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

透科技演化的現代達爾文

吳顯二

從預言pc將死,
從預言人類與科技產品將開始對話,
甚至斷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
Kevin Kelly以超越世俗的眼光預言了科技的未來,
這些預言,在30年後紛紛實現,
這位跨世紀的科技趨勢大師,就是Kevin Kelly。
看透科技的演化,被譽為現代的達爾文

預言一、
1994年-智慧辦公室的出現
當工作離不開電腦與網路,智慧辦公室將隨之出現

1995年,微軟推出各類辦公室專用的軟體,例如outlook。

預言二
1994年-3D動畫成真
未來將可以看到動畫合成的角色在電影裡面出現,不僅外表是虛擬的,行為也是虛擬的。

1996年,皮克斯動畫完成第一部動畫《玩具總動員》,成為影史上十大賣座電影

預言三
1994年-搜索引擎讓Google、YAHOO!崛起
搜索功能將成為網路上最重要的東西,有效率的搜索才真正有價值。

1998年-Google、YAHOO!以搜索引擎,躍居網際網路霸主的地位。

預言四
1994年-網路商務平台將顛覆傳統商業模式
不同的電腦被網路連接之後,引發新的商務平台出現,這將顛覆傳統商業行為

2004年-亞馬遜書店、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台崛起,擊潰傳統書店和跨國貿易公司

預言五
1994年-虛擬社群建構虛擬世界
當網路使用者持續增加,虛擬世界形成新的網路社群

2006年-推特、噗浪的問世,讓網路社群百家爭鳴

預言六
2005年-網路將擁有自己的智慧
網路將會紀錄下所有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電腦將比使用者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2008年-Google推出「搜索建議」,可依照使用者的瀏覽紀錄,瞭解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

預言七
1994年-網路言論破壞力驚人
網路開放的力量,讓網路輿論的破壞力超越導彈的威力

2010年-維基解密公開各國政府機密文件,

預言八
1984年-網路國家誕生
網路將打破國界,虛擬的網路國家誕生

2010年-臉書使用人口超過五億,成為全球第三大國家

預言九
2003年-雲端工作來臨
當所有電腦都連上網路時候,使用者不再完全仰賴電腦運算,所有的運算工作都將交給雲端執行

2010年-Google推出chromebook,用雲端運算取代電腦的運算。

預言十
人工智慧與人類對話
1994年-科技將走上「擬人化」,人類與科技產品可以直接對話

2011年-iPhone 4S推出Siri 語音對話功能,讓使用者與手機直接對話

一般人對於Kevin Kelly的認識,通常由《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雜誌主編、《Wired》雜誌共同創辦人以及《失控(Out of control)》來得知。

《全球概覽》原本是一本教人們透過雙手、經由技術以及工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雜誌,並整理可能影響世界進步的大小書籍的摘要,好吸引一群不追逐世界潮流,想要愛與和平,想要用雙手創造出一些什麼東西的叛客,更認真對待世界的演變。這些人把這個精神轉作小型創業,意外地成為矽谷最重要的養分,當中包含你我都認識蘋果賈伯斯,並心心念念《全球概覽》最後一期的標題:走在科技和人文的交會處,然後「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趣的是,這件事情造成矽谷地區的變革,連Kevin Kelly自己都感到相當驚訝。

如果《全球概覽》成為影響地球上科技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失控》這本書則讓一般人對科技演進的想像,完完整整地呈現在電影院大螢幕前。《失控》正是經典電影【駭客任務】的背景建構藍圖,也是當年每個演員必須詳讀的三本重要著作之一如果沒有《失控》,那我們就看不到Neo吞下藍色藥丸,從滋養機器的人類培養皿甦醒的震撼場景。不論是實際世界發生的,亦是人們腦中所想像,一本雜誌、一部著作輕輕地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卻重重地影響了這個世界科技的進步。

三十年前便預言平板電腦的出現

試著用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書本對科技的影響所造成的變革看似龐大,但在五萬年前,當人類的腦袋發生了某種突變,促發人產生語言系統,這個變化猶如「人類作業系統」產生重大升級,造成巨大無比的演化,讓人類從此變成了智人。智人的誕生,猶如踩上了彈弓,一下就飛躍了地球上所有的萬物,從此人和世界猶如分隔的兩界。語言只是第一次的重大升級,接著文字、數學符號、印刷、科學方法論、蒸汽工業到最後的資訊科技,已經使人類的進步如同搭火箭一樣飛昇。

從一支Nokia 3310手機走到現在的iPhone 4S,歷經不到10年的時間。再拉長一點看,一台只能讀紙卡的終端機走到現在的iPhone 4S,還是歷經不到30年的時間。讓我們把時間軸拉到那個用打洞紙卡寫程式的時代,如果當時有一個Kevin Kelly跟你說:「在未來不到30年,所謂的電腦會像一本口袋書一樣,這台電腦用手就可以隨意輸入操作。更厲害的是,你可以透過這台電腦翻閱全世界的資料,隨心所欲地和全球各地的朋友做互動,包括說話、影像、和畫畫。」理性的人不會說Kevin Kelly是瘋子,但會說「所描繪的未來世界當然有可能達成,但應該要花五百年。」

