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設計,讓機械之美由內而外

蔣士棋

工廠裡笨重龐大的射出成型機,外觀看起來可以像是大海中乘風破浪的遊艇,或像是都市裡呼嘯而過的捷運。

高爾夫球場上的桿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會自己跟著走,方便收摺的桿弟機器人。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機械產業與設計產業交會之後,產生的全新創作。
工廠裡的黑手工匠與講究美學的設計師一起工作,相互激盪,也將是台灣製造產業未來的新營運模式。Dechnology雖然只把科技──Technology改變了一個英文字母,但是導入設計──Design後,就有了一股全新的活力,產業也從此脫胎換骨。


提到設計與產業結合,工研院產服中心副組長黃天佑曾經聽過一個案例:一家客運公司的老闆想要用改良座椅來提振業績,不管投入多少金錢、增加多少功能,都無法吸引顧客上門。最後他找來設計師重新設計,但這名設計師卻在著手設計之前,把客運公司的作業流程從頭到尾都看了一遍,告訴老闆問題不在椅子上,而是沒有「往前想六步」。

「台灣的產業環境跟這個案例其實很像。」黃天佑指出,雖然技術是一切的根本,但在生產產品時,就不能只談技術,而要回過頭來思考消費者真正的需求。這個時候,注重消費者體驗的設計專家,就可以彌補純技術人員的不足。


從客製化、個性化中求勝

台灣的機械業,眼前也面臨了轉型的瓶頸。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由於大陸工資成本上升,全球製造產業逐漸出現從海外移回美國本土的「再工業化」現象,而當電子產品日趨多元,機械業也得重新適應少量多樣、快速製造的客戶需求,這些都逼得台灣的機械廠商必須不斷提升。

「我們產品現在的價格還領先大陸,但比起德國跟日本還差了一大截。」工研院產經中心研究員葉立綸分析,台灣機械業目前的處境,正好夾在德、日等先進國家與中國大陸之間。

葉立綸進一步指出,在高階的機械產業中,廠商的技術能力與產品品質都有一定水準,想要勝出只能靠創新的服務與設計。「台灣雖然是機械業第四大出口國,但是在針對最終使用者需求的客製化能力還是不夠,還停留在生產標準化產品的階段。」他舉例,目前日本機械廠商就篩選出中階產品需要的功能,搭配降價策略,搶占台灣廠商的市場。

因此,台灣若要避免淪入與大陸產品殺價競爭的局面,唯一的路就是朝差異化、個性化邁進。他評估,包括提升機械設備的能源使用效率,改採低耗能元件都是加強的方向,但除了功能面的改良外,羅一中也觀察到,國際上的領導廠商,近幾年來也開始注重機台的外觀設計,讓客戶一眼就能感受到科技感。

「這些設計,就是能讓產品產生個性化的關鍵。」葉立綸表示,台灣過去總是強調自已的性價比,但當環境已然發生劇烈改變時,只有透過設計重新改造,才能避免落入同質化市場的殺價競爭。

而當產品有了個性,就再也不是冷冰冰的機件組合,而是能讓人產生印象與認同的品牌。浩漢設計董事長陳文龍表示,台灣產業界雖然高喊發展品牌,也開始注重產品設計,但還是把資源投注在生產製造上,投入在品牌經營上的還是相對不足。

「品牌是宏觀,設計是微觀。」陳文龍分析,當設計與品牌連結,設計的真正價值才會被凸顯出來。例如蘋果電腦工業設計資深副總裁伊夫(Jonathan Ive),不只主導了蘋果所有產品的外觀設計,更是蘋果靈魂人物賈伯斯(Steve Jobs)重要的左右手。「設計的確可以用採購的方法花錢買到,但若是要真正把設計做好,一定得把設計提升成品牌經營的一部分。」

台灣的機車產業就是以設計打造品牌的典型案例。一九八〇年代,三陽機車的設計,幾乎都是由技術合作伙伴本田主導。「本田有它的全球戰略,顧不及台灣市場的需求,」當時在三陽機車設計部門任職的陳文龍回憶,當時即使只改一個色版,就得花上至少半年溝通時間。

當時台灣一年約有100萬輛機車的需求,是個相當有潛力的市場,三陽在1988年把自己的設計部門獨立成一家公司,操刀三陽的產品外型設計,這家公司就是後來的浩漢設計。到了一九九二年,三陽推出了由浩漢所設計的新型車款經典「悍將」(Attila),經過二十年的數次改款後,依然是機車市場上暢銷的經典車款。

