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當黃金不再閃耀

張彥文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到達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就在我們享受高度文明造就的物質生活之際,威脅卻隱隱潛伏,更可能危及我們的下一代:將來我們的子孫,恐怕無法再擁有現今的生活環境;更有甚者,連生存都將變得十分艱難。

由於近年來氣候變遷,驚人的天災造成世界各地人命、財產的龐大損失,因此關於環保、能源等議題,也逐步成為一般人關心的重點,大家開始吃本地食材,減少食物運送的碳足跡;開始自備餐盒、水杯、塑膠袋;選擇低油耗的自用車輛,或是乘坐大眾運輸工具等等。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為環境貢獻的力量,絕對不僅於此。

為了發揮資源的最大力量,工研院近年來致力於綠色科技的研發,希望透過技術的精進,提供更多保護地球,維繫人類未來生存的動力。而本期的重點內容,就是讓大家看見工研院如何將過去丟棄、排放,成為垃圾或污染物的物質,轉化成為可再利用的資源。現在大家常說「垃圾變黃金」,事實上,以現在人類消耗資源及製造污染的速度,將來這些所謂的「垃圾」,極可能比黃金還稀有、珍貴!

由於地小人稠,台灣的垃圾目前大多是以焚化方式處理,但其實這些需要消耗能源去「焚燒」的「垃圾」,是可以透過物理轉換及熱化學轉換的技術,讓原本只能在焚化爐中化為灰燼的垃圾,變成固態或液態的生質燃料!而且這項技術應用範圍極廣,除了生活廢棄物之外,農耕過程產生的稻桿、造紙廠的廢紙排渣,以及山邊水間常見的漂流木,都可以成為生質燃料。

2010的世界盃足球賽,讓台灣由寶特瓶製造的球衣躍上世界舞台。事實上,要製衣之前的塑膠粒抽紗,在紡織業已是相當成熟的技術;要讓寶特瓶成為購物袋、T-Shirt,或是敍利亞難民營小朋友身上的大毛毯,更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壓縮保特瓶的過程變得更有效率。由工研院研發,目前已經進化到3.0版本的寶特瓶壓縮減容設備,僅如同一個小冰箱般大小,讓回收量不大的公司行號、機關學校,也能夠自行壓縮,大大降低了清運的成本。而且不只寶特瓶,紙箱、鐵鋁罐等回收物也一體通用。

除了生活中的廢棄物再利用之外,工研院也針對數量龐大的工業廢棄物發展了多項技術。舉例來說,像是工業製造過程產生的飛灰、爐石、污泥等等,就可以成為替代高嶺土,製造無機聚合物的重要成分;而這種環保無機聚合物,就可以製成綠建材,讓廢棄物成為永續利用的建築材料,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在資源寶貴的今日,有形的廢棄物之外,無形的廢「熱」也不能讓它白白流失。目前針對工業產生的熱,大多是採用「汽電共生」及「廢熱鍋爐」等方式回收,但這些只能回收較高溫的廢熱,對於300°C以下,占大多工業過程產出的廢熱,反而無法有效回收。透過工研院研發的「TEMM熱電材料及模組技術」,可以將這些廢熱回收再利用;這項技術可廣泛應用在鋼鐵、石化及水泥等高耗能產業,提升這類產業未來的競爭力,這項技術並同時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的肯定。

以往,或許是資源尚稱充足,亦或許是觀念缺乏,也可能是技術無法突破,我們只能任由地球一天天地耗竭。但時至今日,當無法預測的狂風暴雨已經成為我們的夢魘時,迫切的危機便需要及時的助力。依靠科技的力量,讓資源生生不息,是必然的一條路,雖然這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一些光明的希望。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