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科技快訊Locomotive of ITRI

實現智慧綠色科技產業價值

文/賴麗秋

全球前景看好的綠能產業發展仍處於萌芽期,多數綠能相關企業仍處於虧損狀態,除需要政府政策積極輔佐外,適時引進公私部門資金、跨領域整合和改變行為,力助綠能產業順利跨過「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相信是當下台灣發展綠能產業亟需正視的重要課題。

全球石油長期以來由少數產油國所把持,近年隨著國際油價不斷攀升,更是嚴重影響民生、經濟發展。工研院產經中心(IEK)主任蘇孟宗指出,綠能研發是為了降低對石油的依賴;而隨著材料與資通訊技術的進步,綠能發展不見得需依賴豐富的天然資源,因此吸引許多國家競相投入,各國都希望在節能減碳趨勢中,取得綠能產業的市場先機。

台灣原本就缺乏天然資源,仰賴能源進口比重高,為免受制於人,發展綠能產業益顯迫切。除此,為地球永續生存盡一分心力,力行節能減碳,對綠能產業的投入也正逢其時。

發展綠色金融

即使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藉由科技研發也有機會發展綠能產業,以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進一步將能源議題提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層次,也可說明為何多數國家不計成本地支持綠能產業發展。

正因為投入的國家眾多,加上綠能產業從發展(development)到佈署(deployment)階段,面臨了資金、政策與技術等不確定因素,拉長了綠能科技的產業化時程,如何跨越研發到商品化的「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正是各國發展綠能產業與競爭的最大挑戰。

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工研院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區域創新與創業計畫(Stanford Program on Region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PRIE)共同舉辦的國際專家論壇,在去(2011)年底受邀前來參與論壇的前美國能源部助理部長、現任史丹福大學教授Dan Reicher指出,一般創投公司投資新興產業或是新創企業時,在發展前期風險雖高,但相對投資金額低;如果是看好產業的發展潛力,即使該產業已進入商業化階段,需要更高投資額,但因風險也相對降低,還是會決定投資。相較於網際網路與軟體新創公司,能源科技發展需要更多創投資金挹注,透過政府政策鼓勵更多民間資金投入,將讓新興綠能企業在市場浮現前,可以順利度過商業化過程的風險。

為協助美國潔淨能源的發展,美國在柯林頓總統時期在能源部(DOE)下成立了潔淨能源佈署管理局(Clean Energy Deployment Administration, CEDA),整合企業與政府基金,並負責投資管理綠能科研成果商業化,整合技術創新與創業的人力、知識與資金,協助綠能科技跨越商業化前的死亡之谷。

蘇孟宗借鏡美國綠能產業發展經驗,指出台灣在發展綠能產業,綠色金融發展一直是被忽略的議題,由於綠能產業投資回收期長,資金需求大,加上臺灣金融業國際化及對綠能產業認知普遍不足;因此,應該更積極思索輔導產業與研發單位,利用各種不同投資工具,如主導成立綠能投資銀行、協助綠能產業從事保險、擔保、融資等各式金融活動,幫助台灣綠能產業或企業走過死亡之谷,奠下穩固的競爭力。

IT+ET+City跨領域整合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進福表示,繼去年六月帶領訪問團赴美國舊金山灣區參訪智慧綠能相關機構及參加SPRIE論壇,與同年十二月參與台北的論壇後;對於矽谷潔淨科技創新趨勢有更深入的瞭解。因此,他期許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模式,來啟發台灣需透過跨領域政策間的協調與資源整合,建立智慧綠色能源的產業優勢,同時達成我國承諾國際節能減碳的目標。

蘇孟宗表示,不論是科技成果的展現,或是與人民有感的服務進一步結合,都需要在大城市內進行實地驗證,綠能產業也是一樣。因此,將智慧、綠能與城市結合,創造人民有感的應用,即是IT+ET+City的結合,這將會是未來持續發展的主軸。

