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蔡清彥:成就新創事業4大關鍵

蔡清彥

台灣經濟陷入低度成長,國民平均薪資成長幅度也不及鄰國,各界均疾呼產業應儘速轉型, 未來的產業競爭不只是製造成本與價格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創新能力的競爭。 台灣如何用創新走出困境? 

新創事業對於國家經濟影響的程度相當大。據統計,美國近20 年來平均每年就業機會增加1.8%,其中,成立5 年內的新創公司,對就業機會成長的貢獻達到3%;反觀成立5 年以上的公司,則是裁員1.2%。三十多年前,工研院以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mpany of America, RCA)技術移轉案再研發加值成果,成功帶動一股旺盛的創業風潮,造就了許多國際級高科技公司,將台灣產業結構從勞力密集,進化到技術密集,創造許多就業機會。由此可知,新創事業對就業機會與經濟的影響甚深,也是引導台灣走向創業型社會的關鍵。

台灣有創意的年輕人很多,但要如何協助他們將豐沛的創意,轉化成可行的商業模式,進而鼓舞台灣經濟蛻變成長,可從工研院推動的「創新型經濟」的概念,就技術(technology)、人才(people)、資金(capital)與市場連結(marketing)4 個面向著手,以建構創新體系(innovation ecosystem),落實新創事業的發展。



  1. 技術─跨越「死亡之谷」的產業化技術

    技術是創新體系的核心能量之一。以技術面而言,首要就是必須找到可跨過死亡之谷的產業化技術。

    何謂「死亡之谷」?

    根據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的研究,在技術進入產業化前,還必須經歷第一、第二類基礎研究階段,而第二類基礎研究與產業化之間,則又被稱為「夢魘期」(nightmare period),也就是「死亡之谷」,這個階段的研究最為辛苦,往往得不到掌聲,也沒有政府經費補助,而創新技術往往都是在這段期間夭折。工研院為了彌補產業技術夭折的缺憾,經常是透過自有經費,與業界合作研發等模式,來把技術帶向成熟量產之路。

    工研院協助產業的經驗,獲得國際稱許;美國科技顧問委員會在給總統歐巴馬的報告中,就曾提及工研院與德國國家級研究機構Fraunhofer,是技術產業化的典範,彌補了從科技研發到產業化間死亡之谷的落差,度過夢魘期的考驗,真正落實產業化。 

  2. 人才─培育跨領域優秀人才 

    講到創業時,我們常一直在討論,台灣能否出現 「下一個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而從陳士駿成功的 經驗來看,勝出的關鍵正在於,他超越工程師的跨領域 
    思考模式,這是促使他成為傑出創業家的關鍵。 

    工研院發展創新體系時,把培育跨領域人才也視 為重要發展關鍵;不遺餘力孕育跨領域的優秀人才,在 推動創新與創業的過程中,透過各研究單位的跨領域整 合,激盪出的解決方案。 

    工研院的研究環境也相當難得,可以做上百人參與 的大型研究計劃,某些長期、產業化的研究,甚至投入 整個所的資源下去進行;遍及材料、電子、光電、通訊、 工程、綠能等領域;企業也可藉由出資設立實驗室的方 式參與,與工研院一起進行研究,增加新創能量。

  3. 資金─創投資金挹注新創事業 

    創新體系中,資金也是圓夢的重要關鍵。從資金角度看,台灣創投對創業早期投資的比例偏低,只對風險 較低的後期投資有興趣,加上成功企業家較少變成「天 使投資者」,創投對新創公司的協助相當有限。 

    而為了引進更多的資金,工研院從台日合作的角度上尋求雙贏,例如,工研院創新公司就與日本三菱日聯 投資公司共同成立「台日企業創投基金」,鎖定六大新 興產業進行投資,並思考台日企業在技術、市場與生產 合作機會。 

    此外,創新公司也與日本三井住友海上資本株式社,共同投資「國富綠景基金」,結合三井住友海上集團在日本廣大的影響力,引進日本先進的綠色技術,與工研院在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地位,創造更多成功的綠色技術公司。

  4. 市場─新黃金三角連結市場

    技術、人才、資金到位後,緊接著也要同時思考商機在哪?市場連結性何在?尤其,台灣目前面對最關鍵的市場,就是大陸市場。

    不過,大陸的「十二五計劃」訴求以「市場換技術」,台灣就應以「技術換市場」,讓技術與時俱進,若能持續研發,就不用擔心拿技術去換市場。

    科技是啟動兩岸互利雙贏的主要內涵,以工研院的經驗為例:工研院的冷鏈物流技術、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下的兩岸多項合作試點計劃、共訂產業標準等,就是從科技交流來換取廣大市場的例子。

    自2009 年,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提出「台日中新黃金三角」關係的論述。主張台日合作進軍大陸市場的同時,也可和美國矽谷的創新體系連結,引導國內具市場潛能之新技術、新產品的加速產業化。


重塑創業文化

工研院從近年開始,就已經意識到新創事業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希望能夠積極協助下一世代從事新創事業。
為了協助台灣重塑創業氛圍,工研院自2011 年成立商業化諮詢委員會(Commercialization Advisory Committee, CAC),邀請多位矽谷創投專家協助創業選題、商業模式以及行銷策略的建議,加速國際市場趨勢與技術接軌。

工研院內部也擬訂定各單位創新的目標,評估院內研究成果並協助導引至商業化階段,預定今年技轉衍生的公司可望達10 例。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創新能力是未來產業競爭決勝點,未來工研院在台灣產業的轉型過程中,仍將扮演積極關鍵的角色,致力於為下一代年輕人鋪路,盡其所能育成更多新創產業,以利新血繼續鼓舞台灣的經濟成長蛻變。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