換句話說,把設計產業的能量導入產業合作,也讓設計工作者有了把創意付諸實現的出海口。由於產業分工細膩,聚落又密集,台灣其實設計工作者的天堂,只要有任何點子,很容易動手作出雛型產品,讓創意成型,然而,曾經擔任過無數次設計競賽評審的陳文龍就點出,台灣雖然有相當多的設計相關科系,每年培養出許多人才,也能在國際級的競賽奪得獎項,「但是說句不好聽的,裡面很多只是作品,而不是產品。」

讓得獎作品變成產品

陳文龍認為,要把設計競賽的作品,變成實際生產的產品,就得靠工程人員一起投入,最後才能開發出實際銷售獲利的商品。「不管在唸書的時候拿過多少設計獎項,如果進入業界之後,設計的創意沒有辦法發揮出來,產業界還是用不上。」

產業需要設計力來脫胎換骨,設計也需要產業界推一把才能付諸實現,國內雖然已有少數機械廠商開始導入設計,但他們只能藉由探聽、介紹去找到設計師,很難有貨比三家的機會。工研院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傳統產業與設計對話溝通的平台,讓雙方能夠截長補短。

「科技美學設計加值」計劃,打破以往業界傳統,機械廠商可以認識更多的設計師,並從設計師所提之設計概念去選擇對廠商而言最合適之設計公司;同時,設計公司在此平台亦可看見眾多廠商之需求,並藉由平台交流,了解不同廠商之不同需求,有助於他們未來協助機械產業進行設計加值。

國內的放電加工機製造商:健陞機電工業也參加了這項計劃。談起與設計公司的合作過程,健陞機電經理鄭永裕笑說,原本的機台外觀都是方正的稜角,「風水上帶煞,還容易受傷」,在決定與浩漢設計合作後,只告訴對方「好操作、好維修、高品牌識別度」三個目標,就放手讓浩漢全權負責產品的設計。

而後來的成品也沒讓健陞失望。浩漢重新調整了機台中主機、電箱與水箱的排列組合,讓使用上更有效率,也更具備整體感;識別條的顏色也與機台做出區隔,增加放置在工廠中的識別度。「我們這些人做機台都十幾年經驗了,什麼樣的機械沒看過?」鄭永裕表示,健陞內部多的是熟悉技術的老師傅,但對於美學卻是大外行,「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藉由浩漢的協助,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健陞這個品牌。」

健陞的目標,應該也是台灣所有傳統產業的希望。明明技術不輸人,但是一談到價格與品牌,台灣廠商總是比一線廠商輸了一截。從機械產業的例子來看,這種情況並非不可逆轉;不論什麼產業,只要懂得善用台灣的設計能量,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就有機會創造獨特的品牌價值,屆時要與一線的國際大廠比拼,就再也不是夢想了。

美感 讓MIT升降椅被大眾認同

「猜猜看,這五個當中,哪一個才是我們的產品?」站在台前提問的,是羅布森總經理汪世旭,而大螢幕上投射出來的,則是五款顏色與外型各異的樓梯升降椅,也是羅布森與浩漢設計共同合作下的心血結晶。

隨著高齡化社會逐漸來臨,以往總被認為佔空間的樓梯升降椅,越來越受到市場重視,尤其是餐廳、飯店等高檔商業空間,或是有老年人口居住的安養院和住家,都開始裝設樓梯升降椅來解決上下樓移動的需求。汪世旭還記得,他曾光顧的某家高檔台菜餐廳,裝了一台外國進口的樓梯升降椅。「我的目標就是要讓台灣的產品,有一天也能夠跟外國品牌一樣被認同。」

雖然羅布森從2011年才開始生產樓梯升降椅,但之前靠著代理英國品牌,汪世旭已經累積了將近六年的客戶服務與市場銷售經驗。由於進口產品價格高昂,台灣消費者往往負擔不起,讓他開始思考自己生產的可能性,並在2010年時就買下設廠需要的土地,隔年立即正式投產。

只不過,從代理轉到自行生產,並沒有想像中容易。看著最早推出的兩款產品,汪世旭自己也承認:「看起來的確蠻醜的。」

為了加強外形設計與便利性,汪世旭選擇參加機械產業美學加值計劃,同時也跟工研院機械所合作,提升產品的性能。

汪世旭帶著浩漢設計的團隊與工研院的工程師,實際到客戶家中進行深度訪談,瞭解樓梯升降椅實際使用的情形,以找出改善方案。而台灣由於地狹人稠,所以各種住宅空間都必須做充分使用,因此,若要在既有的樓梯上放置升降椅,首要工作就是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把升降椅所需的空間降至最低。

