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創新之鑰 Innovation

跨產業創新40年

高永謀

六大產業暢談與工研院合作經驗

工研院在近年來輔導、技轉的企業中,挑選出40個代表性的案例,將故事集結為《 跨產業 談創新:從變局到新局》一書,以慶祝工研院40歲生日的到來,並邀集台泥、晶電、碩禾、鐿鈦、台中精機、全家便利商店等六大產業代表,暢談與工研院合作的經驗,以及對工研院的期待。

2013年,適逢工研院成立40周年,堪稱台灣研究機構的里程碑,也宣示了台灣提升產業技術能力的決心。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表示,目前,台灣經濟正處於興衰、消長的關鍵時刻,產業需要創新、突圍的勇氣,方能與國際強豪相互競爭;因此,工研院一直秉持鼓勵新創事業的精神,持續將研發的前瞻技術,透過成立衍生公司、技術移轉的方式,協助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每年的產業服務更是超過1萬5,000家。

六大產業代表分享經驗

典範的傳承需要代表性的前例,而《跨產業 談創新:從變局到新局》一書,除了慶祝工研院40歲生日的到來,更收錄了40 個成功轉型、技術升級的企業故事;這些企業在工研院的輔導、協助下逆勢高飛,甚至躋身成為全球的領導者。

在新書發表會暨專題座談會上,涵蓋傳統產業、醫材產業、工具機業與民生產業,說明工研院不獨厚電子業,更以促進台灣產業從技術密集晉升為創新密集為使命。台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傑、碩禾電子材料董事長陳繼仁、鐿鈦科技董事長蔡永芳、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全家便利商店協理蕭大誠等六大產業代表冠蓋雲集,暢談與工研院合作,進行跨領域創新、突破變局、開創新局的經驗,以及對工研院的期許。

「工研院於1973 年創立時,宗旨便是幫助產業。」蔡清彥指出,工研院1976 年派遣員工至美國RCA學習半導體技術,1980年成立衍生公司聯電,1987年再成立台積電,堪稱台灣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推手,「在面板、DRAM領域,友達前身之一的達碁科技,也是工研院的衍生公司。」

蔡清彥分析,電子產業的萌芽、茁壯,代表台灣產業型態從勞力密集轉向技術密集,台灣廠商更在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中,成為代工的佼佼者。

但近年來,蘋果以「破壞性創新」的策略,掀起智慧型手持裝置風潮,徹底改變全球電子產業的生態結構,台灣廠商必須尋求新的競爭優勢,力求改變自身的產業定位。

企業轉型升級最佳夥伴

「未來,『破壞性創新』將持續出現;這正意謂著,企業如果無法持續創新的腳步,隨時都可能被時代潮流所淘汰。」蔡清彥直言,台灣大多數企業的規模,無法與國際級大企業比肩,難以投入大量人力、資源進行研發,與工研院密切合作,將是強化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然而,對於台灣新創企業不若往昔踴躍,蔡清彥憂心忡忡地說,即使是IBM、Google、Facebook等產業巨擘,由於自主研發速度過慢,因此不斷透過併購新創事業來創新轉型;其中,Google近年來已併購將近100 家公司,Facebook則轉型為成為旗下眾多公司的平台,IBM年營收更有50%來自於併購的公司。

「歷史悠久的IBM,乃是企業創新的典範。」蔡清彥解釋,平均每30年,IBM便會進行一次「體質再造」,有時甚至棄守原本獲利頗豐的領域,由於每次「體質再造」,IBM都會轉盈為虧數年,飽受同業譏諷,但之後卻總證明IBM獨具慧眼,「其企業哲學是,揚棄大多數競爭對手都能跨足的領域。現在的台灣,也需要一股創新的源頭活水,才能夠提振台灣的經濟,給更多人發揮的舞台空間!」

蔡清彥指出,在過去40 年,工研院新創及育成225家公司,除了聯電、台積電,還有台灣光罩、世界先進、華擎、盟立、瑞智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際級企業,未來將加快腳步,希望在2013 年,目標是創立10家衍生公司,也希望催生更多新創企業。

台泥與工研院多元合作

工研院院長徐爵民強調,由於新興國家崛起,無論何種產業,全球競爭皆愈來愈激烈,企業唯有掌握關鍵技術,並賦予科技新的價值,方能在未來脫穎而出;但在台灣,光靠一家企業的資源,很難負荷創新所需要的能量,企業若能與工研院建立合作研發機制,將可發揮加乘的效果。

「企業若想要投資研發,有工研院技術能量加持,再加上政府資源協助,只要投入較少的經費,便可展開頂尖技術的開發與合作案,絕對可創造雙贏、三贏的局面。」辜成允樂觀地指出,台泥雖是老牌企業,但仍致力追求創新,而與工研院的合作關係,也已超過十年。

在工研院的協助下,台泥不僅啟動綠化製程,更成功跨足新能源、生醫、特用化學等產業。辜成允以感性的語氣說,水泥產業原是高耗能產業,被稱為排放溫室效應氣體的大戶,但在工研院支援二氧化碳捕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技術後,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逐年降低。

當下,工研院與台泥集團合作項目超過10項,包括高安全性鋰電池STOBA材料技術、抗癌新藥研發等尖端技術。辜成允建議其他企業,倘若研發的技術風險較高、金額較大,應優先考慮與工研院合作,因為工研院是一個寶藏,擁有創新、前瞻的研發成果,「絕對可以省人、省錢、省時間,大幅提高成功機率。」

