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Column

全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口述/台灣花旗環球財務管理顧問股公司董事長杜英宗 整理/王元元

全球經濟的發展在未來40年,將是「遍地開花」的情況,就是窮的國家會開始變富有,並且不是富有的國家更富有,窮的國家更窮,而是全球的經濟體同步繁榮。這就產生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們台灣人,或者說是東方人,以前都是跟白人做生意,賣東西給白人,現在我們要賣東西給全世界的人,尤其是黃皮膚的人、亞洲人,這就變成我們在設計產品、運用科技的時候要先思考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將來的市場不再侷限於歐美,尤其歐洲市場會從原本占全球經濟的19%,變成只佔7%,而亞洲會從20%升到49%,所以亞洲的份量會愈來愈重,而我們的鄰國會變成我們最大的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和印度,這是我們最需要體認的一個現實。

另外,這些富有起來的國家現在開始重視他們的內需市場,尤其中國和印度。中國現在一直在賣東西給美國、歐洲,結果就是擁有三兆美元的外匯存底,等於除了一般在外流通的鈔票以外,中國還要發出超過20兆人民幣的鈔票在外面,所以他們不得不開始發展內需,也就是說這三兆美元的外匯得消耗掉,不然會變成很大的負擔。就像一個普通人有錢的話,你會擔心別人來搶,晚上睡不著覺;國家有錢的話,則是會造成通貨膨脹,產生很多問題。

日本曾經也有過同樣的問題,70年代時,日本是全世界外匯存底最高的國家,可是他們把錢都拿去美國買房地產,結果後來美國房地產價格崩盤,讓日本人把從美國賺來的錢又虧回美國。中國大陸則比較聰明,他們想用這三兆美元的外匯去買礦產等自然資源,但全世界各地都有人杯葛他,結果沒辦法消耗掉這麼大一筆外匯存底,只好回來發展內需。

和自然界共存

當每個國家都在發展內需的時候,從台灣科技業的觀點來看,就要去了解每個國家的需求是什麼?尤其是未來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印度和中國。我一直強調,中國的人口分配對他們其實是相當不利的,他們的社會支出現在又很少,在這種情形下,他們的需求會是什麼?其實這就是一個科技上,或生意上很好的研究課題。

因為經濟的均衡發展,消費者的行為也在改變,例如說外食人口變多,在家煮飯的人愈來愈少;而中國現在漸漸成為高所得國家,對服務和教育的需求愈來愈高,其他還有健保、醫療等需求。另外還有大眾時尚的趨勢,就像是iPhone、iPad等,產品很時尚,又便宜又好看。

第二個趨勢,就是地球到底有沒有辦法支撐這種經濟的成長?在40年內,全球的經濟要比現在成長5.5倍,而我們的地球有沒有辦法承載這種沈重的負擔?這裡有一個公式可以簡單的計算出一個人所消耗的自然資源,舉例來說,一個美國人會消耗7.9單位的資源,而他們擁有的自然資源只有4.9單位,所以就等於-3,不過這裡面還包含加拿大的部分,如果只計算美國本身就只有3.9的自然資源,而消耗資源達到8單位,所以美國人其實是-4.1。

再來看中國大陸,如果他們在2050年時GDP超越美國,而中國13億人口又是美國的四倍,若他們每個人消耗-4.1單位的自然資源的話,那地球一定毀滅。加上他們的生活水準愈來愈高,吃的東西、穿的東西、用的東西都會提高,那對自然資源就是更大的耗損。而且全世界將來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就是印度和中國,他們代表著全世界40%以上的人口,這40%以上的人口如果生活得都像美國人一樣,即使是像台灣人一樣,對地球都是無法承載的負擔。

 所以人類一定要去思考如何與自然共存,也就是說工研院研究任何東西時,都要想到這個東西是不是能讓你與自然界共存?「和自然界共存」這個想法,我希望能深植在各位的腦海裡。

其實台灣已經不必利用自然資源或是毀壞自然資源來賺錢,接下來我們應該是要靠我們的智力來賺錢。如果說每個人都能下定決心再也不摧殘自然環境,而是靠自己的腦力、智力來賺錢的話,台灣就能走入不同的階段。這裡面的意義就是,數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品質。

台灣很多製造業還在講規模,想的就是降低成本,但是品質才是最重要的。這裡的品質講的是生態的、經濟的,還有社會的品質,這三個品質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成本的品質。所以我們未來可以發展「綠色產業」(green industry),就是把「低碳與綠色成長」(Low Carbon Green Growth,LCGG)變成我們的產業,工研院將來應該朝這個方向去做,我們的整個產業結構也要往這個方向調整。

資訊娛樂與使用者介面

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人類的行為也在改變,所以第三個重要的趨勢就是資訊瀏覽娛樂(data consumption)或是資訊創作(data creation)。科技是用來使用資訊的(consume data),而不是創造資訊(create data),以前製作超級電腦,是為了能夠很快地處理一些東西,創造一個新的東西,像是要登陸月球或是火星,必須計算得很快,但是人類經濟的發展,其實是要讓人類運用很多的資訊,而且又快又好。

根據摩根史坦利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指出,關於個人電腦(PC)的用途分析,比例最高的是占26%的網路瀏覽器搜尋(web browser search),其次是e-mail,第三則是玩遊戲(play game),其他還有看影片、看照片、聽音樂、通訊(communication)等等。而在通訊用途方面,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收資料和送資料,這兩者加在一起就占近20%,所以從調查結果來看,一般的瀏覽和通訊是使用資訊最多的兩個地方。

