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用科技餵飽你

張彥文

說到「科技」二個字,每個人心中呈現出來的形貌應該都不同,有人想到的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有人想到的是半導體;有人想到的可能是飛機以至於太空載具…很少人會在第一時間把蔬菜水果這類的農產品與科技連結在一起。

農業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基礎,如果連肚子都填不飽,大概也不會有其他文明發展的機會。這個古老的文明,長久以來都是靠農民大量的勞力,用汗水澆灌出豐碩的米麥、鮮甜的蔬果,餵飽大地上浩繁的食指。雖然古老的中國是以「士農工商」排序,但是不論古今中外,鮮少聽說務農致富的,多數人腦海中的農民形象,亦多為皮膚黝黑、衣衫襤褸,頂著烈日工作的老人。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今的農民已可依靠耕耘機、收割機等農用機具來取代許多工作,至於生物技術的進步,也讓農作物能生長得更快、更多、更好,科技開始進到了農業的領域。現在更進一步,套用工廠的作業流程,將農作環境及程序標準化的植物工廠,因為品質及產量更上層樓,大幅增加了農產品的價格,也讓過去依靠勞力及老天爺臉色吃飯的農民,可以跳脫以往的悲情形象,成為猶如歐美的「手提箱農夫」。

就以本期封面故事當中的一位主角,南投九九峰有機農場的主人邱順南來說,雖然生於農家,但幼時艱苦的環境,曾讓他立志決不務農,後來進入中鋼,捧著百萬年薪的鐵飯碗,擁有許多人羨慕的穩定生活。但隨著妻女的健康出狀況,讓他決定回到家鄉,並從事有機農業,後來更因緣際會,投入了經濟價值極高的蘆筍種植。此時讓他的蘆筍事業更上層樓的,正是科技的協助:透過LED燈提供的不同波長,可以讓他種植的綠、白、紫三色蘆筍,一週七天,一天24小時不斷地生長!

除了培育農作物的科技外,工研院還協助改善西螺果菜市場的經營環境,導入電動車取代原本的柴油鐵牛車,除了優化空氣品質外,也讓果菜市場的蔬果減少了遭致污染的機會。為了回應當地農民的需求,目前電動車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希望打造當地全新的低碳農業!

其實針對農業發展的創新科技,在世界各地都已積極展開,美國喬治亞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利用葉綠素的螢光反應,可以控制人工照明的質與量,波色與時間,也就是說,植物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要開關燈!

美國史丹佛大學創新平台MediaX計畫執行主任羅素(Martha Russell)近日於工研院發表的演說中,也談到明尼蘇達大學正在研究的生技馬鈴薯。這項計畫是針對馬鈴薯對鈣、鎂、硫及微量元素的需求和利用狀況,來建構馬鈴薯生產優化營養管理技術,推出新的營養管理方案。不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項計畫並不是完成研究就交出一本報告結案,研究團隊還與農民及行銷體系充分溝通,最後真正創造出一種市場能夠接受的新品種馬鈴薯!

其實科技與農業愈來愈密切的情況,正是科技與生活愈來愈相關這種大趨勢的縮影。根據工研院針對今年ICT產業的十大趨勢分析指出,日漸增多的企業開始採用海量數據(big data)做為商業情報分析的依據;而這些海量數據,更因為透過雲端運算,可以建立所謂的「智慧型系統架構」(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創造更大的價值,將可能涵蓋製造、醫療、通訊、零售、能源、運輸、汽車、保全等產業,除了在我們的生活上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之外,龐大的商機亦不容小覷。由此觀之,將來任何的科技研發,都必須以食衣住行育樂為最高指導原則,才能視之為有用的科技。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