辜成允澄清,創新不一定是開設新公司、生產新產品;發明新的服務型式、商業模式,同樣也可稱為創新;未來,跨產業創新將成為全球主流,但台灣鮮少有企業能跨領域創新,而工研院在不同領域的研究能量皆相當豐沛,當是最佳的合作夥伴。

跨產業創新已成新主流

晶電成立、茁壯的奮鬥過程,皆與工研院息息相關。由工研院牽線,整合LED多家下游供應商合資成立的晶電,包括董事長李秉傑在內,經營團隊幾乎來自工研院,工研院更協助晶電研發、生產紅光LED與藍綠光LED,並躍居全球最大的磊晶廠。

李秉傑認為,創新原是工研院的基礎訓練之一,他在轉戰晶電後,也延續這股風氣,帶動晶電持續創新,現在晶電在世界各國已擁有超過2,000 項專利;工研院與其他研究機構的差異是專注在企業端的研發需求,因此進行「有意義的創新」,不會「為創新而創新」,晶電未來仍將與工研院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工研院對台灣產業而言,除了扮演著技術領航的角色,也是人才的搖籃。」李秉傑肯定,雖然在LED技術上,晶電已是全球的領導者之一,但工研院依然看得、走得更遠,技術等級超越產業界約莫五年,繼續引領LED產業前進,「主要差別在於,每家LED企業只在意產業鏈的片段,但工研院卻時時觀察整體產業鏈的動態與趨勢!」

製造業服務化也是創新

同樣出身工研院的陳繼仁,由衷感謝工研院一路相挺,讓他有機會從挫折中東山再起。1997年,陳繼仁離開工研院,創立專事生產光碟片的國碩,創下三年即掛牌上市的歷史紀錄,但不久後,新儲存裝置輩出,光碟片價格、利潤暴跌;歷經數次轉投資失利,終於靠著碩禾在太陽能電池導電膠市場站穩腳步,再度成為眾人眼中的成功企業。

「在工研院任職時,最大的收穫是培養對產業趨勢的敏銳度,比競爭對手更快找尋到創新的契機。」陳繼仁透露,無論是國碩、碩禾,其技術皆與他在工研院時的研究息息相關,未來希望在工研院的技術奧援下,繳出更亮麗的成績單。

陳繼仁同意辜成允的看法,創新可能是技術創新、服務創新,也可能是同時提供技術與服務,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台灣現正積極推動的「製造業服務化」,正是工研院與產業界能致力的方向。

企業、工研院水平分工

因此,在工研院的協助下,鐿鈦從傳統螺絲扣件廠轉型為精密醫材,現在雙方更合資成立新公司。蔡永芳正色道,由於韓國最近經濟表現超越台灣,便有不少人批評台灣水平分工的經濟型態,效能不及韓國的垂直分工;但他相信水平分工較垂直分工更加靈活,仍有機會再帶動經濟起飛。

「以日本為例,大企業寡占大多數產業,久而久之,便愈來愈缺乏創意、活力;韓國現在相當風光,但極有可能步上日本的後塵。」蔡永芳充滿信心地說,在不同時代,引領台灣產業潮流的企業皆不同,唯有不斷創新、研發,才不會被時代潮流所淘汰,「企業負責生產,工研院負責研發,也可稱為水平分工。」

為國際大廠進行醫療器材代工,也是鐿鈦的重要業務之一;為了保有代工業務,鐿鈦專攻代工客戶尚未進軍的微創手術器械。蔡永芳坦承,代工已日益薄利化,台灣企業唯有發展品牌,方能提高獲利能力,持續保有國際競爭力,但對大多數台灣製造業不擅長國際行銷,希望在可見的未來,工研院能對此多所著墨。

工具機技術趕上德、日

創立迄今已將近一甲子的台中精機,經由工研院技術移轉後,終於跳脫殺價的泥淖,達成年營收新台幣100 億元的里程碑,躋身工具機大廠之列。黃明和坦承,初期對於與工研院合作,抱持著觀望的態度;但在1993年時,德、日兩國研發出每分鐘1萬2,000轉的高速主軸後,台中精機遲遲無法跟進,進口德、日產品又侵蝕獲利,遂決定引進工研院的技術。

黃明和指出,在引進工研院的技術後,台中精機終於得以趕上德、日兩國的工具機技術,之後與工研院的合作,更從高速主軸擴展至整機;而隨著技術提升,台中精機工具機的價格、獲利率也跟著水漲船高。

協助便利商店節省電費

「往昔,便利商店的營運成本中,電費一直居高不下;但全家便利商店在導入工研院的能源管理系統後,用電量節省達20%以上。」蕭大誠透露,每家便利商店的每月用電量,從平均1.4萬度降至1.1萬度,節省的電費相當可觀,更代表工研院積極跨足民生產業的決心與企圖。

蕭大誠認為,即使是民生產業,未來也將致力將作業流程「綠化」,而與工研院合作,將可少走許多冤枉路;例如,在工研院的協助下,全家便利商店的開放櫃一旦出現異常,會自動通知維修廠前來維修,大幅降低因開放櫃故障所造成的損失。這些跨產業的合作發揮綜效,落實工研院的科技力量,不僅與產業界互惠,也讓全民共享幸福便利的生活。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