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低碳經濟之綠色競賽策略

文/黃正忠

低碳、環保、節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上這些敘述,現在已成為許多人熟知的口號,不過能夠清楚陳述這些口號內涵的人並不多,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更少。但是事實上,人類生存的環境,已經到了一個相當急迫,需要全人類共同調整生活方式,以及企業經營策略的階段。

到底現在世界面臨哪些挑戰?第一個挑戰是人口。全球人口於2011年10月正式達到70億人,如照過去14年來一年增加一億人口的成長趨勢,到40年後的2050年,將達到110億的人口數,即使保守估計也會有92億,且這些人口85%是來自開發中國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而人愈多也會有愈多的問題,例如沒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或是沒水來處理衛生方面的問題,還有交通、能源、貧窮等方面的問題也都是很大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生態系統的退化。如水、能源、天然資源、食物等我們所賴以維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在過去50年已經有60%被快速消耗,造成很大的衝擊。就以重要的礦物資源來說,全球的銀礦將在2021年完全耗竭,銅是2039年,鎳是2048年,石油是2050年,天然氣2071年,鐵2087年,鋁2139年,煤則是2158年。這些還只是一般性的礦產,並沒包含那些對ICT產業、太空、軍事科技等很重要的稀有貴重金屬在內。

第三個挑戰則是資源耗竭的問題。如果大家還是按照現在的方式,不肯改變目前的生活消費習慣,不進行節能減碳,到了2050年,全球90多億人口想要吃飽穿足,即使只是滿足基本所需,就需要2.3個地球的資源才夠。而我們又要去哪裡找2.3個地球?

第四個挑戰是更具急迫性的氣候變遷問題。近年來發生許多氣候異常的狀況,最近聯合國的相關科技報告,也證明了氣候變遷的問題還在惡化當中。所以在兩年前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時,美國、中國、巴西、印度和南非等五國達成一個初步共識,就是2050年以前,地球暖化的溫度不能超過工業革命時的均溫2℃。而要控制在2℃以內,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便不能超過450ppm(百萬分之一),目前的濃度是394ppm,照現在每年增加2ppm的幅度,我們只剩28年的時間可以處理這個危機,而且這需要各國的政治領導人來推動才能成功。

想要將暖化控制在2℃以內,我們今天面對的嚴苛挑戰是2050年要減碳50%到80%,除了改變你的生活習慣,盡量節能減碳以外,另外的辦法就是發明新的節能工具。例如我們可以發明一種新炊具,用這種瓦斯爐煮菜可以只用原本一半的能源就煮完一餐;或是發明一種新的交通工具,可以只用一半的能源就到達目的地。

最後一個挑戰則是化石燃料經濟結束的底線問題。據研究,如果把全世界埋在地底下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部燒掉的話,將會排放2,795GtCO2(1Gt=10億),而我們2℃活命線的容許排放量是886 GtCO2,但過去大家都沒有好好做減碳的動作,所以2001到2010年之間我們就排放了282 GtCO2,以致未來40年就只能容許我們排放565 GtCO2,這樣的挑戰可說是非常大。

由誰來節能減碳?

石器時代的結束,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而石油經濟的結束,也不會是因為石油全用光。現在有很多組織主張「2℃不夠」,而美國如果再有幾個造成重大災害的卡崔娜颶風來襲,美國總統也一定會積極主張暖化溫度應該要從2℃降到1.5℃,這樣的話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得低於350ppm(目前是394ppm),這將會是一個嚴苛的考驗。

前陣子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大會第17屆會議(COP17)才在南非的德班(Durban)舉行,但是大家都清楚,這次的氣候談判不可能達成什麼新的具體減碳協議,因為南非在國際上並非這方面很重要的決定國。而明年是在南韓舉辦,由於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是由韓國前外交部長潘基文擔任,所以韓國會很積極參與,他們對於綠色科技已經訂定好未來幾十年的目標,就是韓國要成為全球五大綠色引擎之一,因此現在韓國所有經濟開發的工具,例如抵稅、獎勵措施,八成都和清淨技術有關。

