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Column

從中華崛起看兩岸三地關係的發展

口述/林垂宙 整理/王元元

今天講的這個題目,我主要是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雖然大陸、台灣、香港有很大的分別,但在過去20年,在世界上、經濟上都有相當的發揮,這其中道理何在?其次我想分析一下,這三個地方為什麼會崛起?最後則是將來台灣和大陸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況,我們台灣將來又有些什麼展望。

從面積來看,大陸約是香港的一萬倍,大概是台灣的30倍;人口上大陸是13億人,台灣是2,300萬人,香港是700萬人。從政府的立場來看,大陸是1949年成立的共和國,是一黨專政的國家;台灣是1911年成立的民主共和國,現在已經普選;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1997年回歸中國,變成特別行政區,是部分民主化的體制。

從經濟上來看,大陸是以製造業、農業為主,又有很多天然資源;台灣現在已經變成靠技術為主的工業來成長,從農業經濟變成技術經濟;香港則主要是靠商貿以及服務業。從社會發展來看,根據聯合國公布的HDI(人類發展指數),大陸是0.663,世界排名89位;台灣是0.868,排名第18位;香港則是第21位。從以上面積、人口、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比較,可看出中國、台灣、香港的確是很不一樣的。

中國政府的一黨專政是很特別的體制。他們有五個頭,主要是黨,然後分五塊,一塊是政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協商的機構,沒什麼真正的權力;一塊是政治局(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這是黨的部分;一塊是國務院,是行政單位,真正在做事情的;一塊是中央軍委(中央軍事委員會),這是獨立的軍方單位;最後一塊是人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立法方面的事務。

中國政府是很龐大的,但這些機構都要聽黨的意思,中國共產黨大約有七千萬個黨員,基本上單位負責人都是黨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很特殊的政黨,而且這項條文是明文記載在他們憲法裡的。

由於人口數的關係,在人均所得上香港是最高,大約接近三萬美元,台灣是17,000美元左右,大陸是3,700美元左右(2009年)。另外大陸的外匯存底現在是世界第一,大約2.64兆美元,第二名是日本,台灣則有3,800億,香港排名第九。

所以從經濟的發展立場來看,中國人不管在大陸、台灣或香港,在全世界的地位都是越來越高的。而大陸、台灣、香港為什麼能做到這樣?我個人的看法,就是「時候到了」,因為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使得我們能夠因為這個時勢到了而崛起。

全球化的三要素

全球化要從三個方向來分析:技術化、國際化、民主化。而中國人在這三方面,已經經過三千年以上的培養,擁有充足的經驗。先講技術化,早在4,700年以前,中國已經有文字;2,200年前,秦始皇則統一了度量衡,這就是共同標準,之後的指南針、造紙、火藥等,也都是很重要的成就。到了20世紀的資訊社會,最重要的就是積體電路、電腦的使用,而台灣人對於電子技術、電腦技術的改良,更是直接影響到全世界資通訊產業技術化的發展。

從國際化來看,中國漢朝時就有張騫、班超出使西域,開通絲路;唐朝時又有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是我們接受世界文化的開始;後來還有明朝的鄭和下西洋,顯示中國人很早就有國際化的觀念。到了現代,大家到北美許多大城市,中國城裡都是廣東人;到泰國、越南則是講潮州話就會通;到歐洲的匈牙利、波蘭就要會講浙江話,因為很多青田人、溫州人在那裡開飯館或百貨公司。中國人就像穿越者,他們很早就到國際上去努力了,所以中國人對國際化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最後是民主化,從周公、孔子到孟子,我常覺得沒有人講民主理念比孟子講得更多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第一,政府第二,皇帝最後。當然我們一直是皇帝統治,直到百年前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建立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共和政體,所以中國人對民主化是不陌生的。

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

再來講一些比較詳細一點的觀察。中國大陸說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什麼是中國特色?鄧小平說:「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毛澤東只要紅(共產主義),專(專家)無所謂,所以他不注重專業。等到鄧小平上台,他是不管紅或專,只要對中國有幫助就是好,幫這些專業人員平反。

「摸著石子過河」,就是他也不知道怎麼走,這個國家這麼大,人民那麼窮,有什麼辦法讓大家有飯吃,有衣服穿呢?只有一步一步看吧!這是務實的辦法。然後「發展是硬道理」,在1980年代末期時,有人對究竟是姓社還是姓資有疑問,所以鄧小平在深圳發表演說,「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不能改變的。這句話到現在為止還是他們的指導思想。

 所以中國模式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並行。他們其實不是完全奉行共產主義,很多地方比資本主義還資本主義,只要對發展有貢獻的就用,無所謂國家資本、民間資本還是國際資本。所以大陸有很多公司看不出是國營、民營還是國際公司,實際上大部分的公司,50%的資本是國有資本,一部份是民間資本,一部份是國際資本來參與。

中國的長處在於,他們有個很龐大的政府組織去做事,而且他們事事追求卓越,假如他們要發展某一種科技的話,從中央、各省、各市、各部會,各學校都可以去幫忙發展;他們還有很大的國內市場,而誰有市場,誰就可以寫市場的規則。然後他們現在在世界上已經有很高的地位、成就,所以他們也有了信心,就是can do,要做什麼他可以做的到;can wait,假如今天不要做的話,稍微忍一忍,這個問題太大了,現在不要解決,或是解決有困難,就晚點解決。

