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在不確定的年代 追溯前人的勇氣

羅弘旭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台灣有很多年輕人,以開咖啡廳為滿足,這樣的想法有些不可思議,希望台灣年輕人不要有島國思維,希望台灣人能以世界為舞台,具備挑戰與創業的勇氣。」

這段話見諸報章之後,引起正反面的廣大討論,贊同郭董事長的人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再也看不到挑戰的精神,在小事業中發展就認為達到人生的夢想,但年輕一輩則駁斥郭董事長的觀點,行行出狀元,賣咖啡不偷不搶,有什麼不好。

對未來的期望,兩代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歧異?撇除代溝的問題,最大癥結來自這個社會無法再給年輕人夢想。

這個時代正面臨什麼樣的問題?去年的暢銷書《大債時代:第一本看懂全球債務危機的書》,第一章就以冰島女孩芮可.史黛芬德為例子,2008年十月,當她把金融卡插入提款機想要領錢,螢幕卻顯示沒錢了,這並不是她的「戶頭」沒錢,而是銀行沒錢了,領不出鈔票。

是的,冰島政府瀕臨破產,於是宣布關閉所有銀行,即使帳戶裡有再多存款,都沒法從ATM領到錢,因為國家破產了!

這只是北歐個案嗎?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引發全球金融風暴,2012年歐債風暴幾乎要逼得歐元體系瓦解,銀行怪獸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帶來的物價飛漲,百姓實質薪資縮水,管制失當的金融體系每隔幾年引爆突如其來的「黑天鵝」意外。

在這種大環境下,在未來可見的數年間,這代年輕人面對的將是國家沒福利,未來沒夢想的世界,「求生存」變成當下最卑微的要求,也無怪乎面對產業大老的疾呼,年輕人也只敢作著開咖啡館的小夢想。

在不確定未來的世代,年輕人看著坐在台上侃侃而談的董事長、總經理,羨慕他們的成就,同時嗟嘆:「自己為什麼沒趕上那個美好的年代。」

只是,如此嘆息的人,不免忽略了當年是風雲際會的時代,也是動盪與不安的年代。

執台灣個人電腦牛耳的宏碁電腦,成立於1976年,成立35年,從一間本土小公司,成長到年營業額超過四千億,品牌價值達六百八十億美元的跨國企業。但在宏碁成立前五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成立三年後,中美斷交,那個時代,稍有辦法的人,莫不想盡辦法辦綠卡移民美國,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不確定的年代,仍堅持自己的夢想,締造台灣第一個登上國際舞台的科技品牌。

台達電成立在1971年,同樣也是台灣退出聯合國同一年,創辦人鄭崇華是國共內戰中輾轉來台的流亡學生,對顛沛流離深有所感的他,照理對台灣退出聯合國應該更加恐懼,但他卻選擇與台灣的科技產業一起奮鬥,直到今天依然不懈。

再看看1987年成立的台積電吧,首創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在那個年代,半導體從業者奉行一句鐵則:「Real men have fabs(擁有晶圓廠的是真男人)」,董事長張忠謀要挑戰的不僅是新的商業模式,更挑戰整個行業的鐵則與共同思維,這又豈是件容易事,但今日,台積電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專業晶圓代工廠。

張忠謀、施振榮、鄭崇華、胡定華、施崇棠、林書鴻、蔡明介、李秉傑,這八位第一屆工研院院士,不僅在技術創新與產業化上有卓越成就,更讓我們看到,在不確定的年代,唯有勇氣可以突破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