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生醫產業:從價格領先者變品質領先者

張慈映、游佩芬

Espicom的研究指出,2011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為2,733億美元,每人平均醫療器材支出約49美元,預估2016年將達3,487億美元。但金融海嘯以來歐美等地的整體醫療支出也相對於往年來得保守,也預期仰賴醫療補助的醫療器材產業,未來勢必會面臨價格調整的壓力。

針對生醫產業,工研院IEK經理張慈映表示,應從保險給付、高齡化議題、市場需求這三個面向切入。

以保險給付觀點而言,當有照護需求的族群逐漸增加,導致整體醫療支出節節上升,最有效的因應策略即是緊縮給付金額。以血糖計為例,受到美國醫療保險政策改變之故,部分醫材如血糖儀及相關配件的給付費率,同步下降近六成,也將衝擊產業生態,受到保險緊縮的大趨勢影響,廠商勢必推出較低成本的產品線因應,而高性價比的醫材將獲得青睞。

當高齡化議題持續發酵,不僅在歐美市場,新興市場如中國大陸、印度、印尼等地區的高齡人口總數也相當高,也將衍生出高齡生理衰退的相關商機,包含骨科彌補物、牙科等植入物來回復生理功能,或是透過助聽器、行動輔具等醫材產品來輔助身體運作功能。

至於從區域市場需求角度來看,歐美等先進國家受限經費,大型、高階影像醫材產品線的汰換週期也將延長,因此非必要性的耐久性醫材採購活動也將趨緩,國際大廠有鑑於此,紛紛積極布局湧現大量醫療建設需求的新興國家,卡位市場商機。

至於新興市場的商機,第一波需求為與醫院基礎醫療設備有關的病床、手術台、手術燈、消毒鍋等產品,第二波需求為影像診斷類產品,如X光機、超音波等,第三波需求為體外診斷類產品,以及相關治療、輔助、康復等相關器材。

此外,由於新興市場通路結構與歐美不盡相同,建議新布局的相關廠商,可先透過當地的代理商來協助通路布建,並因應當地需求適地化,相對當地市場「價格領先者」優質,或與當地市場「品質領先者」的相對平價的產品定位。由於醫院用醫材產品採購有採購週期性,廠商應掌握產品需求,適時切入。

工研院IEK分析師游佩芬表示,國內生技製藥市場規模有限,唯有回應國際需求才有機會,從最近美國等主要市場藥品短缺、我國即將成為GMP PIC/S認證第43個會員國的機會,以及台灣新藥或改良藥的廠商已逐漸展現成績等,在在證實唯有打好基礎,才能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抓住機會。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