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產業焦點 Focus

傾聽病人 賦予生醫新靈魂

卓怡君

全球經濟陷入牛步復甦,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卻不斷改寫歷史新高,生技、生醫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明星產業,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指出,多年前他就倡導「照顧健康,人人有責」,現在生醫產業已跳脫制式治病的傳統思維,朝向健康促進(Health Care)中的「Care」為核心前進。


從各大國際醫療展中可以發現,生醫產業逐漸往健康促進領域發展,其中自我檢測設備推陳出新,醫材則朝無痛、價格可負擔兩大面向發展,都是未來生醫與醫材的重要發展課題。

在2013年台灣國際醫療展覽會中,工研院發表重病症病患洗浴病床、急救插管監測系統、遠程式生理訊號處理技術、光學同調斷層掃瞄系統、創新股骨頭壞死修復方法與裝置、後十字韌帶損傷修復裝置等重大技術成果。

發展有價值的配套服務

邵耀華指出,醫材最重要的發展核心在於傾聽病人的聲音,必須以病人為中心出發,做為發展產品的最高指導原則,在這次台灣國際醫療展覽會中,許多新型遠距照護器材進一步和生活結合,讓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更簡單。

各種隨身量測的新品推陳出新,像是最近炙手可熱的智慧型手錶,也將結合健康量測功能,然而,邵耀華說:「無法提供使用者有用的資訊,讓目前多數的測量工具都少了靈魂!」他舉例,現在有不少健康管理的手機App,教消費者怎麼吃藥、小朋友生病該怎麼辦,但並未做到「差異化」、「個人化」,無法針對個人需求做出最恰當的建議,久而久之無用的App充斥市場,民眾不想再用,也不願意付錢購買真正有用的App。

邵耀華剖析,醫療相關軟體發展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硬體,硬體最終是最重要的通訊介面,客製化的硬體才會真正切中需求,否則醫療訊息複雜度高,到底該相信哪個軟體?反觀,若有客製化的硬體,例如血壓計結合智慧型手機,專為個人量身打造,可以隨時監控身體變化,分析資訊,一旦有必要,再回傳到醫院端,由醫護人員進行專業判斷,這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服務。

診斷監測醫材成長可期

根據工研院IEK預估,2013年整體醫療器材整體產值可望成長7%,產值達到新台幣814億元,第一季成長幅度最大的就是診斷與監測類產品。

「台灣廠商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模組化能力。」邵耀華分析,台灣廠商生產彈性大,反應快速,可以把各種醫材監測設備,加入不同的客製化功能,迅速量產,推到市場上。

例如最簡單的血壓計,可以連接醫院端,傳遞正確的資訊到醫院,過去在推動相關遠距照護設備時,醫院端相當排斥,邵耀華說,因為醫護人員誤以為增加這些設備,工作量也會加重,但其實不然,以病人為中心的遠距照護器材,反而可讓醫院、醫護人員減少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犯錯的機會,未來在醫療展中,會看到愈來愈多這樣的產品,一方面增加對病人的用心,同時也減少醫護人員被告的風險,盡到最佳的防範機制。

工研院與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合作,開發出一套急救插管監測系統,讓急救人員即使在高噪音的環境下,也能迅速判斷是否需要插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以聽覺、視覺兩種方式進行確認,並讓急救人員在有更具體的量化指標進行判斷,同時,整個急救團隊均可以參與判斷插管是否成功與其必要性,該系統還可以提供記錄的功能,同步進行側錄監控,以做為佐證資料,減少醫療糾紛。

邵耀華說,在救護車上分秒必爭,醫護人員可能無法面面俱道,利用監測系統避免誤判,救護車上的資訊也可預先通報,有效且精準地反應病人的資訊,讓醫院在黃金時間之內做好準備,醫病關係的緊張,也可以透過監測設備進步獲得改善。

痛感低、負擔輕的重建手術

此外,在2013年台灣國際醫療展中,工研院也發表兩大重要醫材研究成果──股骨頭壞死修復方法,以及後十字韌帶損傷修復裝置。邵耀華認為,醫材很多技術都早已準備好了,所謂的創新與進步,說穿了,就是讓病人更「無痛」,並且更負擔得起。

以股骨頭壞死修復為例,過去是直接置換人工關節,但人工關節使用期限僅有十年的光景,往後仍需再開刀更換新關節。其實在股骨頭壞死初期(Stage I-V期),不是非得置換人工關節不可,工研院的新式股骨頭壞死修復裝置,主要是針對Stage III-V期所開發的新型醫材。

該技術利用微創手術方式,取得患者自體的軟骨與硬骨組織,在體外混合特製的酵素配方,再利用一種特殊載體,將軟、硬骨組織植回患部,自行修復壞死的股骨頭硬骨與軟骨組織,病人無須犧牲自己的髖關節來置換人工髖關節,只需進行一次手術即完成股骨頭重建,微創手術時間短、傷口小、復原快速,現在已在臨床實驗中,並洽談技轉台灣廠商,有不少歐美廠商對這技術都抱有高度興趣。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常因此斷送寶貴的職業生涯,過去多數患者因為手術傷口大、術後照顧麻煩,大多寧可忍受膝蓋不適,或避免從事較激烈的運動,但這樣治標不治本,容易讓傷勢更惡化。

工研院開發出針對後十字韌帶損傷的修復裝置,也是利用微創手術,疼痛感和復原期和傳統手術相較降低很多,由膝蓋前端切入,避開膝蓋後端的血管及神經,鎖固與螺絲的緊迫效果,可加速撕裂處的修復,且所採用的扣件,均為可降解的聚乳酸-甘醇酸(Poly Lactide-co-Glycolide,PLGA)與不銹鋼組成,相當安全可靠,這些裝置還可以運用在其他軟硬骨組織撕裂傷的部位,例如肩膀關節的盂唇撕裂傷等。

邵耀華表示,後十字韌帶修復術的市場需求很大,現在已進入臨床研究中,相信未來可以幫助更多運動選手重新回到球場,再現職業生涯高峰。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