台灣綠能產業目前在單一領域發展,已有相關政策支持與推動,例如電動車、LED,及太陽能等;但若要讓人民感受到綠能產業改善環境與創造就業,勢必要進行跨領域、跨區域及跨部會的整合。為此,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表示,有感於其他先進國家建立了可凝聚共識、提出系統解決方案的機制,經濟部已推動部內的跨領域整合,與其他部會夥伴合作等方式,積極發展如智慧生活、智慧綠建築與智慧電動車等新興產業。

工研院副院長劉仲明也表示,工研院除了跨領域合作強化原創性研發與應用,也採取智權佈局與研發成果產業化的開放式創新營運模式,由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和史丹福大學SPRIE每年定期兩次合作舉辦的專家國際論壇,就是搭起台灣與矽谷兩個區域間創新前瞻議題與策略研析的重要平台。

善用台灣ICT優勢發展綠能

工研院IEK資深督導楊致行指出,根據聯合國綠色經濟計畫(Green Economy Initiative)建議,若每年以GDP的1.25%投入能源效率與再生能源,將可使全球初級能源使用在2020年減少9%,2050年減少50%,因此,台灣綠能產業與技術發展應該從長計議。

據國際能源總署(IEA)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報告指出,2010-2035年用於發電的再生能源投資將達5.7兆美元。如果再加計衍生的周邊產業發展,綠能商機無限。然在潛在巨大商機下,台灣綠能產業機會在那裡?

蘇孟宗也強調,透過SPRIE論壇的啟示,有幾個面向可做為評估參考依據:包括經濟、環境,及安全等角度思考。蘇孟宗進一步指出,基本上綠能是綠能,智慧是智慧;綠能本質是能源,重視的是能源價格、能源安全、能源效率,及環境保護等議題。不過台灣因為具有強勢的ICT產業,因此傾向以結合ICT發展智慧綠能產業,作為台灣產業發展策略。

為此,經濟部技術處處長吳明機表示,資通訊技術是台灣掌握智慧綠色城市商機的利基,透過跨領域合作可擴大ICT的節能減碳應用,發展獨特營運模式,以發揮台灣科技創新能量於低碳經濟時代的附加價值。

本文開宗明義即指出,不論科技成果的展現,或是與人民有感的服務進一步結合,都需要在大城市進行實地驗證。所以如何將IT與ET結合在城市中實際應用,且這個城市規模還不宜太小;台灣有2,300萬居民,以此規模正是最佳的智慧綠能城市的最佳實驗場域;藉由台灣實地驗證再做推廣,將更具競爭力。

工研院IEK能源組組長林志勳指出,台灣應該善用既有製造能力優勢,以「技術商業化、產品低成本化」做為策略軸心,與歐美先進國家共同合作,發展綠能科技。他進一步指出,ICT、LCD等都是台灣產業優勢,若以此出發來決定綠能產業發展項目是合宜的;舉例來說,在智慧電網產業範疇:發電、輸電、配電與用電等四大領域中,台灣如果發展用電端的技術是相對具有能力的。

然蘇孟宗也強調,台灣電價過低,適時地反應電價,才不會扼殺綠能商機的發展。2014或2015年時,國際間在發展能源,與替代能源的發展成本上可能打平,但台灣恐怕會因為過度壓低電價的關係,反而扼殺綠能商機的發展。

綠能發展不可忽略教育

發展綠能產業,除了技術不斷提升,以長遠發展來看,促成使用者行為改變,相信才是觸發綠能產業發展契機的根本之道。蘇孟宗表示,由此可知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透過教育,就可由非技術面向達到減碳目的。例如,他會教育他的小孩在進出建築物大門時,優先選擇由手推門進出而非自動門,如此這樣一個小小動作,已為節能做了最佳示範。

蘇孟宗最後表示,在綠能產業未臻成熟前,眼下資訊的提供就變得有意義,甚至可以創造出商機。因為無法衡量用電量、用電效率,自然無法改善;如果可以將資訊提供與生活型態結合,便可藉由行為的改變,帶動技術發展、衍生商機,為綠能產業創造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