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產業焦點 Focus

逆轉勝!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

高永謀

在金融海嘯、歐債風暴發生後,歐、美各國紛紛體悟到,唯有製造業才是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根本,於是積極振興製造業,全球製造業版圖即將進行重組;面臨即將到來的變局,工研院對台灣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建言,編撰《逆轉勝: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專刊,期許戰勝挑戰、逆中求勝。

製造業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遭遇瓶頸,關鍵便是台灣製造業大量外移,且無法成功轉型、升級。目前,歐、美各國無不運用國家力量,積極投入先進製造技術研發,以提升經濟競爭力;工研院特將對台灣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建言,編撰《逆轉勝: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專刊。

《逆轉勝: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專刊為台灣製造業提出的建言,分別為「導入服務型的商業模式」、「強調系統之軟體智慧自動化技術」、「布局未來ICT(資通訊)的整合與創新」及「產品高值化與差異化」,期盼企業可同時多管齊下,徹底改造、強化體質。

台灣應提高技術研究經費

《逆轉勝: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專刊發表會暨論壇上,與談者包括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工研院產經中心(IEK)主任蘇孟宗,以及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台灣石化合成公司董事長吳澄清、英業達集團董事長李詩欽、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祕書長黃建中,及元智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許士軍。

「製造業是台灣經濟的根基,其占出口總額的50%、投資總額的40%,和研發總額的90%,也是唯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蔡清彥指出,根據「2013 年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台灣排名世界第六名,優勢在於企業稅率、貿易自由度、基礎建設與人力素質;但在可見的未來,勢必將受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之威脅,與歐、美力圖重振製造業的影響,「唯有導入先進製造,才能保持競爭力。」

蔡清彥直言,台灣製造業過度仰賴「國內接單、海外生產」分工模式,且專攻中間材的企業比例過高,但沒有第二家企業能如台積電般,可將協力廠商串聯成傲視全球的產業鏈;而面對一波又一波國際競爭,台灣必須走向「創新型的經濟體制」,方可提升國家整體經濟實力。

「先進製造需有技術研發為後盾,但可惜的是,十餘年來,台灣學術研究經費增長逾二倍,但技術研究的經費卻原地踏步。」蔡清彥呼籲,美國政府為了留住頂尖科技研究人才,不讓他們外流至經濟快速崛起的新興國家,決定重振製造業,自2011年起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聯盟計畫》,德國也於同年提出跨部會的《工業4.0 計畫》,「若政府可提高技術研發經費,台灣製造業必定可再上層樓。」

附加價值率應提升至28%

蘇孟宗強調,《逆轉勝:台灣先進製造的新動力》專刊集結工研院各領域專家所共同編撰,希望政府、企業可參考與採納建言,提升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其在2003年時,尚有26.69%,到了2011年時,僅剩20.23%,IEK期待在2020年時,製造業附加價值能提升到28%!」

未來國際的產業競爭,蘇孟宗預言,勝負成敗的因素,除了成本、價格高低等傳統因素,創新能力之影響愈來愈大;「Made in Taiwan」雖不再享有優勢,但「Life in Taiwan」卻可能是台灣經濟的新出路,以科技結合台灣在文化、生活上的創意,反倒更有機會以「生活型經濟圈」引領世界潮流。

「國內有許多全年日夜無休的KTV、書店與便利商店,生活便利程度遠超過許多先進國家。」蘇孟宗充滿信心地說,台灣生活模式應可快速複製至大中華區,而製造業應與服務業密切結合,創造出更多新穎的服務模式,「但必須克服創新人才不足、相關法規僵化等困難!」

為了協助政府、企業快速掌握經濟趨勢,工研院與世新大學團隊結合產業分析與計量模型,共同打造「IEK製造業趨勢預測模型及預警系統(IEK-CQM,Current Quarterly Model)」,包括整體製造業產值預測、個別產業產值預測、製造業景氣轉折預警等三大模型。建議政府、企業可參照IEK-CQM的預測,調整政策或策略,並提前制定因應措施。

頁岩氣將迫使石化業轉型

「當下,美、日、韓與歐洲各國無不大力發展製造業,以提振國家整體經濟實力。」蘇孟宗以美國為例說明,在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政府開始檢視往昔「輕製造、重製造」的政策,決定積極孕育新興產業,推動「再工業化」,「擁有強大的製造業,方可創造豐沛的就業機會,同時刺激服務業成長。」

美國致力重振製造業後,原本已外移的家電、汽車、機械設備、化學材料、3C電子、3D列印等產業,逐漸將生產線移回美洲,對台灣影響相當深遠;工研院IEK提醒,台灣應透過台美合作,參與以美國為首的先進製造網絡,以免在全球製造業生產鏈重組的過程中被邊緣化。

「美國政府在重振製造業的過程中,發現學術界與產業界距離太遠,現正以德國工研院(Fraunhofer-Gesellschaft,FhG)與台灣工研院為範本,創設數個專事技術研發的研究機構。」蘇孟宗補充道,美國「再工業化」的重要後盾之一,便是頁岩氣擴大開採,可望降低美國對進口原油的高度依賴,而頁岩氣更將掀起全球石化業新革命,「預計三年後,台灣便將進口頁岩氣,石化業面臨巨大轉型壓力。」

