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科技快訊Locomotive of ITRI

智慧綠色創新之跨組織策略專家論壇

工研院IEK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區域創新與創業計畫(Stanford Project on Region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PRIE)共同於六月底舉辦一場「智慧綠色創新之跨組織策略(Innovation Beyond Boundaries: New Partnerships for Advancing Smart and Green Living)」專家論壇,探討如何透過公私部門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落實智慧綠色城市與智慧綠能產業。在行政院政務委員張進福的率領下,共計有來自經濟部技術處、工研院、資策會、中華電信、台達電等廿餘位台灣產官學研團員共同與會,參訪了美國能源科技研發重鎮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舊金山市政府與柏克萊市政府等單位,此行寶貴經驗將對台灣全力發展綠能有龐大助益 。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居住於都會中,加上都會區域經濟活動相對發達,所耗用的水電燃油資源,以及產生的溫室氣體、廢棄物皆比非都會區高,以美國為例:城市所消耗的能源占全國40%。另一方面,作為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都市若無法承受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害,則會影響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全球主要城市皆提出氣候行動計畫(Climate Action Plan),包括此行參訪的舊金山灣區的兩個城市,以及史丹福大學也基於教育、研究及公民社會的任務,2004年起即推動永續史丹福(Sustainable Stanford)計畫。

矽谷是全球新興科技創新與創業最為活絡的區域,近五、六年來創業投資者逐漸提高解決能源、環境問題之潔淨科技(cleantech)產業的金額,2010年投資金額較前一年成長25%,達到15億美元。藉由本次舊金山灣區的實地參訪與會議討論,一方面感受到矽谷的綠色風潮正在推動產業轉型,另一方面也啟發參訪團員回到工作崗位時,發揮各領域專業與積極合作共同達成節能減碳的目標。

矽谷參訪的活動中,與會者有提出發展智慧綠色創新的四項關鍵因素:

1. 以系統方案驅動跨領域整合
未來技術發展走向融合(convergence),因此跨領域整合是為提供客戶整體方案、建立組織發展優勢的策略。氣候變遷的複雜成因是單一領域知識的瓶頸,因此LBNL將「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2020」設定為該院未來十年發展的願景,其中「Carbon Cycle 2.0」計畫是促進跨領域整合的平台之一,乃整合LBNL與其他合作夥伴的碳捕捉、生質能、人造光合作用、電池與太陽光電等多元研究領域,合作提出達到碳中和的系統解決方案。

2. 政府、民間企業與學研機構之間合作
基於國家政策與市場結構的差異,綠能產業將循著有別於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途徑,政府角色雖更為重要,運用民間資源與知識亦不可或缺。矽谷由IT產業轉型至潔淨科技(cleantech)產業的過程中,聯邦政府長期挹注研發資源,加州政府訂定再生能源政策與規範市場運作,地方政府制定縣市長期發展策略,引導在地企業投資、學校教育與民眾參與,落實低碳城市與刺激經濟成長。以舊金山為例,在能源部Solar America City計畫的指引與協助下,同時制定SF Climate Action Plan,期望在2020年時再生能源普及率達到100%的零排放城市,因此設計了創新財務誘因、低利貸款與降低企業營運成本等行動方案,有效地提前達成京都議定書所設定的減碳目標。

3. 跨區域合作掌握新興國家市場潛力
在歐洲、美國相繼發生債務危機,也未見日本市場成長前景之際,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新興國家成為眾望所歸。發展中國家亟待解決水資源、糧食與工業汙染問題,工業化國家大都已有解決方案,但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差異也限制既有方案的適用性。與新興國家的政府、企業與社會建立合作平台,是美國了解市場需求與推廣技術的方式,2008年成立之「China Greentech Initiative」即是跨區域合作的開放式創新平台,推動市場研究、產業合作與諮詢服務。

4. 計畫規劃、執行與評估的組織管理
此行於舊金山灣區參訪了政府機構、大學與企業,任何組織中以計畫基礎(project-based)的推動方案,除了以任務宣言(mission statement)、目標與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溝通,同時明確訂定各項策略的績效衡量指標(metrics),定期追蹤與分析趨勢。以史丹福大學永續校園計畫為例,從校長提出願景、建立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到個體行為改變、知識累積與擴散,以至於達成綠色校園目標,負責推動的永續辦公室(Office of Sustainability)動員了校內各系所與跨領域專家學者,進行長期永續分析規劃、評估報告、溝通與擴散、學術整合、與永續治理策略。舊金山與柏克萊市政府的氣候行動方案也依循著同樣的規劃架構與執行方式,定期檢視計畫執行成效與調整作法,以確保達成預期目標。

有別於過去耗用地球資源的經濟成長模式,聯合國於2010年揭櫫的「綠色經濟」是強調經濟、環境與公義均衡的發展模式,須以環境永續與生態經濟等知識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台灣是極度缺乏能源與資源的地方,過去以低廉勞力、土地與能源締造了經濟奇蹟,但同時也造成高碳排放、環境汙染與水土保持等問題,均衡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為必須面對的挑戰。如同過去三十年以魄力和腦力突破資源限制發展電子半導體產業,政策明確定義綠能產業是我國未來二十年發展的策略產業之一,預期在全球綠能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貿易出口是國內經濟發展的支柱,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則是製造業國際布局策略,但工業化國家消費緊縮將考驗台灣既有的發展模式,新興國家將不再只是生產基地,而是市場機會。兩岸關係進展與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是台灣改變高度依賴歐美市場的契機,尤其低碳城市建設結合綠建築、低碳運輸與綠色能源等系統項目,在此機遇中台灣可展現技術發展與管理的智慧。此外綠色成長的模式也不單單是出口太陽能板與LED產品而已,更可以是整合跨領域知識與資源,產官學研共同創造永續低碳環境的系統解決方案,建立台灣成為全球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基地,並將此看似無形但豐富有深度的知識與經驗拓展至其他地區,也是知識密集服務型經濟的具體呈現。(文、圖/工研院產經中心資深專案經理魏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