氣候談判其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所以今年南非的會議只會暖身,維持談判不破裂就好。而針對中國減碳的問題,中國表示要減碳可以,只要能夠解決兩個狀況,中國一定配合。第一,你們美國要我們節能減碳的話,先把你們的人口成長到14億,然後還能成功節能減碳的話,你們再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一定虛心學習。第二,中國七、八成的出口都是在為你們這些先進國家服務,要我們節能減碳的話錢先拿來,不然技術也可以。

所以中國並不是不減碳,他們的十一五、十二五計畫中,節能減碳都是重點。只是不願意在現階段做,它要醞釀更多的籌碼。今天的國際談判,重點並不是在要不要節能減碳,而是在放眼下個世代。因為過去是靠掌握石油、原物料來掌握全球發展,現在則是誰能掌握清淨、綠能技術,誰就可以掌握未來一、兩百年市場競爭遊戲規則的主導力量。

簡單地說,我們現在面臨什麼挑戰?可以說我們現在受碳限制、受資源限制、受人口限制,受世界貧困限制。如果有人問說現在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其實就是一個愈來愈小的世界,一個你影響我、我影響你的世界。也就是「一個愈來愈小的世界,兩個貧富對立的世界,三個主要領域(一是環境、一是社會,一是公司治理和經濟面向)的盈餘必須要考慮的世界」。

環境議題成為企業指標

每年年初瑞士的世界經濟論壇都會發表「世界風險評估」的年度報告,今年的報告裡我們看到其中最可能發生,而且造成最大經濟衝擊的就是「氣候變遷」議題,而且影響已經直逼一兆美元。所以今天不管是工研院哪一所,你做的所有研究項目的KPI,如果是和低碳、氣候變遷相關的話,肯定可以幫你所做的技術開發加分。

接著來看的是,全球企業因應這樣的狀況,有著什麼樣的發展脈絡與趨勢。最早是於1990年初,在地球高峰會時開始討論環保和經濟,會去看一個單位的水資源、能源、原物料,排放一噸廢棄物、廢水的經濟價值,以及進行經濟價值與環境衝擊之間的評估,並且成為公司內設定KPI時,展現企業生產力很重要的一個面向。

然後到了2000-2005年,邁入21世紀的第一個五年,大家開始談論企業社會責任(CSR)、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以及做產品或營運的碳足跡的變化,並積極發展綠能。2006-2010年時,則開始有碳資產的管理,並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開始有綠色議題,例如美國歐巴馬總統推的綠色振興經濟方案,韓國的李明博總統則推綠色成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推綠色新政,歐盟和OECD則推綠色成長策略。大家現在都不知道金融海嘯的底部在哪,但是都在做下一個景氣來臨時,全球科技勢力重新洗牌,國家的產業位置到底站在哪裡的準備,而全部都是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的核心。

展望未來五年,中國推出「十二五」計畫,將在綠能與低碳城市開發上崛起。而台灣雖然有很多綠能產品,問題是98%都出口,導致過去十年台灣對於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度從97%提昇到99.4%,這簡直是世界奇蹟。發展綠能就是希望能降低對於進口化石燃料的依存度,就是要靠天、靠風、靠太陽能或靠生質能,來提昇我們的能源供應安全,可是台灣發展綠能到今天,結果全部都輸出國外,我們的綠能本土化狀況,如果和先進國家相比,幾乎可以說是零。

最近美國有一個「佔領華爾街」的運動,凸顯了1比99的對立。那些華爾街上的金融業,不像過去大部分的製造業會有的「空、水、廢、毒」(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毒性化學物質)的問題,那些銀行、投資業說,他們頂多只有大樓,也沒耗費很多水電,也沒使用大量原物料,但是他們都借錢去讓人家耗水、耗能,投資這些公司去排放大量廢棄物,所以他們有沒有很大的問題?當然有。現在有些比較有良心的金融業,開始面對這個問題,就是說他們投資選股時,也要考慮被投資對象的環保設備和公司治理的表現,這類投資便叫做「責任型投資」,近年來這類投資的成長比例也愈來愈高,這也是金融業本身善盡社會責任的一個做法。

