LBS、Instagram到KIK,以至於手機內建Facebook,可以看見社群網站向「行動化」移動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不限於社群網站。

其實網路很早就有一項概念,叫做ubiquitous computing,可稱之為「無所不在的網路環境」,也有人說是「無縫聯結」(seamless),希望未來的網路世界可以達到「時時皆網路,處處能連線」的境界。隨著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的問世,過去的理想不再遙不可及,而且更加友善的使用者介面,也讓之前行動電話3G始終找不到所謂「殺手級應用」的困境,開啟了新一波的行動網路應用,或是新事業的機會。舉例來說,有一款在智慧型手機上極熱門的遊戲Angry Birds,遊戲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小鳥當做彈弓的石頭發射出去,打倒前方偷走鳥蛋的惡魔豬。這款遊戲的應用程式,試玩版被下載了1,300萬次,即使是0.99美元的付費版,也被下載了700萬次,還曾經雄踞iPhone 2010年第三季下載排行榜的冠軍。

還沒完,這隻小鳥現在不只活躍在手機上,現在SONY已經對這隻鳥產生興趣,打算放進他們的遊戲系統中,未來這隻小鳥甚至有可能被拍成電影,堂堂躍上大銀幕!其實,像這樣的遊戲過去早有很多類似的版本,但都沒有像這隻生氣的小鳥如此成功,更令人吃驚的是,開發這款遊戲的芬蘭公司Rovio表示,Angry Birds只是他們利用多餘的時間開發出來的遊戲。之所以會爆紅的原因之一,就是靠著使用者利用手機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力量,營造出如此強勁的力道。

而這個手機或是平版電腦普及化的趨勢,則為所謂的App Market(應用程式市場)帶來無可限量的商機。根據行動裝置研究機構research2guidance的數據指出,智慧型手機的用戶將於2013年底達到9億7,000萬,而相關的應用程式則將超過150億美元!網路家庭PChome創辦人詹宏志就認為,這個市場不僅跟網路事業有關,跟台灣的資訊產業,甚至是文創產業都有關,台灣現在開發的智慧型手機,如果沒有像蘋果的App Store,甚至沒有一個應用程式的市場,就不可能成為一項獨立自主的產業。

事實上,應用程式的開發,是一項軟實力的競爭,比的是創新及創意,一個受歡迎的應用程式不一定要花很多錢,非常符合網路創業的特色,也是未來蘊藏著無窮機會的地方。

仍需慎防二度泡沫

1995年網景上市後,股價一飛沖天,造成了第一波網路的榮景及泡沫,新生代網路公司潛在市值迭創新高,也讓人不免擔心是否會發生第二波的網路泡沬。除了號稱已高達600億美元的「金童」Facebook外,像是來台灣併購地圖網站的Groupon,市值也喊到了150億美元。科技顧問公司Broadsight共同創辦人派區克(Alan Patrick)就提出警告,當出現無法以「舊方法」衡量價值的「新事物」時,再加上有一些笨蛋公司(dumb-money companies)認同這個機會,花大錢去收購這些公司時,就是泡沫化的警訊。

這波的網路榮景是否會持續走揚或是泡沫化,還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確定,不過多數的專家都認為,網路的本質其實沒有變,它就是一個存在的「工具」,會變的是如何應用。舉例來說,過去的網路是流量稱王,也因此入口網站Yahoo曾經風雲一時,現在的網路則是社群稱王,所以大家言必稱臉書。但不論如何,運用創意找到特殊的獲利模式,永遠是這個領域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吸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