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好點子值得分享-TED

蔡坤霖

在2009年,許毓仁創辦TEDxTeipei 之後,隔年就帶著十幾個國家的TED策展團隊參觀工研院的創意實驗室。當時美國的TED策展人就對台灣擁有的優秀專利印象深刻,也期許台灣的科技專利能夠到TED平台與全世界分享。

TED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組織,它的宗旨是「好點子值得分享」,TED的名稱是來自於三個領域:「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TED是一個對話的平台,也是一個實現好點子的舞台。它的獨特性在於:它的演講大多數都是18分鐘,也就是著名的「改變世界的18分鐘」。雖然也有3分鐘、6分鐘、9分鐘的短篇演講,但最長不會超過18分鐘。

TED創辦過程

TED是建築師兼哲學家伍爾曼(Richard Wurman)於1984年創立的組織,雛型是伍爾曼與好友的晚餐聚會,各領域的朋友在聚餐時聊天分享新的點子,從各個角度激發彼此的靈感,最後成為一個知識平台。自從1984年創立開始,TED連續虧損了11年,一直到1995年時才正式盈利。

TED創辦的目的是什麼呢?伍爾曼認為,演講應該回歸到最原始的核心,所以它的舞台相當質樸,只為了一個目的服務,那就是分享值得分享的好點子。從1984年開始,TED見證了時代一連串的改變。

譬如說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就在TED發表蘋果(Apple)的第一台個人電腦麥金塔(Macintosh),這是他唯一參加過的TED,但是此後每一次的演講,蘋果電腦都會贊助所有設備。還有新力(SONY)的第一張光碟片也在TED發表,當時新力在每個觀眾的座位上放了一片光碟片。當時大家還不知道什麼是光碟,所以對這個薄薄的圓盤非常詫異,以為是遊戲用的飛盤。另外還有工研院同仁非常熟悉的講者,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的創辦人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教授,他在1987年於TED預告了未來將會誕生數位行動裝置。從1984年到今天2013年,TED匯集了很多人類智慧的結晶,所有的演講都錄下來並放到網路上無償分享,可以說TED是目前世界上最龐大的智庫之一,尤其在科技方面。

除了上面提到的人以外,參與過TED的名人不計其數,像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阿凡達(Avatar)導演柯麥隆(James Cameron)、生態保育學家珍古德(Jane Goodwill)、U2主唱波諾(Bono)、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等等,這些人除了是各領域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想要用想法改變世界的人。

每一位到TED演講的講者都不收費,他們貢獻18分鐘分享他們的想法,去改變整個世界。

TED其實經歷了長久的摸索才進化成如今的18分鐘演講形式。每個講者踏上TED的講台前,都必須經過TED專屬的演講團隊,進行完整的訓練,像是按照電影腳本的一樣,讓講者能夠濃縮在18分鐘內完整呈現改變世界的想法。整個籌備的過程很像是舞台劇或是演唱會。若用四個詞來囊括TED演講的準則,那就是「創新」、「發明」、「故事」及「驚喜」。每一次講者受邀時,TED都會要求他們不要講任何能在Google上面找到的故事,一定要講一個新的、能夠不斷流傳的故事,並且要同時具備這四項要素。

那TED 18分鐘的準則又是怎麼來的呢?在美國曾經做過研究,結果顯示18分鐘是人類記憶的高峰,所以如果可能在18分鐘內,將複雜的情況和想法用一個故事講完,那就會是最符合聽眾吸收的方式。所以要怎麼在18分鐘完成精彩的演講?許毓仁研究過七八百片TED演講影片,並在台灣舉辦過150多場的演講,他想出一個公式:前三分鐘介紹自己,拉近自己跟觀眾的距離;接下來六分鐘講自己做的事情,今天會來到會場一定是有一件事情要跟觀眾分享的事情;接下來六分鐘講過程遇見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最後,這是TED演講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演講不但讓人難忘,更會激發人的想法和行動。那就是在最後三分鐘內,告訴觀眾為什麼他們要在意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如何和他們切身相關。

所以每一場精彩的TED演講,一定都會看到講者呼喚觀眾行動,把所有人拉進他的故事:「我正在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很重要,我遇到了困難,你們可以怎麼幫我。」在演講的最後,觀眾都會參與這個改變世界的行動。

為什麼TED會成功?

