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以科技力量 重現歷史與文化

陶曉嫚

很多人以為,科技和歷史文化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但實際上,科技可以幫忙很多文化人無法客觀規劃的部分,在數位的時代,用科技協助文化和歷史進行檢視、紀錄、登錄這三件事情,可以賦予文化新的表現方式。

首先介紹我是誰?除了執行長介紹的,我還有另外一個身分,我的先生是職業外交官,所以過去二十年當中,我在不同的國家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布拉格,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入住,捷克人有一種水晶般內斂的性格,只要有敵人來就投降,這對東方人來講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他們因此保留了十世紀來未經破壞的古物和城市建築。

另外我也住過新加坡,最令我忿忿不平的是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因為這根本是台灣的白斬雞啊!因為身為大使夫人,我必須經常招待許多外賓來大使公館(現稱職務宿舍)用餐,台灣的行銷還沒有這麼明顯,我該稱呼我們的菜餚是「Chinese Food」還是「Taiwanese Food」?所以我開始思考文化品牌的問題。

在文化觀光前 先找回自己的文化

在菜單上,例如湯的部分,就是陽明山的草山鳳梨苦瓜雞湯,然後裡面加一片鮑魚,當然一定要有卦包,還有東坡肉…當外國人吃了白斬雞後,他會問你,為何白斬雞是你們台灣的菜?

嚴長壽先生告訴我白斬雞的由來,他說清朝時代,度海來台的開發的羅漢腳,他們無法帶妻子一起到台灣,於是夫妻在海港送行時,妻子問丈夫,一個人怎麼弄吃的?丈夫說,就養隻雞,養大後殺了水煮吧。妻子說,這怎麼會好吃?我做個醬油糕讓你配雞肉吃吧。所以白斬雞是雞不好吃、醬油糕好吃,因為老婆的手藝比老公好嘛!到了新加坡,就變成油香雞,然後把雞油加到飯裡面,這變成新加坡的招牌料理──海南雞飯,想到新加坡就想到海南雞飯,想到海南雞飯就想到新加坡,而台灣代表性美食呢?問十個人,可能有十個答案。

文化觀光很多時候是「問你是誰」、「找回你自己開始」,由過去的文化養分加入現代的設計,才能說是自己的東西,我們叫identifying Taiwanese Culture。

先有科學管理 才能永續觀光

後來我到了泰國,才開始學習「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對象,不只是像台灣的藝術行政在博物館解說導引,而是在文化遺產管理所有的事。除了你看得到、摸得到的,還有其他習俗例如編織技術、祭典等等,這些都在文化管理的範疇中,讓文化的訊息,能夠正確完整地傳達到觀看者的心中。

我去看過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清明上河圖,我不用走,因為被人潮推著走,幾乎沒看到幾眼,後面的人大叫「快一點!快一點!」,所以我也沒聽到導覽語音──這個展覽的目的是宣揚國威,但是對文化吸收者而言,這個展覽是有看沒到的。
對一個文化管理人而言,一個展覽的動線怎麼走,一個展場要有怎樣的氛圍,首先物流的控制,多少人可以進去?溼度?光線?器材的安全性?這是文化管理者應該做的。

文化管理是文化觀光的前導,首先我們要確認文化觀光的「項目」,包含我們是誰?我們的文化是什麼?接下來做檢視、紀錄、登錄,然後去談文化觀光的「永續」。
永續就是大家都有飯吃,你有賺、我有賺,台灣有很多大拜拜式的藝術活動,當大家酒足飯飽離開後,但是附近的居民有沒有受惠?有為這個社區留下什麼?社區裡的兒童是否能因為這些藝術文化活動找到工作機會?如果這些問題都能回答,這才是永續,這個文化觀光區必須惠及當地社區,必須分享資源給當地,告訴他們怎麼規劃,他們才能活下去。

文化觀光和商業觀光 道合而志不同

我們的使命在哪裡?文化觀光是旅遊的一種,是個人為了滿足文化體驗,去某個地方去蒐集文化資訊的一種旅行方式,這是近二十年興起的culture tourism。現在每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會公佈新申請到文化遺產的景點,旅行者去文化觀光,可能會去聽歌劇、去聽原住民歌舞、去參觀廟宇,就台灣來講,如何把傳統文化遺產結合現代設計,讓消費者去體驗台灣文化,不只是去玩而已。

而全球化的時代,當地文化特性被稀釋,區隔性也減少。例如所羅門群島的元首對我說,我們要蓋五星級飯店、豪華的廁所,但我告訴他,觀光客來這邊,就是要看傳統的茅屋啊!要住五星級飯店為何非來這邊不可?要解決的反而是交通問題,例如台灣飛所羅門群島要七萬元,那不是可以去泰國好幾次?

