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注入綠色動能,推展台灣綠色產業

魏茂國

在經濟景氣低迷、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暖化的影響下,環保意識抬頭,對節能的要求日益升高,使得綠色經濟儼然成為當前最具發展機會和潛力的亮點。在「展望2013全球綠商機論壇」中,即有多家台灣廠商分享投入推展綠色產品及服務的經驗,並指出當前的綠色環保趨勢與做法,共同為台灣綠色產業尋求未來商機。

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CSD,又稱Rio+20)中,除了以「永續發展及消除貧窮脈絡下的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 with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及「永續發展體制架構」(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主題外,同時也提出就業、能源、城市、糧食、水、海洋、災害等七大關鍵議題,以及多達283條行動項目,不難看出面對氣候變遷與環境問題的壓力,各國都希望尋求共識,找出更有效的永續發展對策。

尤其在兼顧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的目標之下,綠色經濟已成為當前最重要的推展方式;各主要國家與企業組織在擬定政策時,多會考量氣候變遷帶來的因素,並以綠色商機做為復甦經濟的行動方案。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副執行長楊致行指出,過去對於全世界的環境議題,是透過全球性的公約來推動;例如1985年為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1997年企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以及2001年限制使用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等。

但在力求經濟發展與市場競爭的方向下,加上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已發生多次金融危機,以公約方式來落實環保愈來愈不容易。因此歐盟等先進國家,便轉向以「購買力」為手段,促進綠色產品的使用和普及,進而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像是WEEE(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廢電子電機設備指令)、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Directive,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ErP(Energy-related Products Directive,耗能相關產品環保設計指令),或是碳足跡、碳揭露等規範也應運而生。

在這樣的國際趨勢下,綠色商品與服務就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亟力投入的目標。特別是台灣經濟發展向來以國際貿易為主體,如何運用既有的貿易和產業優勢,以及領先的資通訊技術,在新興的綠色商機競爭中占得先機,於綠色經濟市場裡取得優勢,亦成了產業界的矚目焦點。

積極發掘綠色經濟

於2009年落成啟用的高雄世運主場館,其屋頂所架設的太陽能系統,年發電量可高達一百萬瓦,是全世界最大的單體太陽能屋頂,也是台達電子投入節能環保領域多年的力作。台達電子公司榮譽董事長鄭崇華表示,台達電子在1980年代成立初期,正逢台灣經濟成長,企業用電量持續攀高,經常造成供電吃緊;但也就在此時發現,如果改採用交換式電源供應器(Switching Power Supply),不僅效率可以提高至65%左右,相對也能直接減少用電。

如今,台達電子所生產的各種交換式電源供應器,效率已達90%以上,廣為各類電腦等產品使用,更是全球最大的電源供應器廠商。更重要的是,台達電子持續投入各項節能與環保產品,目前已涵蓋電源與零組件、能源管理、智能綠生活等領域。對照今日綠色經濟與永續發展的需求,「現在投入不只花費較少,還能帶來商機,愈晚開始行動,需要的花費愈多,執行也愈加困難。」鄭崇華相信,台達電子的產品正可滿足市場。

以綠建築為例,鄭崇華指出,建築物的能源消耗占了總能源消耗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並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因此早在2006年,台達電子在台南科學園區新設廠房時,就以綠建築的概念設計建造,不但省電、省水,優質的工作環境更讓員工流動率愈加穩定。而後續在斯洛伐克、印度、泰國等國,以及桃園龜山所設置的廠房,甚至是捐贈各級學校的校舍,台達電子也都投以智能綠建築的方式興建,同時運用自行開發的產品和技術,並從中獲得許多經驗與學習。

在全球掀起節能環保的潮流中,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尤其LED耗電低、效率高、壽命長、更安全環保的特性,已成為取代傳統照明的最佳選擇。身為全球前十大高亮度LED元件廠商中唯一的台灣企業,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以2011年台灣共用電約2,000億度,其中照明就占了20%、約400億度;若是將這些照明部分皆改為LED,則可省下85%、約340億度的電力,直逼台灣核能電廠的年發電量400億度,顯見LED的節能效果。