最後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他們現在慢慢曉得說,中國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很重要的寶物,所以這幾年會突然間看到很多孔子學院,很多人在講儒家思想,這些都是中國的長處。

製造業如何走出困境

現在我們說產官學研要合作,好像是很理所當然,其實這觀念是台灣經過幾十年所培養出來的,產、官、學、研,這裡頭每一個機構都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務、不同的定位,可是彼此要互相合作、互相幫忙。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觀念,可是台灣成功的一點,就是建立了這個創新機制,工研院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台灣,學校與產業界之間有工研院這樣的機構,把這個缺口連接起來,但是大陸的大學不只是做研究,還要開工廠,甚至要銷售,要去賺錢。很多部、很多省、市,以及研究院也要自己做這些事情,所以大陸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創新機制沒有好的定位,沒有好的分割。

接下來談到製造業的問題,製造業對台灣很重要,對大陸也很重要,就以一雙球鞋為例,如果分析鞋子的成本,假設鞋子賣100元,工廠的出廠價不到10元,其他的90元都花在設計、市場行銷、倉庫、折舊、零售、稅務上。尤其是設計、行銷這一塊,占了很大比例,你只是製造的話,所拿到的只有10元,而另外90元是別人的。這就是整個產業結構的改變,也是製造業今天的問題,為什麼製造電腦在二十年前是高獲利,現在光做電腦的話就是低毛利了。

所以現在大陸的製造業碰到以下這幾個問題:他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基地,但他想做的卻是全世界最強的製造基地,要怎麼做?這是一個問題。其次,他的製造到底應該專注於自主創新,還是最佳化技術?因為這兩個路線是不大一樣的,自主創新是什麼都要自己去做的,最佳化技術是只要找到最好的,我就把它放在一起,不一定要是自己的。

然後大陸現在還沒有世界級品牌,不像台灣還有很多世界級品牌。還有他怎樣平衡內需和外銷的市場,他現在知道不只要做全球市場,更要做內需市場,這兩者之間怎麼樣平衡。而在製造過程中要怎麼樣確立品質,是不是可以為了多賺點錢,做得快一點,就犧牲品質?

最後是要怎麼樣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全球化營運模式,就是怎樣既和國際間及台灣合作,同時又和國際與台灣競爭。當競爭者與合作者是同一個人,既合作又競爭,要怎麼去管理這個關係。

兩岸關係有待突破

最後一個題目是,將來中國和台灣的關係會怎麼樣?我們現在有幾個盲點,台北的盲點是不能講一國兩制,因為我們絕不接受;北京的盲點是不能說中華民國,因為他不承認。為什麼說這是盲點,因為國父在《建國大綱》說,將來中國不是中央集權制,也不是地方分權制,而是中央地方均權制。有些事情屬於中央的,中央去管;屬於地方的,地方去管。大家互相尊重,這就是「一國多制」。

其實中國自秦漢以來,皇帝真正所管的地方並不多,大部分的地方都是讓他們自由發展,只要你朝貢,尊重中央的主權,地方就可以去做地方的事情,喜歡賺錢就讓他們去賺錢,喜歡打架的就讓他去打仗。我覺得一國多制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軌跡,難道台灣將來要和大陸一樣嗎?我們當然不接受這樣的事情,將來一定不是一國一制的。

當年周恩來、鄧小平出國留學時不是拿中華民國的護照嗎?為什麼不敢承認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到1949年時是有很重大的改變,他統治的範圍變成台灣,可是他還是存在,你不能說他不存在。

我曾經和江澤民談,他說我們都承認一個中國,在一個中國之下都可以談。我說你說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說的中國是中華民國;我說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你說的是五星旗;我說的國歌是三民主義,你說的是義勇軍進行曲。早在1993年時我就提出,國號、國旗、國歌是關鍵議題,我們現在各方面可以彼此忍讓一點,但是將來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想辦法。

我認為中華民國最可貴的、最要緊的就是立國精神,孫中山先生的理念是,以孔子的大同社會當作房子屋頂,地基是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然後民族、民權、民生則做為三個支柱,我個人認為,這個結構是中華民國最可貴的資源。

最後我覺得,一個崛起的大國,一定要做到這幾件事情:一定是要保障民生,一定要法治,要尊重民權,要實施民主,要協助弱小族群,要塑造公義的社會,維持國際的和平,保護生態的平衡,追求至善。

在台灣,大家應該都聽過天下為公、禮義廉恥、新速實簡、親愛精誠,信義為立業之本、助人為快樂之本、崇法務實、求新求變,追求卓越,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軟實力,而這些軟實力的基礎,就是從我們的理念產生的,所以這種理念,是我們比大陸的朋友們能夠更進一步的原因,我們比他們領先的就是在這個地方。

未來的路,兩岸要怎麼樣建立一個好的軟實力和價值觀,我想這是將來中國和台灣能夠和平共存、合作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林垂宙博士為工研院前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