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轉型與升級 大不易

羅弘旭

台北時間24日凌晨,蘋果推出iPad mini,和上次的iPhone 5一樣,不滿的評論此起彼落:「沒驚喜」、甚至「無感」的評論馬上冒出來。許多人擔心,由新任執行長Tim Cook率領的蘋果,是不是到此為止了?

蘋果推出iPad mini,是躁進?是冒險?還是挑戰?這讓我想到這幾天看到媒體圈的另一樁大事。

創刊79年的《新聞週刊》(Newsweek)將在今年12月底出版最後一期印刷版,然後全面數位化,《新聞週刊》也是迄今為止眾多拋棄印刷版的雜誌中,閱讀受眾最多的一家。

這兩件事看似沒什麼相關,但其實都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舊經濟時代(新聞週刊)或者新經濟時代(蘋果)享有巨大榮譽與成就的業者,都持續的尋找更創新的出路。

創新與轉型,是過去一年大家朗朗上口的用語,但是談到談到「轉型之道」、如何找到出路,大家好像都有點憂鬱。有點欲振乏力、找不到方向。

為什麼為如此灰暗?其實都回到企業轉型的第一個挑戰,如何脫離既有的「舒適圈」!

在職場中,總有「舒適圈」與「艱困圈」的分野,企業的發展也有「舒適圈」與「艱困圈」,前者,依照常規的模式,將這個模式做精做好,做到別人沒法跟你競爭,你就成為贏家,例如台灣的筆記型電腦代工,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用「毛三到四」來形容這個產業,何謂毛三到四,就是毛利3%到4%,殺到沒有任何企業敢跳下來跟台灣玩。

過去台灣沾沾自喜於這種模式,但是後PC時代,這種玩法越玩越不對勁,蘋果不在筆記型電腦市場拼價格,一款平版電腦全球就賣超過一千萬台,毛利超過50%,當台廠試圖著想突破新局時候,卻還是陷在舒適圈的陷阱,期望做出更多更好的平板電腦供代工客戶選擇,但代工客戶都自顧不暇,接OEM訂單的台灣,當然也沒生意可做,這種困於過去成功模式,雖然心態上知道該跳離舒適圈,但永遠以舒適圈作法走老路子,這是台廠轉型的第一個困境。

第二個困境是對於新科技的無知,去年年底Google董事長施密特來台灣,拿出三星手機,說他也用iPhone、上facebook,主持人問施振榮,是不是也用facebook?施振榮尷尬回答,沒有。

這似乎反應出台灣科技大老的嚴肅性格,只想著產業大事,可是在後PC 時代,提倡創新卻不知道外界什麼最夯,又如何料敵機先,超越對手設計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十多年前,MP3音樂格式剛出現時候,還是小記者的我,覺得這項技術一定會對音樂產業造成影響,於是想盡辦法問到當時如日中天的滾石唱片負責人,請教公司是否有因應的措施,但對方以一種「大驚小怪什麼」的語氣不回答這問題,十多年後,MP3依然興盛,當年不可一世的唱片業安在?

轉型是個艱鉅的工作,既要動力決心也要資源技術,這一期的工業技術與資訊封面故事的案例中,有原本是傳統雞隻屠宰場工廠,有原本是五金、機械螺絲製造工廠,這些看似與生醫、高科技沾不上邊的區域工廠,卻在主事者的決心與工研院的幫助下,轉型為最夯的生技公司,足以證明,只要有心,行前山前必有路。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