永續發展成為公司治理重點

最近日本的勞工總會也開始積極推動將所謂的勞工資本(像是勞工退休基金)進行責任投資,也就是進場選股的時候,會看這個公司的環保表現及社會責任表現,當然最好它的產品或服務也能夠和綠色經濟與低碳做連結。目前全世界大約有四、五千家公司有做了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而彭博公司的網站上也會揭露相關資訊。

彭博是上市公司揭露資訊的一個很重要的平台,他們會把全世界主要上市公司揭露的社會責任和環保、公司治理等的資訊整合,然後把它分為三大類,就是公司做了哪些社會公益的事情?公司在環境資源議題上、效率提昇、邁向低碳上做了哪些事?然後公司在因應未來、現在的挑戰所發展的技術、產品、服務有哪些?

這樣子的一個發展,對很多的公司變得很重要,像是日本的勞工組織就會說:「我要把我的勞工退休基金進出股市投資時,請代操的公司幫我選擇在環保、低碳、潔淨能源方面有貢獻,公司治理又穩健,又看得到公司明確方向,又可以獲利的公司做我的投資標的。」所以現在愈來愈多亞洲資本市場的主要投資單位會做這樣的考慮,開始要看公司揭露的綠色環保、社會責任、永續方面的績效資訊,例如台灣目前也已經有1%的資本會使用到彭博這一類相關資訊做為投資選股的標的。

而今天分析師如果想看企業的永續和社會責任、綠色、低碳經濟這方面的表現,以便推薦你這支股票的話,這都是因為企業有揭露財報。目前台灣在世界各國企業揭露狀況上的評比情形是相當不錯的,在以歐洲國家為主的全世界12個領先國家裡,也佔有一席之地。

雖然有很多人說台灣的公司實在不怎麼樣,但根據KPMG,世界最大企管顧問公司最新公布的報告,台灣在非常績效資訊、永續績效資訊、社會責任績效資訊的揭露上,事實上都有亮眼的表現。

現在企業開始要做很多績效資訊的揭露,新的發展趨勢是,企業社會責任、環境、綠色、低碳議題揭露以後還要拿來和公司的財務績效做連結。這在未來十年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

環保形象造成品牌差異

所以因應這樣的狀況,現在的主流法人機構開始要求上市公司要做過去十年的非財務績效資訊的揭露,像是環保、低碳等各方面的績效揭露;接著要求公司揭露碳風險和機會。氣候變遷很重要,但是對公司的意涵,是什麼風險?是什麼機會?然後這個風險和機會的財務價值,用貨幣來估算大概是多少?然後兩年前開始要求做水的揭露,這個公司的營運或產品或技術,和水之間的連結;今年開始,更要公司去揭露從石油裡面做出來的塑膠,在我們的產品裡面所佔的比重,而你要怎麼去降低這個比重,怎麼去回收或處理的相關議題。

很多公司現在都很注重取得什麼環保認證或標章,但其實大部分的人去便利商店買飲料,並不會因為它有沒有符合環保而購買,考慮的還是好不好喝、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所以基本上消費者還沒辦法去支持這個領域的產品或服務。問題是為什麼公司還要開始用這麼多的標章來強化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其實很重要的意涵都是在做公司內部體質的調整。

因為當公司愈來愈大的時候,會發現跨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很容易產生障礙,大家平常都忙的要死,所以任何額外的東西對你來說都是找碴的,你要把它變成是例行的工作,才會成為你工作的一部份,不然的話會很難融入新的東西,因為大家會覺得我以前就做的很ok了,為什麼現在要這樣,會感到抗拒。所以現在標章的部分變成很多公司拿來做為品牌差異化的一個做法。

福島事件之後,不管是效能、低碳、綠色等議題都變成很重要,很多國家並因此開始改變它的核能政策,而這些相關議題也會成為人類發展,甚至生存的關鍵,但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本文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口述,王元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