如果從傳統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tablet)的角度來看,平板電腦主要都是用在以下這四個用途:閱讀、遊戲、聽音樂以及看影片,還有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ing)。我們還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就是有了平板電腦以後,你在公司用公司的電腦去玩遊戲的比例就降下來了,因為你已經有了平板電腦可以去做這些事情,所以到公司就不必用公司的電腦去做私人的事情。

第四,我覺得將來的科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使用者介面的發展。調查顯示,使用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的人以13歲到39歲之間最多,這族群其實蠻特殊的,就像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小孩,是玩game出身的,所以他們很會用那些智慧型手機,或是iPad。而且調查顯示,愈年輕的使用時間愈長,並且食衣住行都少不了smart phone。

像是我之前回美國時,和我兒子開車出去吃飯,他就用他的iPhone找餐廳、看菜單;然後他要買衣服也用手機上網找,反正食衣住行都離不了,就像台灣的7-ELEVEN一樣,現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什麼東西他都到7-ELEVEN買,這些人是用smart phone來決定他的食衣住行。其實以前手機在美國並不流行,但自從有了iPhone之後, 智慧型手機就完全取代傳統手機,美國所有年輕人都人手一支iPhone。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因為智慧型手機讓使用者介面變得很容易,你在螢幕上按一按就可以使用各種功能,以前你要上網還得坐在PC前去打字什麼的,現在因為改變了使用者的介面,也改變了使用者的習慣。所以從使用者的觀點來看,將來的科技發展重點,就是如何改善使用者介面。

移動性及雲端運算

第五個趨勢則是移動性(mobility),我個人對mobility的定義就是,我要使用資訊的時候,我就隨時可以用,不會受限於人在哪裡。以前用PC或NB的時候是沒辦法這麼做的,不像現在有了iPad、iPhone之後,在哪裡都可以取得資訊,這就是所謂的mobility。這對使用者來說,會變成一個很重要的未來趨勢,這裡面包括很多,像是即時通、行動電郵(mobile e-mail)、行動影片(mobile video)、搜尋等,都是很重要的。

當然還有兩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安全性和隱私的問題要解決。總之從mobility裡面衍生出來的很多商機、很多科技的發展,其實都是因為要給最終用戶(end user)隨時能接觸、獲取(access)東西。

第六點是雲端運算。我舉花旗的例子來講,我們公司為因應亞洲地區客戶的需求,IT方面的支出大約一年30億美元(不包括全球的network),但是我們需要花這麼多錢嗎?這些資料、硬體有被充分的利用嗎?其實是沒有的。我相信所有的公司或機構,他們的電腦或系統的真正使用率,是不到30%的,但是為了這30%,就得花很多的錢去維護這些硬體。

所以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說,因為最終用戶行為的改變,也改變了企業使用者的行為。如果組織裡面不管大小所有的員工,每個人都希望有mobility,都希望他可以做很多data的consumption,而不是data creation,那你為了data creation花了那麼多的錢,還不如拿出來和別人共用。

台灣其實一直想要發展雲端運算,所以我剛才大膽的建議,就是工研院可以自己做一個雲端運算中心,來服務台灣的高科技業。你們有科技能力,又能拿到硬體,還有很多現成的客戶,可以自己去練習做雲端運算,就可以產生很多商機。

以最終用戶的角度思考

最後第七點是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ing),就是像facebook、google、yahoo等網站,這些social networking也造成一些新的現象,這種新的現象,不但會改變科技,改變PC、iPad,還會改變政治。例如埃及的政變,就是因為social networking,到處茉莉花開,也是因為這個。

現在很多高科技產品,其實也是被當成社交網路的一個平台。而social networking也促成未來人類行為的一個大改變,就是當人們不用外出見面,反而是在電腦或iPad、smart phone前面就可以和所有人交際、溝通的時候,那應該怎麼樣用我們現在的高科技來滿足現在這種end user的需求?

我剛才講的這七個趨勢,其實是由最終用戶的角度來看。從經濟的發展來談,因為科技就是要用來服務end user,如果你不能服務你的end user,那你就沒辦法生存。例如宏碁,以前宏碁的客戶是通路(channel),他們賣PC、賣NB,其實他最大的客戶是BestBuy、是通路商,但宏碁現在要改變,要把客戶變成是end user。其實宏碁有很好的基礎,像我給我兒子買過一台宏碁的筆記型電腦,他說他一輩子沒用過這麼好的NB,所以他以後買NB都買宏碁。這代表宏碁擁有客戶忠誠度,但是他們應該要利用他們這種既存的競爭力,跟客戶發展出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

其實科技的發展都要從end user的角度去想,而不是用發展科技的角度去想,因為end user才是真正要用你的科技,你的新產品的人。今天為什麼要從經濟來談到科技的發展呢?就是要喚醒各位,我們的做法,其實是要創造價值,怎麼做?就是針對客戶的需求,要讓end user喜愛上你給他的東西,包括你和他之間的介面,你怎麼樣提供他機動性,你怎麼樣幫助他consume data,你怎麼樣讓所有的客戶,不僅是一個國家,而是所有的國家都能接受你的產品。

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去做很多R&D的時候,我們的國內市場太小,我們花了很多R&D的成本,卻沒辦法回收。加入ECFA之後,我們把中國大陸變成我們的內需市場,甚至我們到印度去發展,把全世界40%的人口都變成我們的國內市場,那台灣不但會成為全世界GDP前三名的國家,也有可能變成全世界第一名,只是看我們有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