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建構學有所用的創新生態

陶瑞清

在學非所用與學歷貶值的陰霾下,台灣青年學子常抱著惶恐的心情步入職場,擔憂所學無法接軌產業,產業也常怨嘆網羅不到對的人才,為了打破學術與產業的僵局,應借鏡世界名校的跨領域經驗。美國史丹佛大學創新平台MediaX計畫執行主任羅素(Martha Russell)的演講,分享了美國高等學府的產學合作模式,讓創意在創新生態中成長茁壯,經由合作平台找到最佳夥伴,共同打造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主計處統計顯示,2012年平均有48.1萬名失業人口,這些失業人口中,有16萬2,000人的失業原因是對「原有工作不滿意」;若是按教育程度區分,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占失業人口比率,更從2009年約25.51%攀升至2012年近36.59%,在「高學歷、高失業率」的陰霾下,即使總體失業人口減少,但青年失業問題卻越發尖銳,20至29歲的失業青年人口合計有20.8萬人,整整占失業人口的43.24%!然而台灣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卻年年提高,已經來到統計史上的最高點,超過四分之一的公民擁有大學以上學歷,這樣驚人的趨勢,也讓台灣人才失衡問題,屢屢成為鎂光燈焦點。

為什麼不滿意自己的工作?高學歷又正值人生巔峰期的青年,為什麼會失業?對這兩項大哉問,最主流的說法不外是「學非所用」與「學歷貶值」,廣設大專院校後,人人都可以讀大學,但年輕人在學校所學的,跟產業界的需求銜接不上,而既有產業能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往往無法解決新的社會問題,新的社會問題又仰賴合適的人才來解決…如此循環下去,形成無解的僵局。

這些困境不僅是台灣獨有,歐美國家的產業界與知名學府也憂心忡忡,努力尋找與產業接軌的策略,並刺激師生腦力激盪,協助青年學子就業與創業。

創新生態從有效平台開始

2012年春天,美國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Drew Faust)提出的「校長的挑戰(The President's Challenge)」,是鼓勵師生創新的著名案例之一。這個活動期許學生以商業的創新思維,解決5個由校長選出的全球性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從全球暖化到貧困包羅萬象,而校長本人與哈佛創新實驗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簡稱I-Lab)共同資助獎金,並提供交流平台,給予10隊進入決賽的參賽者5,000美元架構他們的設計,而第一名將取得5萬美元,作為社會企業的創業基金。

「世界上哪些最急迫的問題是無遠弗屆的?為了最有效率地找出解決它們的辦法,我們必須跨界。」福斯特如是說,甚至信誓旦旦地表示,沒有其他地方比哈佛大學更適合迎接這些挑戰,哈佛大學的案例,也讓人們思考──組織如何開創出一個創新生態?提到創新生態,就不能不提無時無刻都有新點子誕生的創業天堂矽谷,以及在矽谷散開枝葉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佛大學因為長期培育矽谷的工程師而享有盛名,更是跨領域與學術產業化的翹楚,目前已經累計了8,000件學校引導的發明,每年為學校帶來13億美元的專利權收入。美國超過5,000家公司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史丹佛大學的教授、學生或是研究計畫,如此傲人的成績,讓《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下了「史丹佛與矽谷毫無隔閡(There are no walls between Stanford and Silicon Valley)」的標題,甚至一語雙關地指出,史丹佛「Get Rich U.」──「你」能經由史丹佛的洗禮後大富大貴,而史丹佛大學也因此財源廣進。

這群史丹佛人是怎麼辦到的?因為他們從學校教育開始,就注重「創新合作平台」這件事。
已經運作10年的創新平台「MediaX計畫」,是將史丹佛大學和矽谷的電子產業緊密連結的關鍵。這項計畫將產業和史丹佛的跨領域教授群結合,來研發人與科技的新互動模式,以及使用先進的通訊科技於教育、藝術、企業、商業、娛樂、國防安全等領域,除了串連各重要實驗室,知名企業如微軟(Microsoft)、三星(Samsung)、日產汽車(Nissan)與飛利浦(Philips)等,都是MediaX的重要會員。

要參與MediaX所費不貲,連新創公司與非營利機構,都要收取1萬美元的年費,策略夥伴則至少每年支出30萬美元取得會員資格,如果想將公司員工送進史丹佛的實驗室學習,每人每年要價7萬5,000美元──為何這些公司願意前仆後繼地捧著大把鈔票,前來史丹佛取經?