三十年對上五百年,這種對未來發展時間感的錯置,問題不在於我們的想像力不足,而是「人類是花多少時間的演化(或創造後演化)才成為如此,但科技體卻以無比的速度前進演化著。」Kevin Kelly在書中用晶片傳遞的速度證明:「從能量的角度來看,Intel Pentium 晶片的處理相當於一場很緩慢的核爆,每秒每公克再電腦晶片微小通道中傳導的能量勝過動物、火山和太陽,在已知的宇宙中,傳導能量活躍度最高的就是這種高科技產品。」

原來Kevin Kelly想要和我們探討的,並不是到底iPhone 4S的下一代是什麼樣子,或者跟Android廝殺後誰才能贏得真正的科技戰場。不論最後智慧型手機留下來的是誰,必定有一個新穎科技會繼續產生推進世界。Kevin Kelly想要跟我們說的是,科技如同人類一樣,正不停地進化。如果從氧氣、蛋白質、DNA最後形成了生物細胞,那我們也可以從矽、晶片、電腦到生物電腦的角度來看科技也正在演進。

科技的發明並非偶然

原來《科技想要什麼》是一本奠定科技發展的宏觀哲學論著,如果Kevin Kelly的論述是正確的,那他就是科技進化史上的達爾文。更有趣的是,人創造了科技,而且科技仍然透過人的介入不斷地演進,如果人是科技的上帝,那科技的誕生,不就解決了千年以來創造和演化相斥的矛盾感了。

對Kevin Kelly來說,所謂「科技(technology)」所涵蓋的範圍,不僅是現在一般所認知的電腦、手機以及數位相機這樣的產品,而是從農業的鋤頭、音樂使用的鋼琴以及運載人們的車輛,凡是人創造出來的「技術物品」,都是屬於科技(technology)的範疇。在這個框架下,Kevin Kelly提出了一個絕妙的觀點 - 科技演化和誕生的必然性。書中用大量的舉證,包括火藥、燈泡、進化論甚至是相對論,論述歷史上重要的科技發明並非偶然。Kevin Kelly想要告訴我們,「當之前的科技產物準備好所有的必要條件時,下一項科技產品必然會興起。」讓我們嘗試著用Kevin Kelly理論來看所謂的「用手指操作的智慧型手機」誕生這件事,iPhone的誕生是必然的,因為電容式觸控螢幕、低功耗高效能處理器、玻璃技術、作業系統這些先決條件都準備好了,就算賈伯斯在iPhone推出之前不在世上。世上仍然會在同時間誕生一樣的智慧型手機。

超越必然性這個前衛的論點,Kevin Kelly更想告訴我們的是,人類不只是科技的上帝,科技其實是人類演化的結果,文明的後代就是科技,而發展的結果就是,科技會想要愈來愈強的知覺,透過必然性不停的演進,而且這個速度是飛快到我們無法想像的。總有一天,當科技思考的速度超越了人,科技就會產生屬於自己的自由意志。十年前我們無法想像有Google這樣的超超超級電腦所產生的搜尋引擎,透過Google的整理,全世界的網頁的連結的數量或許已經超過「一個人」的大腦神經元,現在的科技的能力大概是一到兩個人,人類也不就是從二個人開始的嗎?

科技擁有智慧將超越這一世代的想像

再過十五年,我們下一代或許會恥笑我們這一輩如此沉迷於facebook這種單一的即時分享系統,同時他們卻也沈溺於那個時代更為先進的科技分享系統。即便是現在,「當我們把愈來愈多的決定交給機器的時候,就是機器主宰我們的關鍵,關鍵在於系統太過複雜導致於我們無法控制的時候。」確實Google和facebook已經展現這樣的特質。

難道這件事就和《駭客任務》所建構出來的「母體世界」一般,我們終將成為科技的俘虜,而失去屬於人類的知覺嗎?對Kevin Kelly來說,他的觀點是審慎而樂觀的,如同人性,其實科技也需要知覺。「智人是趨勢,不是實體」,透過人們的努力,科技也能有道德感。在過去,科技是人類的延伸,在未來,人類是科技的延伸。科技想要和人共生,人們和科技會過得愈來愈好,現在則是人類掌舵科技的關鍵時刻,人們要做的是,把琳琅滿目的科技,塑造成符合個人意向的樣子。例如Wikipedia,就是紮紮實實人和科技共生出來的超級百科全書。

《科技想要什麼》如同過去的哲學論著不容易馬上理解,需要理解更多的人類智慧提供支持,也需要更多的想像力來跟著Kevin Kelly思考。可以試著思考一根電線杆想要什麼,這可真不容易。但沒有問題,Kevin Kelly用一個具體觀念《網路未來世界的五千天》來闡釋科技演化論,在未來,每個產品都會裝載一顆晶片(頭腦),透過這顆晶片所有的產品的資訊都會串連在一起(物連網),所有資訊都必須是公開交換的格式(Open Data)得以互通,而所有的晶片串接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顆可以和人們對話的大腦。人們透過各種有螢幕的裝置和這顆科技大腦溝通,有時我們使用(溝通)這顆大腦,有時這顆大腦把我們當做這個世界的感官延伸,在彼此共生不受對方控制的情況下,產生屬於地球更偉大的文明。這就是Kevin Kelly想要告訴我們的《科技想要什麼》。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