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Column

小魚放大湖裡,大湖會把魚養大

文/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

兩岸其實從80年代後期,在經濟上彼此就有很密切的合作。那時候台灣傳統產業大量外銷,高科技產業也開始大量出口,累積了龐大的外匯存底,創造了大量的順差。但是順差與外匯存底的激增,馬上讓我們面臨台幣升值的壓力,中央銀行打壓的結果,造成「台灣錢淹腳目」,股票、房價一直漲,最後泡沫化。這時候大陸張開雙臂,以各種優惠條件歡迎台商到特區、珠三角、深圳等,讓部分台商創造第二春。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80年代對大陸來說是改革開放初期,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台灣正好適時地注入資金、生產技術、管理技術、行銷技術、國際貿易技術,讓大陸節省了20年摸索時間。我曾親耳聽到胡錦濤說:大陸的經濟發展,台灣、台商的貢獻非常大。
時至今天,又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兩岸一定要彼此合作,因為我們需要大陸的勞工、市場,大陸則需要我們各方面的技術。

經濟發展與人民需求有差距

說到合作,我們來談ECFA。ECFA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目前只有一個框架,裡面的內容現在還不知道。目前只有一個「早收清單」,就是在關稅互免方面先訂出一些項目,台灣商品賣到大陸去,有557項在兩年內零關稅,而大陸銷到台灣來的商品,也大約有二百多項零關稅;另外服務業方面,大陸開放給台灣包括研究發展、醫療業、金融業等11項,我們也開放金融業等若干項給大陸。

 但這些是屬於兩岸之間的,真正我們要加以注意的是「十二五」,所謂「十二五」是指大陸第十二個五年經濟發展計畫。2010年大陸的GDP達到5.88兆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過人均GDP則是4,400多美元,而台灣的人均GDP是20,500美元,彼此差距還很大。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以大陸的人口比例,他們人均所得超過2萬美元的有錢人雖然說只占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卻有6,000多萬人。所以我們不要過於自卑,也不能過於自大。
 大陸的經濟發展程度真的很快,高鐵、捷運一條一條蓋,但他們也有他們的問題,事實上,中共第十七次人民代表大會時,胡錦濤就表示,大陸的經濟發展程度很高,但和人民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包括哪些呢?第一,貧富差距太大。平均所得2萬美元以上的人雖然有6,000多萬人,但根據官方數字,貧窮人口大約有1.5億人。在網路時代,貧富差距太大很容易讓人對政府不滿。

 第二,城鄉差距太大。我去年因為世博會的事進出上海19次,我發現我們雇用的100多位大陸年輕人同工不同酬,上海人要比非上海人的薪水高40%,這是因為上海人可以享有兒童教育補助、醫療保險及其他社會福利,鄉下人在上海工作就沒有這些額外補貼。

 其他的差距還包括: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不能平衡、對外依存度太高(靠外銷)、能源效率太低、環保不足。胡錦濤這一串問題提出來後,沒多久國務院就發表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向。過去大陸的經濟發展方向是「重視成長」,現在則是:第一,擴大內需;第二,和諧社會;第三,環境保護。

 2010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七大五中全會,對2011年3月開始推動的「十二五」做出了12項建議。綜合來講,先前的「十一五」大體上來說是成功的,因為它至少將大陸變成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過「十一五」在貧富差距這方面所做的努力還有待加強,也因此兩會之後,開始對「十二五」做非常詳細的規劃。

 「十二五」可說是持續「十一五」的方向,胡錦濤在「十一五」曾提出「科學發展觀」,也就是以科學方法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其中包含四個核心要目:第一是人本,開始注重人民的需求;第二是協調,有問題就要協調;第三是合作,現在在大陸各省間競爭非常激烈,甲省的商品運到乙省需要課非常苛刻的稅,乙省在市場上查到甲省的仿冒品也會嚴加追究;四是永續。「十二五」就是以這四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做為實施方向。

新方向帶來新商機

而什麼是「十二五」呢?就是第一,由重視國富、國強,轉為更重視民富。在國強方面,殲二十戰鬥機、東風四十一型飛彈都研發出來了,國已經很強了,但在民富方面還有待加強,落實在提高人民所得,尤其提高工資所得上,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從重視外需,轉為更重視內需。出口重要,但提高國內人民的購買力,是「十二五」更重視的。

第三,從重視地方,轉為更重視區域。過去重視的是大城市的發展,城市裡各方面建設都不錯;但城市弄得很好,旁邊地方的生活卻變得很差,所以現在就要「城鎮化」。以四川的重慶為例,重慶市原本人口還不到1,000萬,現在把旁邊的農村也全部劃歸重慶市,人口變成3,400萬人,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表示,城市城鎮化不是換個門牌而已,而是讓農村的教育、醫療、社會福利、交通等,都比照都市來辦理。