文化遺產的觀光和商業觀光,是道合而志不同,兩者都希望有人潮金流,但商業觀光需要大飯店,但文化遺產的觀光不用,要找到裡面的平衡點,你要商業?還是文化?像文化景點參觀的規劃,去阿里山就是要走步道、搭小火車慢慢看,但卻有陸客當晚訂了台北深坑的飯店,為得是向江東父老宣告,我來過台灣了。

文化形象、文化景點到文化地圖

由於台灣是這個地球上唯一一塊土地,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上,所以我們不可能去申請文化遺產。但如果我們要發展文化觀光,就要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遺產也有物質跟非物質之分,像是朱銘先前是雕刻墓碑出身,他的作品是物質的文化資產,他的雕刻技術就是非物質的文化資產。

當你到一個文化景點時,你有什麼感受?我帶老外去坪林的茶園觀光,我們先被帶去看影片,但沒有英文字幕、更沒有中文字幕,所以剛好去裡面睡覺。例如台北花卉博覽會,文化活動的設計了小孩子的形象公仔,我們活動的目標是小孩嗎?是想要返老還童的老人嗎?大陸觀光客看了說:「這是幼兒園嗎?台灣是個幼兒園!」

同樣的,新竹跟工研院的文化形象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文化景點?我們的文化地圖長什麼樣子?第一步要做文化設備的調查,我們有怎樣的文化景點,才來畫文化地圖。我住在泰國時繪製了一份文化地圖,例如當地有老樹、有媽祖廟、有百年市集、有淘金店、有百年車站,非物質文化部分,有很多不同的語言,多種族的文化,如果我現在是一名建築師,那我要怎麼設計新建築。

在繪製文化地圖的過程中,文化資產的檢視、紀錄跟登錄,是三個不同的步驟。這中間是相當講究技術的,許多古文物是在搬運過程中弄壞的,維修人員的人文素養是很重要的,另外文化部五月要成立了,這中間繁瑣的檢視紀錄登錄是需要做的。

歷史的真實性與進程 仰賴科技來整合

我們看到現在古厝的登錄資料,很多項目是「略」或「無」,但要維護古厝的歷史價值,紀錄是越詳細越好,例如門板的材質、顏色、使用的原料、周邊的景觀等等都要登錄。台灣有名的油畫修復師蔡舜任在修復廟門的時候,就運用到許多特別的化學原料,這部分研發人員是很有發揮空間的。而台灣許多古蹟要發展成文化觀光,先不說別的,就是做好修復工作,重返真實性。

在我的出生地宜蘭,1960年我父親拿到教庭方面的設計圖,建造出全台灣第一座有羅馬拱形屋頂的天主堂,老照片中還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牆壁,但是現在外牆卻貼上馬賽克瓷磚,這已經完全破壞建築的外觀。

另一個案例,高雄的忠烈祠因為預算用罄,所以整修的工作只做一半,樑柱的水泥還露在外面,庭院裡還搭起卡拉OK帳棚,讓老人家高歌。我很高興老人家有娛樂活動,但是文化景點是需要被詮釋的,你希望這個景點給觀光客怎樣的感覺?忠烈祠是否有呈現出「莊嚴」的氣氛?這是應該一併規劃的。

科技可以幫忙很多文化人無法客觀規劃的部分,例如我們進入一個畫展的展館,怎樣的光線和溼度不會傷到古畫?怎樣的光源和動線設計,可以讓參觀者的瞳孔完全適應環境,讓我們走到最精采的展品時,生理狀態已經是最適合觀賞這些文物的狀態。

我們要畫文化地圖,是需要科技人來幫忙的。在這個數位的時代,能做到的不只是像花博館大家揮揮手,就有影像互動,而是能在檢視、紀錄、登錄這三件事情上幫上大忙。現在端午節給韓國人註冊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中國跟韓國一起把資料送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交出一本薄薄的冊子,講屈原投江、粽子龍舟,但是誰看到這件事情呢?韓國附上的資料可以疊到天花板,他們從節氣開始講,從當代的器皿、屈原的背景、龍舟的由來一件一件登錄照片跟資料,對於不了解這些歷史淵源的外國人來說,誰才有說服力?

除了文化的管理,新科技也可以協助保存,例如3D掃描技術建構了古建築的模型,之後就算建築物毀於祝融,也能夠進行重建。跨領域的合作當然有風險,我們還要思考非物質的文化遺產要如何包裝,裡面有太多新的挑戰,但就像愛因斯坦說的,生命中最美的事情,就是去體驗已知和未知。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