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產業焦點 Focus

關永昌領導崴立,追求自主技術

許立佳

近日雙喜臨門的崴立精機,不僅在今年台北國際工具機研發創新競賽獲獎,位於中科的新廠也正式啟用。

崴立的經營技術團隊,從在工研院開始就在築一個夢,抱著「成為世界一流的百年工具機品牌」的願景,讓台灣「兆元產業」之一的工具機產業,在研發創新上更上層樓。

三月初乍暖還寒,中科后里園區添了喜氣,崴立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的中科新廠正式啟用,由董事長關永昌主持,受邀開幕的來賓包括中科管理局長楊文科、日本資方JTEKT代表奧田,董監事代表貝嶋、陳正,台灣機器公會理事長徐秀滄、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卓永財、工研院副院長吳東權、精機中心總經理詹炳熾等。隨後,崴立在廠區發表了四大優良產品群,關永昌領著貴賓參觀新廠的設施,幾乎每台工具機他都如數家珍,熟悉地訴說每台的研發設計與性能;彷彿是一位父親驕傲地訴說每個孩子的專長與特色,跟別家養出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除了中科新廠啟用外,無獨有偶地,崴立在2013年台北國際工具機研發創新競賽,以MT大型龍門式銑車複合機,拿下了全部參賽作品中唯一特優獎;這次獲獎的產品,是以龍門五面機優異的立臥加工性能,結合了立車雙組馬達強大動力,液靜壓軸成旋轉台與多項專利機構均自行研發;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品關鍵零組件百分之百自主研發製造。在這個初春之際,崴立可謂雙喜臨門;關永昌欣喜看著這一切,身為亞崴與崴立公司的創辦人,二度創業至今,二十多年來始終沒有離開最初在工研院的夢。

技術團隊赴美取經

回溯工研院早期人才培訓的那段黃金歲月:知名的RCA計畫,涵養了台灣第一批的半導體人才;1976年工研院的工程師赴美取經,吸收一流的半導體製程技術,這群菁英回台服務後,不僅在工研院成立台灣首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成立衍生公司後,也在各產學研有卓著貢獻,奠定今日台灣ICT產業的基石。

除了半導體之外,工研院機械所的前身、精密工具機中心在當時也有類似的計畫,在1983到1987年,工研院的頂尖工程師組成取經團隊,赴美學習精密機械與工具機的養成,關永昌就是這群受訓的菁英之一。當時的美國堪稱全球工具機產業的翹楚,這些傑出的工程師汲取寶貴的知識和技術,不僅回饋工研院,也到業界開創新事業,其中包括1986年創立亞崴機電的關永昌、1988年創立盟立自動化的孫弘、1993年創立陸聯精密的陳士端…傑出院友們陸續在業界開枝散葉,表現不凡。

如今,機械產業不僅被列入新「兆元產業」,也為台灣寫下全球精密機械與工具機外銷第三名的戰績,更重要的是,這張成績單也促進台灣的就業機會,根據統計,台灣的就業人口中,就有近20%服務於機械產業。

把遺憾化為創業夢

關永昌回憶,這項機械人才的海外培訓的專案意義重大。畢竟,機械產業是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指標,若傳統製造與產業設備能提升技術,並且符應其他製造業更精密和自動化的需求,台灣機械產業的實力將會大幅躍升。當時機械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於人才,而工研院的任務就是回台技術傳承,協助國內機械業者突破發展的瓶頸。

然而關永昌觀察到,部分機械業者常一廂情願地以為,工研院做出來的東西可以直接量產,這種心態,相較於工研院的目的,是「協助業者做階段性技術的突破」,彼此在認知上尚有一大段落差。「回台和業者合作的結果,總體而言技術上沒有失敗,但我個人卻感覺商品化的部分沒有特別成功,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技術商品化不夠成功,讓關永昌深感遺憾,乾脆自己跳下來做,實踐所學又不必瞻前顧後,印證紮實的技術能換來客戶的訂單。

「我那時認為,好的計畫終究要落實到民間去徹底驗證。」關永昌希望,能夠在產業界放手發揮,再加上長久以來,工研院一直鼓勵新創事業的氛圍,關永昌決定帶著「娘家」的鼓勵與養成的專業,到業界闖天下,並免去「圖利業者」的擔心與限制。

1986年,關永昌創立了亞崴機電後,輾轉獲得資金的挹注後,擔任總經理一職。雖然身兼了許多管理和業務的責任,但是關永昌更像是研發長,他始終認為,唯有在機具設計和研發成果,無止境地追求精度、效率、品質和穩定性,才有可能提高整機的性能,拉近與國際領導品牌的距離。

在吳東權眼中,這位昔日的機械領域前輩,到今日依舊留有工程師的特質與執著。跟隨關永昌的弟子黎錦源也透露,關永昌多年來都沒有老闆的架子,關永昌等五名創辦核心團隊,仍延續著早期在工研院做研發的習慣,「我們在亞崴的前十五年,都在蹲馬步打底,雖然年營業額不過新台幣5億元,但是,後面這七年內,卻創下了近七倍的成長!」黎錦源說,這也是亞崴成立後,公司業務屢屢開創新局的重要原因。