第四,由過去重視沿海的發展,轉為也重視內陸和中西部的發展。最明顯的就有兩個城市,一個是重慶,「十二五」期間的經濟成長率是13.5%,另一個是內蒙,經濟成長率是13%。另外新疆的喀什現在也劃為了經濟特區。

現在我們把這四個問題綜合來看,按照計畫,農民的人均所得,每年至少要提高7%,所得提高後購買力也提高了,這一點就給台灣帶來很多商機。因為內需提高了,農村開始有錢,中國人有錢就會想蓋房子,所以未來五年鋼筋、水泥等建材的需求量一定非常大。其次,民生必需品的需求量也會非常大,大陸的國防科技、航天科技當然遠遠超過我們,可是我們的ICT產業、民生日用品工業等還是領先他們,所以現在和民生相關的產業都是我們非常值得發展的項目,尤其是家電產品和消費性電子產品。

以電視機為例,2009年我們賣了43億美元的面板,2010年賣了53億,今年預估至少賣55億美元的面板,我們的面板供應對大陸造成什麼影響呢?根據資料,2008年大陸彩電的總產銷量是2,300萬台,2009年是3,600萬台,2010年4,600萬台,2011年則預估6,000萬台。特別要注意的是2014年預估為1.5億台,所以農村如果照計畫提高了所得,有錢了就會想換個平面電視,這方面的潛力無窮,也提供了無限商機。

「十二五」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從重視經濟發展,轉為也要更重視社會發展。過去一味重視經濟發展,現在已有點失衡,社會發展變得更重要。舉例來說,在醫療方面,農村的醫療比不上都市的醫療,而都市醫療也比不上台灣醫療。大陸現在也要做「全民醫保」,我說應該多跟台灣學習,因為台灣人看病、拿藥、開刀、住院都不要錢,而且就連大陸人嫁來台灣,父母來台探視幾個月,這段時間也可以享受台灣的健保。

另外安養方面,大陸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7億人,這其中,「空巢家庭」占50%,夫妻當中又總有一個人會先走,老人問題愈來愈嚴重。大陸的安養機構床位,卻只能滿足2%的需求,所以台灣若在大陸和當地人合資設立高水準的安養機構,是非常有市場的。

環保與軟實力的突圍

「十二五」另一個重要項目是從重視高碳開始轉為重視低碳,包括節能減排的產品設備、新能源的開發、電動車等,兩岸合作的空間是無限的。其中新能源方面,兩岸都在發展太陽能、風力發電,而且感覺發展程度差不多,雙方合作可以降低成本。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Hot, Flat, and Crowded: Why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一書中提到,大陸消耗了全世界二分之一的水泥、三分之一的煤、三分之一的鋼鐵,卻只創造出全世界7%的GDP(根據2007的資料),這就表示能源效率太低;還指出中國到本世紀末(2099年),主要糧食(黃豆、玉米、小麥、稻米等)會減產37%。這是很大的危機,所以大陸非常積極地節能減碳,這也提供了很多商機。

日本311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核電廠輻射外洩,這也讓我們很清楚的看出來,全世界對於核能發電將會趨於較保守的態度,也因此對新能源的需求會更為提高。而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是否能真正發展到能供應所有的電力需求,專家表示可能還有一段距離。所以要完全放棄火力發電,似乎還是不太可能,倒是如何讓火力發電能夠更有效的減排,這是從事工業研究的人可以努力的課題。

至於「十二五」的其他重要項目,還包括要從傳統的勞力密集產業、出口導向產業,轉向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高附加價值產業,而工研院幾乎就是往這個方向發展。大陸提出的七大新興產業,和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其實內容也差不多,所以工研院的地位在未來十年應該會更為重要,對台灣的貢獻會愈來愈大。在兩岸的經貿合作上,我們有工研院的努力,可以繼續維持在工業技術上的主導地位。

而除了重視陸地的發展,大陸也要開始重視海洋的發展。最近胡錦濤到山東時表示,山東應該要發展藍色經濟,也就是海洋經濟,包括海洋運輸、海洋觀光,以及更重要的海洋資源開發。海洋資源包括海洋的養殖、海底石油及天然氣的開發,以及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海洋深層水等,而這幾方面,台灣因為整個東部面臨太平洋,比起海岸線雖長,但多是內陸海,並沒有任何一吋臨太平洋的大陸來說,已有些基礎,這方面值得更深入的發展。