「以更換一顆8W的LED燈、一天使用10小時計算,等於幫地球多種了10顆樹。」葉寅夫強調LED是個「舉手之勞」的節能方式,而且應用廣泛、優點多。像是利用LED為指向性光源的特性,就可用來調整植物的生長、增進產量,在戶外也不易造成光害;或是結合智能管理監控系統和再生能源設置路燈,更能提高節能效益、降低成本;而且LED不含紫外光,也不會高頻閃爍,更適合家中及室內場所使用。

推動綠色技術與貿易

自2011年以來,全球太陽光電市場出現供過求的狀況,為廠商帶來不小挑戰。但從裝設系統數量持續成長,各國也積極導入相關建設的情況,茂迪公司儀電事業中心總經理洪錦輝則對太陽能的未來感到樂觀。他特地提出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當太陽光電隨著價格下滑、效率提升而顯得愈來愈划算時,將來人們購屋時,也會關心自家房子能不能發電,已成為生活必需的一部分;甚至包括儲電設備、電動車等應用,也會因為家中可以自行發電而加速發展。

節能設備要變得更聰明、更有效率,讓各界更願意採用,就必須靠技術的加持。以前瞻技術研發及協助產業發展為任務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即自2010年起推動「Green Campus」綠色低碳院區計畫,經由各項研發技術與整合創新,實際應用在上百棟建築的全院區內。例如改用節能照明與太陽能熱水系統,或是高效率壓縮機;於每棟建築也都設置了智慧電網和電力監控與管理系統,以有效調控用電情形;綠建築部分亦有隔熱材料、節能感控等技術的導入;還有推動廢棄物再利用、綠色採購、環境綠美化、雨水回收,並提供行車與公務用電動車等。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表示,以低碳能源、智慧節能、生態循環、低碳生活等四個面向推動的「Green Campus」,不只可讓工研院成為低碳院區和低碳生活的典範,更可以藉此展現各種創新研發技術,帶動綠色科技與綠色產業發展。同時在經濟部的主導下,工研院也和中華經濟研究院共同組成了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透過「綠色貿易推動方案」協助國內廠商推廣台灣綠色商品及服務,並爭取國際重要的綠色商機。

2011年起實施的「綠色貿易推動方案」,主要包括了綠色貿易輔導服務、提升綠色貿易競爭力、綠色貿易行銷推廣等三大主軸,也就是在國內產業的綠色背景與成果之下,提供各項綠色貿易的諮詢、輔導與商情,並協助參與國際會展、媒合商機,讓國內廠商獲得技術、資訊、能力等方面的成長,提升綠色競爭力和國際綠色形象,使廠商們得以掌握綠色商機。

「綠色貿易推動方案」自推動以來,已提供諮詢服務近300件,企業個案輔導亦有44家,像是太陽光電、照明、綠建材、塑膠製品、車輛工業、半導體,甚至是會展及印刷電路板等,都是主要輔導產業。例如展晟照明公司就以品牌與產品的重新定位,以「舞光LED」外銷國際市場;具備鉛酸電池還原技術與服務的奇蹟綠能科技公司,也在評估後以B2C管道切入市場,增加許多業績和商機。

爭搶綠色商機大餅

面對全球興起的綠色商機,我國從產業到政府都刻不容緩地推動,卻也必須因應國際的趨勢及變化;以聯合國於2008年倡議的「全球綠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GGND),就希望各國能擴大綠色投資,加速發展綠色經濟。楊致行表示,追求綠色生活需要綠色商機與綠色經濟的配合,在兼具長期耕耘與短期效果之下,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也和產業建立良好的互動,並展現發展商機的模式,打造「台灣製造=綠色產品」(MIT=Green)的基礎。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在ICT製造業中已累積非常好的根基,在綠色電子方面的著力亦甚深,造就許多重要國際級大廠,也是進一步發展綠色產品與服務的優勢。蔡清彥指出,如LED照明系統、綠建築、高效率馬達、電子廢棄物回收等,以及太陽能電廠、風力發電系統、生質能等再生能源,還有潔淨能源技術、碳補捉與封存等技術等,都會是台灣廠商的機會;不過相較於過去以垂直分工和代工零組件為主的產業模式,在綠色經濟中則要更注重整體系統化的產品及服務,也不可忽略品牌的重要性。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