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焦點 Focus
茶非茶、非常茶——芭樂心葉茶
高永謀
香芭樂苗與嫩芽,經常被原住民作為養生、增強免疫力的食品,中年移居花東務農的塭溪泉,決心與工研院攜手,用科技重新詮釋老祖宗的養生智慧,萃取芭樂心葉的營養素製成復方膠囊,為苦思產業升級的健康養生產業從業人員,指引出未來銷售推廣的康莊大道。
若以人比喻飲品,咖啡猶如哲學家,可讓飲者在微苦中思索人生,茶則是詩人,飲者能在淡甜裡遣懷抒懷。但猶如大多數飲者不是哲學家,也非詩人,一方天地可能只從天花板到地板,但卻生活得腳履實地、正大堂皇;飲品不一定得販賣情調、氣氛,「實用主義者」如芭樂心葉茶,也應有一席之地。
芭樂心葉茶雖然以茶為名,卻是「茶非茶」。一如魚麵等「麵非麵」,食材並非麵粉,但卻製成麵條狀,烹飪方式也與普通麵條無異,但風味截然不同;「茶非茶」原料也不是茶葉,而是其他植物的嫩葉,沖泡方式也與茶葉並無二致,雖不一定如茶葉般優閒、雅致,對身體的益處卻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芭樂心葉茶開拓日本市場
經過多番諮詢專家、查閱典籍,溫溪泉驚覺,不僅台東原住民了解芭樂葉的功用,明代醫書《本草綱目》早已明載,可將芭樂葉仿照茶葉泡成飲品。而學界也證實,芭樂心葉茶含有多酚類、黃鹼類、磷、鐵、鉀與維生素A、B2、C等營養素,不但有益於預防糖尿病、胰臟病,還可改善高血壓、高血脂肪等症狀,因為不含咖啡鹼,飲後不會影響睡眠;一般芭樂樹嫩葉皆有上述營養素,而香芭樂嫩葉濃度高於其他品種約2倍,乃是烘製芭樂心葉茶的首選。
「弘光科技大學生物科技教授喬長誠與食品營養系副教授謝秋蘭指出,芭樂心葉茶還可減緩並縮小腫脹的攝護腺。」溫溪泉指出,與其他芭樂品種相較,香芭樂的葉片、果實皆頗為袖珍,往昔在台灣鄉間頗為常見,果實被許多學童視為零食,但今日野生香芭樂已杳然無蹤,香芭樂選葉原則一如茶葉,僅能採取剛萌芽的心葉烘焙,「若非心葉,葉片將產生生物鹼,有害人體健康。」
其實,台灣已有若干農會製作、販售芭樂葉茶汁與芭樂心葉茶,彰化縣社頭鄉農會更推出芭樂心葉茶茶包;日本養樂多公司推出的蕃爽麗茶,更已暢銷多年,這也強化了溫溪泉種植香芭樂的信心。於是,溫溪泉決定再承租退輔會台東知本農場的土地,先試種3,000棵香芭樂樹,但不以採果為目的,專事產製芭樂心葉茶。
種植單棵香芭樂樹並不困難,潘溪泉相信,若想量產高品質的芭樂心葉茶,生產流程就得完全比照茶葉,包括育苗、移植、定植、採收嫩葉、風乾萎凋、熱風烘焙、於乾燥庫房倉儲。雖然從育苗到定植,就得花費長達3年的時間,但此後香芭樂嫩葉卻可源源不絕;在一位專為日商收購台灣茶葉的友人幫助下,溫溪泉的芭樂心葉茶順利打開日本市場,成為三禾家的主力產品。
芭樂心葉茶生產流程繁瑣,每一個步驟都得仰賴人工;有了穩定的營收後,溫溪泉快速拓展種植香芭樂樹的棵數與面積,目前已植有5萬棵,未來可希望擴增至10萬棵,對人工需求也將隨之大幅成長。幸而,在他定居台東之初,結識在鄰近務農的台東縣原住民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乾福;在林乾福鼎力協助下,溫溪泉得以聘僱大量優質、勤懇的阿美族勞工,無須煩憂缺工問題。
為消滅蟲害開發出副產品
摘取果實販賣的芭樂農,無不期待果實碩大,但溫溪泉卻反其道而行,因為持續採取嫩葉,大多數香芭樂樹皆無果可結,即使有少數芭樂果,也由於果實過小,且套袋防止果蠅叮咬,不符合經濟利益,並未成為三禾家的產品之一。溫溪泉也領悟,若想生產量多、質優的芭樂心葉茶,就得用種子播種香芭樂,不可利用插枝法;前期雖然耗工、耗時,後期卻更能享受豐收的快樂。
然而,溫溪泉種植香芭樂,並非全然一帆風順,但危機不僅是轉機,更可能是商機。長期以來,香芭樂農即苦於無法根治介殼蟲(俗稱龜神)肆虐,但為了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溫溪泉堅持有機原則,不願使用農藥,由於與日本客戶立場一致,在日本客戶的引薦下,溫溪泉使用糙米生物酵素對抗介殼蟲,成效相當顯著;於是,三禾家也成為台灣代理商,將糙米生物酵素推廣至其他農家,讓蔬果、花卉、盆栽遠離介殼蟲。
現在,溫溪泉彷彿傳教士,大力鼓吹台東農民改種香芭樂,雖然不是原住民,卻成為台東縣原住民果菜生產合作社經理、香芭樂與芭樂心葉茶產銷班召集人。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析,香芭樂為多年生植物,雖然在前2、3年,比種植其他作物來得辛苦,但此後便可不斷採摘心葉,1年可採收3到4次,不必如耕種稻子般,每半年都得重複育苗、播種,成本相對低廉許多,香芭樂樹壽命甚至可超過100年。
「我的二兒子就讀北科大,但電子產業競爭激烈,連他系上的教授也認為,前景還不如健康養生產業光明。」溫溪泉喜不自勝地說,他的努力已獲得家人的肯定,讓彼此關係更為緊密;二兒子已決定在畢業、服役後,前來知本與他共同經營三禾家,而在台北照料母親的太太,也協助他開拓芭樂心葉茶在北部的客源。
健康食品是未來希望所繫
不過,雖靠芭樂心葉茶立穩新事業的根基,但溫溪泉卻希望更上層樓,研發更多周邊產品。年前,他參加台東縣工商策進會所舉辦的演講,主講人正是工研院南分院研究員張景煇博士;溫溪泉詢問張景煇,自古皆稱食療同源,諸多食材、飲品如芭樂心葉茶,俱有助於減緩病情,但限於法令規範,卻不能宣稱療效,導致銷售受到侷限,是否有開發新市場的可能性。
此時,張景煇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支助下,推動「台東縣藥用植物產業群聚計畫」。他也溫溪泉的熱誠所打動,多次造訪三禾家,經過幾番深度懇談、溝通,兩人一致認為,萃取香芭樂的營養素,開發出膠囊、錠狀的健康食品;由於健康食品利潤更高,還可改善若干消費者不喜歡的苦澀味,有機會進軍日本以外的國際市場,將是香芭樂農另一條康莊大道。
只是,目標、方向雖然明確,但想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健康食品,並非一朝一日之功,更得在實驗室裡焚膏繼晷地再三嘗試;張景煇肯定地說,工研院猶如現代神農,願意協助香芭樂農向上提升,而假以時日,必當有令人驚艷的成果,勢必可帶動香芭樂的種植、消費風潮!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