TED從1984創辦成立至今,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2002年,媒體人安德森(Chris Anderson)接手經營。當時TED還是封閉式的分享會議,只有付費成員才能進場聽到演講。安德森買下TED Conference之後,他成立基金會,將所有TED的演講放到網路上。當時內部成員對安德森非常不諒解,認為他私自將這些秘密公布到網路上。

從2006 年第一個演講上線至今,TED網站已經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網站之一,超過1,100則的演講,並利用開放式的翻譯計畫,讓全世界70種語言的成員自由翻譯。最近TED剛慶祝10 億次網頁瀏覽率,而達成這樣的瀏覽率僅僅花了六年的時間。

TED從過去封閉的分享聚會,到現在完全開放的網路資源,每個使用者都可以免費觀看上面任何一則演講。而安德森的開放還不只如此,從2009年開始,TED開始開放授權,全世界有心、有能力的人都可以透過TEDx來舉辦自己的活動。像是許毓仁創辦的TEDxTaipei就是全世界200多個城市之一。

TED為什麼會成功?TED的商業模式是什麼?TED做為一個非營利組織,要怎麼生存,並且在全世界發揮影響力呢?TED的演講在網路上就可以免費觀看,但到現場聽場TED演講的門票費是多少呢?答案是7,500美元,一定也會讓人好奇,這麼高昂的演講到底有誰會聽呢?這當中的故事也非常有趣。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目前TED每年的收益是4億美元,就一個非營利組織來說非常可觀。其中接近一半的收益是來自外部贊助和成員支持,還有一個主要收入是網路廣告。另外有一個主要收入是來自於顧問,顧問的服務內容TED沒有完全對外公布,但許毓仁透露,iPhone的多點觸控技術就是最早在TED上發表,後來蘋果將這項專利買下來,應用到手機上。

安德森帶給TED的新理念就是開放式創新。安德森將全部內容上網,因為他認為不應該用內容驅動利益,而應該用內容驅動影響力。他不用內容找廣告,而是用內容影響對的人,然後去提案想法給他們。所以如果在TED上面看到新的點子,是關於創新的汽車設計,或是設計給車子使用的替代能源,那這項演講可能就會找BMW或是賓士贊助甚至協助合作。

TED的商業模式,許毓仁稱之為「新媒體時代的新媒體營運模式」。TED的目標,不是要用內容獲利,而是希望達成對世界造成影響,再反過來利用影響力來獲利。TED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每年三月美國TED的年會,以及六月英國TED Global年會,每年的年會都會選定一項議題,所以TED不只是舉辦會議,它是在營運媒體。有議題就會有內容,有內容後就有社群,有社群就能連結到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和廣大的受眾,最後就能改變這個世界。

「改變世界」聽起來好像有點夢幻,但TED確實是運用金字塔頂端5%的成員,來去驅動和95%的人都息息相關的議題。安德森讓TED從封閉到開放,從原本的虧損到現在TED的經費多到要絞盡腦汁想新的計畫來花掉。TED的成功和兩個因素有關,其中之一就是社群媒體的興起,TED演講上線之後,有2萬5,000人在twitter分享,這代表有2萬5,000人願意免費替TED打廣告。而第二個原因就是開放,開放就代表混亂與新秩序,像是TED的開放授權,就讓全世界想說故事的人都有機會參與。隨著網路的興起,TED走向開放,開放到網路、開放授權品牌、開放翻譯計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TEDxTaipei 的未來

那麼,到了新媒體年代的媒體,挑戰與機會又是什麼呢?許毓仁認為關鍵是信任。現在如果打開電視,會發現媒體上充斥著互相攻訐、對立、不可信任的內容,許毓仁相信,未來台灣人寧願看半小時的TED的演講,遠勝看半小時的電視節目。TED最後一定會走向TED TV,這是未來必然出現的第一項變革。

下一個改變就是社群的營造,當觀眾關心一個議題,TED提供的內容就會幫助他去影響他周遭的朋友,這就是所謂的社群學習,將會隨著社群媒體的成長日漸增加。而最後一項是許毓仁稱為「吸引而非強迫」(Pull-over-Push)的媒體,TED的10億次的閱覽人次大部分是被吸引而來,而非被迫收看。目前主流媒體依然是用推動或廣播的方式,未來的媒體勢必要用「吸引」的方式來進行。

在未來媒體將走向「吸引」方式的趨勢下,許毓仁定位TEDxTaipei為社群企業,雖然沒有TED龐大的資源,但TEDxTaipei營運五年至今,從來沒有倚靠過任何政府的補助。過去四年有超過150場的演講、推動創意種子計畫,訓練全台灣100位國中小老師用TED的形式演講,也鼓勵他們在課堂分享TED的內容。許毓仁希望打造屬於台灣的說故事平台,發掘台灣的明日之星、平凡英雄與在地故事,讓好點子遍地開花,讓孩子有創新的學習內容、年輕人有發聲的機會,最後,他期許TEDxTaipei成為華人故事的影像資料庫。

TED的宗旨很簡單,而TEDxTaipei的宗旨也很簡單,許毓仁期許這個潛力無限的平台,能夠把台灣的故事帶到全世界,用故事改變教育。這是他的使命,也希望邀請每一個人,一起投入、支持、參與TEDxTaipei未來的活動,把故事上山下海,帶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帶到全世界,並向下扎根,開創一個華人最有影響力的平台。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