「十二五」中還有一個重點是,從重視硬實力轉為更重視軟實力。軟實力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文化,例如日本311震災,我覺得就是充分展現出他們的軟實力,民眾在那麼嚴重的災害下,仍能不慌亂守秩序,真是了不起。軟實力另一個部分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可能是無形的,甚至是一種觀念,文化創意也可能只是一個想法,可是一旦把這些變成一個產業,它就是具體的,就是一種生意,要能「賺錢」的。現在台灣很多文化人,一說到文化創意要市場化就很不屑,但又撐不下去,然後要求政府補助。其實文化創意要變成產業,就是要市場化,台灣是保存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地區,加上台灣人特有的環境自由、多元化,所以我們的創意特別多,創意能力特別強,在文化創意上我們在兩岸是獨領風騷的。

聯手合作才能力量集中

另外「十二五」還注重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占大陸GDP的40%,台灣則是超過70%,這些年來,台灣服務業在服務內容和態度上,因受日本影響有非常大的改進。服務業在大陸,像是85度C、王品都做得非常好,達芙妮在大陸起家,開了五千多家店,愈做愈大。另外如賣家居用品的多樣屋也是台灣人開的,在大陸有五百多家店,連內蒙、新疆、寧夏等都有分店,它也是在大陸發展起來的。外貿協會扮演了媒人的角色,把有根的台灣連鎖加盟業者,和上海這些無根的連鎖加盟店拉在一起,鼓勵他們去大陸投資開店,一家做的好就開10家,10家做得好就馬上開放當地人加盟,變成幾百家、幾千家,如果台灣有500家連鎖業者,都能在大陸開500家連鎖店,遍布全大陸,這不就等於經濟上的反攻大陸?

在經濟上,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配合他們擴大內需的政策,提高他們生活的品質,促進兩岸人民的關係更和諧的發展。兩岸關係現在要從經貿關係上發展,所以我們一定要密切注意「十二五」,從「十二五」中找出機會。對地方政府來說,他們也很高興能有台商來投資,可以做為他們配合「十二五」某個項目的成績單,因為這是制定五年規劃時首次把兩岸關係列為專章加以闡述。

所以就整體來講,是兩岸關係很好的機會,因為大陸現在也非當年的大陸,他不只是人多、土地大,生產技術也在提升,模仿力非常強,台灣人想在大陸長久生存的話,真的要不停的創新,不創新一定就會被淘汰。此外,還要不停的促銷,外貿協會在大陸就花很多時間在促銷,像2009年的南京名品展就做得蠻成功的,緊接著還有15個省、4個直轄市邀我們去辦展,去年辦了5場,今年則準備在瀋陽、天津、廣州、南京、武漢、重慶、北京、吉林、成都和南寧各地辦展,另外也試圖突破,爭取在東盟博覽會中設立攤位。

我要強調,過去我們和大陸合作,大都是產業合作,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合作,而且多半是垂直的合作,我們負責上游、前端的部分,最末端交給大陸去組裝;但這種合作模式現在慢慢改變了,以前那種他們賺5%、我們賺80%的時代已經過去,大陸的人才、生產技術都提升了,將來包括精密零組件等都會在大陸生產,所以未來利潤可能就變成各50%。

中國影視行業協會是由做平面電視的八大品牌,包括海爾、海信等組成的,他們表示,台灣的面板對大陸的彩電業貢獻很大,可是韓國人如狼似虎,他們八大品牌加起來的電視機銷售量,還比不上LG一家在大陸市場的銷售量,所以台灣和大陸應該聯手合作,把力量集中起來,否則機會都被韓國人搶走了。

我的想法很簡單,台灣市場就像一個小水池,小水池就只能養小魚,隔壁則是大湖,你把小魚放到大湖裡,大湖就會把魚養大,而魚養大了後就可以回饋台灣,像是康師傅、旺旺等,然後魚養得再大,還可以遨遊世界。我覺得未來沒有別的選項,就是要和大陸聯合,把魚養大,然後我們繼續去遨遊世界。

現在大家對電視的需求已經不只是電視了,而是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配合雲端運算來解決各種問題。這裡面可以合作的項目太多了,台灣在研究發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都領先大陸,大陸的市場則可做為後盾,雙方訂立共同的標準,全世界都要往這邊靠攏。我想在高科技的部分,未來如果往這個方向走,台灣持續保持些微領先,但是共同開發整個國際市場,那前途真的是不可限量。(本文摘自工研院產業學院「藍海新世力」系列演講第一場:ECFA及十二五後兩岸新局,整理/王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