除了舉辦工坊與研討會,史丹佛大學會將優秀、有相關專長的學生推薦進入新的或是正在進行中的研究計畫,不僅企業能夠及早卡位育才、徵才,並且發現自己的研究主題需要的不只本科系人才;學生也更了解產業的需求和未來展望,進而針對產業提出的現有問題、有興趣投資的前瞻議題發表年度論文,讓學術論文緊扣產業,而廠商可以不受限制地資助史丹佛的研究活動,成為論文的主導者,甚至能以MediaX為跳板,晉身為這個平台外的贊助者,享有專屬的研究成果。

媒合平台必須具備跨界精神

MediaX的執行主任羅素(Martha Russell)表示:「世界所面對的問題,並不侷限於單一研究領域,所以跨界勢在必行──因此我們的計畫命名為MediaX,Media(媒體)代表多元,X(across)就意味著跨界,媒合平台因跨界而存在。」羅素比喻,跨領域的團隊就像一團爵士樂隊,目標是創新合作(creative collaboration),來演奏個別樂手沒有辦法單獨吹奏出來的樂曲。

而羅素本人的學經歷也相當豐富,她曾在明尼蘇達大學,以及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任教,研究領域橫跨資通訊、微電子產業的業務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創新研發與技術轉移,而她目前研究的課題,是用誘導性科技改變消費者使用能源的行為。

出身明尼蘇達州的羅素,第一志願就是位於密西西比河畔、創校至今歷史逾160年的明尼蘇達大學,明尼蘇達州也從北美重要農業大縣,變身成為《財星》(FORTUNE)500強工業和服務業企業總部最集中的城市。除此之外,明尼蘇達大學的食品、農業與自然資源科學學院亦名列前茅,自學院創設起,共發表了超過80種新農作物品種,其中讓羅素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與一種生技馬鈴薯的推廣。

為什麼需要生技馬鈴薯?不外乎是原本的品種遇到天災、污染與病蟲害,讓產量銳減,明尼蘇達大學的團隊研究馬鈴薯對鈣、鎂、硫及微量元素的需求和利用狀況,並鑑定出缺乏必要維生素或過量毒害的症狀,來建構馬鈴薯生產優化營養管理技術,推出新的營養管理方案。

然而,實驗室成果並不是研究完畢就結案,要變成大規模量產的新品種,以及種苗要被保守派農民接受,中間還要有跨領域人才的努力,農民、研究人員、市場行銷互相回饋意見,充分發揮專業,新品種的馬鈴薯才隨著明尼蘇達大學肄業校友──美國代表性唱作人巴布狄倫(Bob Dylan)的民謠,一路流傳下去。

重要但不新奇的事:溝通

這次的親身經驗讓羅素深刻體會,一樣新事物要從研發到普及,必須在合作的創新生態系進行,絕不是單一領域的人才能夠達成,但是當一個團隊企圖開始進行創新時,要多少人才恰恰好?羅素打趣地說:「兩張大披薩剛好夠吃的人數最適合!」雖然俗諺說「人多好辦事」,但依照她過往的經驗,團隊規模要夠精簡,才能避免人多嘴雜,達到有效的溝通與互動,進而解決大問題。

讓羅素記憶猶新的,是積體電路發明人之一的基爾比(Jack Kilby),生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一個組織只能夠承受那麼一點創意,直到它崩潰為止(There’s only so much creativity an organization can tolerate, after it fails apart.)。」

然而,沒有創新的組織,將會變成垂死的公司,羅素認為,公司應該源源不絕地創新,但前提是在好的溝通下進行。「不良溝通會讓組織損失慘重(poor communication causes costly problems.)。」她指出,失敗為成功之母,要能容許實驗,抱持事情會有正面發展潛力(upside potential)的信念:「合作的生態系就像是苔蘚長在垂死的巨木上,化作養分讓新的森林再成長。」

當組織日益龐大,一定會有成員對某項創新抱有疑慮,但羅素認為,即使受到質疑仍要向前走,並且清楚說明組織的方針,藉由合作平台吸納創新夥伴,說服大家向上提升。這個創新的生態體系將由小而大,與個人、組織、企業、產業甚至國家社會的創新體系環環相扣,讓群體在正向的氛圍下,共同突破問題、日新又新。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