由於價格低廉的頁岩氣,將成為C2、C3系列產品的新原物料,美國石化產業將再崛起,專刊中建議,台灣石化業者應加速研發、生產C4、C5、C6、C8系列產品,以減緩頁岩氣所帶來的威脅;但即使頁岩氣取代其他能源,其仍然會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對綠色能源產業衝擊有限,台灣仍應致力衝刺綠色能源產業。

智慧自動化產業前景看漲

有意將生產線移回美國的企業中,最受注目的當屬蘋果,而蘋果的動向,也將牽動全球3C製造版圖變化。蘇孟宗分析,隨著中國工資不斷上漲,原本將生產線設在中國的外商,紛紛規劃轉移生產基地,但不一定是回歸母國,台灣應大力發展智慧自動化產業,吸引更多台商回流、外商進駐。

「無人工廠雖是許多企業家的夢想,但其缺點在缺乏彈性,無法即時針對客戶需求,進行調整或改變。」蘇孟宗觀察,台灣夾在美、中兩大經濟體間,若大力發展智慧自動化產業,當可化左支右絀為左右逢源,而工研院目前正致力研發多軸心機器人,「台灣工具機產業若能擴充服務模式,仍具再上層樓的潛力。」

最近備受媒體注目的3D列印技術,蘇孟宗樂觀地說,台灣ICT產業基礎紮實且深厚,具備發展此技術的優勢,但關鍵在如何突破材質的限制,迎擊來自世界各國的挑戰;而在他看來,卷對卷技術(Roll-to-Roll,R2R)與醫療器材所蘊含的商機,不下於3D列印技術,也是值得台灣ICT產業耕耘的新興領域。

「近年來,友嘉集團持續併購其他國家的企業,包括美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的企業。」朱志洋不諱言,友嘉集團雖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工具機企業,但因為台灣市場實在太小,併購外國優質企業是擴大企業版圖的捷徑,「友嘉集團來自海外的營收,比重、金額皆快速成長。」

企業技術、策略皆須創新

朱志洋相信,企業在策略上的創新,與技術創新、人才培育同等重要,而友嘉集團跨足國際市場的策略,除了併購,也包括與國際級企業合資成立新公司;而當全球景氣不佳時,正是台灣企業海外布局的最佳時刻,這也是友嘉集團遙遙領先對手的關鍵因素。

吳澄清同意蘇孟宗的見解,且評估頁岩氣將成為2050 年之前主力能源,台灣石化業必定得改弦易轍,改以C4、C5、C6、C8系列產品為營運主力;而在往昔,石化技術研發較不受重視,但幸而台灣石化合成已與工研院進行合作,希望可為台灣石化業找出新的方向。

「2012年,趨勢大師凱利(Kevin Kelly)來台演講,言明螢幕化(screening)、資訊串流(flowing)、分享(sharing)、即時存取(accessing)將是未來人類生活的四大趨勢。」身兼台灣雲端運算產業協會理事長的李詩欽指出,台灣ICT產業主要獲利模式,已從OEM切換成ODM,技術含量極高,而在可見的未來,更將朝「ODM加S」模式前進,S指的就是服務,「服務的方向,就是這四大趨勢。」

李詩欽期盼,台灣應打造如美國矽谷般的環境,產、官、學、研各司職守,將不必要的限制降至最低,技術、產品、服務創新便可源源不絕;而創新應結合硬體、軟體與服務,例如ICT產業結合雲端,以追求人類永續生活為宗旨,方能促成產業轉型、升級,與客源多元化。

沒有產業別的時代已到來

「產業趨勢隨時都可能出現新的變化,3D列印原本已將是被淘汰的技術,沒想到,因為出現新的應用,反倒成為炙手可熱的技術。」黃建中評述,台灣產業如工具機產業,日後應思考提供客戶更齊備的服務方案,「產業創新的核心是人才,台灣企業也應思考,創造優秀年輕人更願意留下的工作環境!」

許士軍懇切地說,沒有疆界、業別的時代已經到來,台灣製造業當下皆宣稱以客為尊,已可稱為服務業,而創新倚賴的是跨領域人才,而因應新紀元的到來,政府不僅要調整組織架構,否則若干新興企業有時根本找不到業管單位,主管機關也得調整思維,不是一味防弊或阻擋,而是給予企業輔導或協助。

蘇孟宗總結眾人討論時強調,國內製造業正面臨人才外流與供需失調的挑戰,理應透過人才循環(brain circulation)概念,實施「製造業創新與轉型」人才培育方案,以吸引外流人才回台,研發出更多領先國際的先進製造技術;而當下正是發展「創意生活產業」的最佳時機,台灣應以「生活型態先驅者」自詡,以2020 年為目標,打造引領世界生活潮流的「軟實力」產業!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