就在亞崴的年營收高達新台幣34億元時,公司的經營權發生異動,關永昌雖然內心震撼,卻沒掙扎太久,離開了一手創立的公司,於是在2007年再度創業,成立了崴立機電。

引進日資,追求百分百的自主研發

走過六年的崴立機電,抱持「成為世界一流的百年工具機品牌」的使命感,目前全系列六十多種高階產品線,皆頗具競爭力。崴立或許在業界不算資深的公司,可是深究崴立的核心組成,卻是浸潤工具機研發數十年的靈魂團隊,例如從工研院、亞崴、崴立,一路跟關永昌相隨多的黎錦源,就是其中之一。

黎錦源目前擔任崴立機電台中廠廠長,笑稱自己是關永昌的徒弟,跟隨著唐三藏取經,這本經書是一本「難唸」的經。在黎錦源眼中,這位跟隨多年的長官,「只要在研發上有什麼新發現,就會盡快召集研發同仁分享,而且一講就幾個小時,簡直是欲罷不能!」關永昌在研發技術上的鑽研,不因曾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而有改變,而產品不論剛性或張力等,都能讓客戶滿意。

第二次創業,關永昌依然把自己放在研發的第一線,但是由於上次創業的經驗,他認為自己過於專注研發,而忽略所有權的重要性,因此再次創業時,就審慎選擇股東的組成。目前崴立的主要股東是日資JTEKT,為豐田汽車十三個子集團之一,JTEKT擁有崴立40%的股權,而且不涉入崴立的經營。

「我對崴立要發展的產品和技術很有信心,因此計畫找國際大廠的資金進來,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快速成長。」關永昌說,他的核心團隊都來自工研院,有一定的實力與默契,所以他特別要求日方「不需技術引進,也不需要常駐的日本顧問」,證明百分之百由台灣的自主研發是可行的;合作幾年下來,日方已充分信任及給予崴立自主權。

然而,關永昌剛離開亞崴到創立崴立時,礙於智慧財產的關係,很多產品和技術是不能延用在亞崴的研發成果,這等於創辦元老們要「自廢武功」,一切得從頭來。所幸近幾年來,崴立在關永昌的領軍設計下,不但在龍門工具機獲得市場的肯定,加上技術團隊建立了豐富的設計模組資料庫,和TPS豐田精實生產方式已經具備流程標準化的基礎能力,重新設計五面加工機和航太業的五軸高階機具等,已經獲得客戶的肯定,而崴立機電在2012年台灣地區營收新台幣25.2億元,兩岸合併營收新台幣29億元,成長速度亮眼。

航太等級 巨匠手感

走進崴立嶄新的中科新廠,這是第一座屬於崴立自己的廠房,可以看到建構兩條主要產品的標準生產線,是崴立兩年前接受東海大學研究團隊駐廠輔導的豐田精實生產方式。關永昌解釋,「透過精實生產改善和製造流程創新,我們每兩天就可以做出一台工具機。」他說明,因為透過嚴格的控管,所以備料和倉庫管理都可以達到最佳化,不但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還可穩定交期。

行走廠房中,也看到了幾位專注在精密機械前剷花(scraping)的師傅,他們不停地重覆看似單一,在手勁和身軀姿勢卻有微小變化的律動中,把這些機面的表面「ㄊㄨˋ」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光陰了。關永昌表示,這些師傅刀人合一的完美動作,是結合藝術與手腦並用的協調感,每位都是年薪百萬的人才。黎錦源補充,師傅們用人工在機器的表面做微量的鏟削,就是矯正機器貼合的平面達到頭髮4%的細度,也多虧了這些日復一日的鏟花師傅,讓崴立得獎的大型機台,不論是汽車模具、大型零件複合加工、航太等級的工具機,都能讓客戶點頭稱是。

在崴立的辦公室裡,也看到了許多建教生在學習設計和研發的身影;這些來自於彰化師大附工、台中霧峰農工、台中沙鹿高工、勤益科技大學等在學學生,到崴立的廠房學習實務與操作。黎錦源表示,在崴立見習的學生都是有福之人,因為崴立的員工會把這些學子當作將來可以上手的人才訓練。也因此,許多曾經在崴立實習的學生畢業後,都會到公司來應徵,希望能成為崴立的新血。「或許,當年來自工研院的我們,總想要『比一般企業多做些不同的事』,要追求技術傳承,更期待人才版圖中,有老幹也有新枝。」黎錦源說。

近幾年來,崴立偶爾會找工研院作造型設計,或是進行控制器方面的合作。關永昌說,由於他來自工研院,所以老東家有哪些資源和強項他都瞭若指掌,尋求合作時會利用彼此人才的特性和差異,以追求互惠的效益。黎錦源也補充,雖然團隊從工研院「畢業」多年,但是對外合作時總不忘跟對方提到:崴立的技術團隊,來自工研院。

如今,崴立的團隊再次創業,寫下燦爛的紀錄,在台中新廠啟動之際,更大膽計畫在江蘇常熟建立新廠。這些傑出院友能有今日的競爭力,崴立的下一步,將予業界無多的想像空間。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