因此,除了簡約美觀的外型之外,工研院機械所特地為羅布森設計出一款包含緩啓動減速、載重偵測功能的薄型馬達,讓升降椅可以輕鬆地上下樓層。「這款商品我們做了兩個,一個在台灣展示,一個在德國參加iF設計競賽,」對於自己的產品,汪世旭信心滿滿。

羅布森生產的樓梯升降椅,以「樓步昇」作為品牌名稱,與公司名稱幾乎一模一樣,可見汪世旭的決心。事實上,擅長馬拉松運動的他,心裡很清楚發展自有品牌這條路,恐怕比練馬拉松更辛苦;但他強調「只要相信,就一定會成功」,而在工研院與浩漢設計的加持下,也許台灣未來就能看到更多羅布森生產的升降椅,讓台灣人享受更多的便利。

機械美學讓內在美、外在美兼顧

不僅羅布森,更多公司因融入機械美學,讓銷售更上層樓。

位於台南關廟,成立至今超過30年的富強鑫,是個典型的台灣中小企業。成立初期,富強鑫原本只是車床工廠,後來逐漸轉型成為塑膠射出成型機製造廠,現在已經是台灣最大的塑膠射出成型機廠商,不管任何產業,只要是得設計生產零組件,都需要富強鑫的產品協助,諸如國內的鴻海、奇美,以及外國的塔塔汽車、比亞迪,都是富強鑫的客戶。

近兩年來,富強鑫每年都繳出稅後獲利超過一億元的成績單,經營狀況相當穩健,為什麼要花費心力,找來設計師把純工業使用的產品改頭換面?「這原本就是該走的路,」富強鑫副執行長王俊賢解釋,「品牌是我們以後的重點策略,就算沒有這個平台,我們一樣會重新設計產品。」

正如同其他為數眾多的台灣中小企業,富強鑫正處於創業第一代陸續交棒給第二代的階段。身為接班梯隊的一員,王俊賢認為,富強鑫未來除了繼續強化技術能力外,更要開始注重「外在美」,包括全新的企業識別系統、企業網站、廠房等等,都是塑造外在美的一部分。

將美學概念導入產品設計,更是富強鑫邁向未來的重要策略。王俊賢解釋,技術原本就是台灣廠商的強項,但因為外型不出色,很難吸引新客戶的注意。「雖然既有客戶會繼續用我們的產品,但若是要爭取新客戶,外型不能跟過去一樣沒特色,反而要能讓人眼睛一亮,才有做生意的機會。」

因此,一聽說工研院對外徵求機械產業美學加值計劃的參與廠商時,富強鑫立刻決定加入,並在配對媒合之後,與大發設計合作。

「我們挑選合作伙伴的標準很簡單:一定要找最適合的合作對象。」王俊賢解釋,最初的目的就是要改造現有產品,意味設計出來的產品必須要能夠投入生產,所以設計必須要有製造的可行性,而為了展現合作誠意,富強鑫派出了工業設計與工程兩個部門的人員與設計公司合作,更把自家最暢銷的塑膠射出成型機HT-SV系列拿出來,當作改造的第一棒。

自己也參與其中的王俊賢回憶,在改造過程當中,最困難的部分並不是公司內部與設計團隊的溝通,反而是新機型所需的工法與零件,對於上游供應商的挑戰。「例如某些零件的厚度跟角度,可能是原料廠沒有做過的,他們也得重新嘗試,才能供應給我們。」王俊賢解釋,為了日後量產的需要,所以在要求設計新穎之外,更得確保上游貨源的穩定,才能夠真正讓產品改頭換面。

在2012年的台北國際塑膠工業展覽會,富強鑫推出的兩項產品獲得包含「研究發展創新產品競賽」特優在內的三項大獎,而HT-SV系列就囊括了兩項。「未來,我們所有系列的機種都會陸續導入新設計,富強鑫以後不只有內在美,外在美也很夠看!」王俊賢說。

至今三年來,「科技美學設計加值計劃」已經集結了255位不同領域的設計師、有307項科專成果產品設計概念、產出68項雛型產品,更獲得13項國際設計獎項的認可。期許在計畫的拋磚引玉下,把設計的概念從「靈光乍現」變成「產業常態」,進而讓台灣製造業脫胎換骨、競爭力更上一層樓。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