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知識經濟時代,學而優則『創』! 把創新化為經濟效益 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贏家

口述:張忠謀 整理:陶曉嫚

創,是創造也是創業,
也是構成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競爭力。
在第一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上,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分享自身經歷,
勉勵青年從學習的歷程中培養好奇心,
不斷去探究知識體系中的未知,
將創新變成經濟效益,
讓台灣人才在「學」與「創」中推升國家競爭力。


學而優則創,這句話是從「學而優則仕」衍伸出來的,兩千多年來,中國是農村經濟社會,工商業不發達,學問做得好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仕途,年輕人必須考科舉以求顯揚。

近幾十年來,台灣與中國社會變了,仕途不再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大家開始談創業,所以我要講一下什麼是「學」,然後說怎樣是「創」,如何把「學」跟「創」連在一起。

真正的學 從學校畢業後開始

「學」可以分成兩階段,從六歲進小學到二十二歲大學畢業,這個階段的學校教育,可以塑造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可以習得基本知識,但在這十六年最應該學習到的,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能讓我們願意繼續學下去,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能學習到這二項,就不白費這十六年的功夫。

中文說畢業,好像是「業」已經「完畢」了,這樣不對。大學畢業典禮在美國被稱為Commencement,也就是開始之意。對我而言,真正的學習,是在十六年學校教育後才真正開始。

中學我是在大陸完成,那十二年中學以及流亡學生的生活,讓我培養出好奇心,也在那時候建立相當程度的人生價值觀,後來赴美完成大學及碩士教育。但真正開始工作後,才發現學校所學真正能用在職場上的比例其實很少,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依其人生階段的不同需要,養成有系統、有計畫、有紀律的終生學習習慣,建立自己的學習系統。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希凡尼亞公司的半導體工程師,上班後發現在大學裡學到的半導體知識實在太少,因此因應工作所需而建立的第一個學習系統就是瞭解半導體。

爾後隨著在職場上擔任不同的職務,也人需依其工作需要,建立不同的學習系統。以我自己為例,當我從工程師升為經理,需要了解人事運作,後來擔任產品總經理,這時第一個學習系統已不敷使用,需另闢業務行銷與經營管理的第二個學習系統,也必須學習財務相關知識、看懂資產負債表,以及了解現金流量的重要性。

過了一陣子,我當上德州儀器集團總經理,這時候又有新的學習,因為國家的國策方針、經濟政策對公司經營影響很大,於是我開始關心國家大事、公司治理的趨勢發展。

此外想要擁有充實的人生,也需要建立工作以外的學習系統。在中學的時候,中國文學啟發了我;在海外讀大學時,有機會接觸到西方文學並且興趣盎然,到現在我一直持續這方面的學習。我之前說過,在音樂方面,如沒有蕭邦我的人生將會少一塊,而貝多芬、莎士比亞及近代史也與蕭邦一樣,都豐富了我人生的學習系統。

知識經濟=化知識為經濟獲利

創,是創造也是創業,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日益重要。

然而,一開始談「知識經濟」的時候,人們對這個詞彙有很大的誤解,以為知識經濟是關於知識的,最典型的知識工作者如教師和教授以為這是他們的時代,但二十幾年來,教師、教授的收入卻沒有甚麼增加,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光有知識無法獲利,而是要懂得轉知識為經濟,唯有創新才是唯一值錢的事,而創業若無創新將無法獲得真正的成功。

從前長輩告訴年輕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讀書、考試、考大學,乃至於考上好大學。現在台灣有一百多間大學,有意願就可以拿到學位,學生們得到知識出社會了,卻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常與學校所學沒有直接相關,所以許多人感到非常挫折,認為這個社會欺騙了他們。

我反而想要問他們:經過大學的學習,是否獲得了好奇心,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大學教育給予人們一個工作的機會和出發點,從這裡開始學習把創新化為經濟效益,我想,這是「學優」的人往後一生的路。

談到創業,創業若非基於創新的想法與做法,最終將淪為價格競爭,成功機會也不大。尤其當了台積電董事長後,我的學習系統新增了其他企業的興衰史,從中我領悟到光有低成本的優勢無法構成一個很高的競爭障礙,沒有新點子的創業,都不能維持長久。
二十幾年前,我會去家裡附近的髮廊洗頭,有天那位理髮師告訴我︰他要去創業了!我問他既然要創業,那有沒有新點子呢?他回說:「我會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標榜低價服務的創業競爭門檻很低,成功機率並不大。

至於以新產品的創業雖是對的方向,但前提必須要有市場;至於新技術的創業也是好的,重點是不容易被模仿。例如台積電的競爭對手中芯國際,剛創立時認為大陸的人工成本較台灣便宜,將會是他們的優勢。然而廉價勞力是一個迷思,甚至是一個很壞的長期策略,因為勞力成本必然上漲,難道勞力成本一上漲,就換一個有廉價勞力的地方再度創業嗎?看穿這兩點,我就淡然以對了,最後的發展也跟我預料的相同。

釐清智慧財產權 公司應重賞員工的成功創新

學而優則創,如同愛迪生說的,我相信〝創〞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百分之一的靈感,這就是創跟學的關係。

創必須要學,要建立學習系統的金字塔,從最初的資料(data)收集,經過分析、整理、查證後成為資訊(information),之後再加上個人「內化」(internalization)的過程變成知識,而洞察力(insight)則是在足夠的知識基礎上,經過苦思而得。因應不同的學習目的,需建立不同的洞察力金字塔,若能將不同的洞察力金字塔加以融會貫通,產生「聯想」的能力,就是一種創新。

而談到公司內部的創新,和個人創業的創新並不相同,公司希望創新,必須先建立制度,釐清員工與公司間智慧財產權的歸屬,然後秉持兩個創新要點:第一就是重賞,要大大重賞創新的成功;第二就是不懲罰創新的失敗,但要管理可能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果。

JP Morgan最近出了一個大亂子,五月時因衍生性交易策略設計失當,在六週內虧損了20億美元,而這筆損失現在已經擴大到70至80億美元。JP Morgan沒有事先管理創新的負面效果,各層級的主管責無旁貸,應該事先做好風險管理。在台積電,基層問題由經理把關,中間層次的問題是中階主管負責,重大議題則是由副總以上,甚至是我來承擔,例如一個製程的改變,必須建立多個查核點(check points),以避免類似JP Morgan 的憾事。

回到創業這個主題上,只要員工與公司雙方把智慧財產權釐清,基本上員工出去創業是沒有問題的。

最近我看《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有一篇報導標題是〈Get Rich U.〉,描述史丹佛大學與科技創業聖地矽谷毫無隔閡,學校鼓勵教授與學生拿自己的研究成果創業,校長約翰•軒尼詩(John L. Hennessy)本身就是創業家,創業成功後回來當教授,當校長的年薪是70萬美金,而他與其他教授在校外的共同創業,報酬則是校長薪水的好幾倍,他本人以身作則,可說是「學而優則創」的典範。

我相當推崇史丹佛模式,二十幾年前我擔任工研院院長的時候,也相當鼓勵同仁出去創業。當時社會上有不少阻力,要求工研院不要圖利企業界,但現在這個觀念需要轉變,只要工研院確實建立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接下來的首要任務,就是鼓勵同仁大膽創業,讓工研院成為創業的搖籃,為台灣社會與產業持續注入創新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