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尋回零浪費的自然本色

張彥文

近年來,世界的局勢始終充滿不確定性,在可預見的未來,包括:全球氣候混亂、能源與糧食短缺、水資源與環境污染等嚴重的問題,無論因天災或是人禍造成,都是當今全球各國必須共同面對的,台灣絕對無法倖免於外。因此工研院近年來積極投入跨領域整合之生態創新,希望在既有的研發基礎上,加入「藍色經濟」的概念,希望為產業找到與大自然共存的和諧進步力量,讓環保也能加強產業利基。

去年曾造訪工研院的知名學者,同時也是「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剛特.鮑利(Gunter Pauli)今年二度來訪,他的理論主要強調環境永續與創新,以向大自然擷取力量與靈感的創新模式,建構具有商業創新與工作機會的永續經濟。「藍色經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取法自然,利用大自然現有的資源,轉化成為另一個循環的動力。

在鮑利對工研院發表的演說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例證。像是「發電」這件事,居然在鯨魚的體內,可以不靠任何的外力,僅僅透過鉀、鈉、鈣等元素的結合,就可以創造出6~12伏特的電流,用來推送心臟血液的傳送,維繫鯨魚龐大身軀的生存。這樣的啟發,讓科學家設計出類似的機制,由身體和周遭的環境,直接創造能源來驅動醫學裝置運作。

這也是「藍色經濟」對比「綠色經濟」的最大不同。鮑利以太陽能發電為例來說明兩者的差異,屬於「綠色經濟」的太陽能發電,雖然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也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但仍舊是以外在力量「創造」出來的能源,相對於鯨魚的例子,則是完全利用自然界中既存的現有資源。

另外一個「藍色經濟」的概念,則稱之為「永續創新」(Eco-Innovation),一個循環的廢料,卻可以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養分。這部分工研院近年來已有許多重大研發成果,像是與中鋼合作的廢熱回收「TEMM熱電材料與模組技術」,將煉鋼過程中產生的廢熱,重新成為產生電力的資源,這就是科技研發投入生態創新的絕佳範例,同時也盡到了工研院用心協助產業發展的本分,更是具體落實了工研院,以環保為基礎來推動產業躍升的力量。

工研院的研發理念,與鮑利的「藍色經濟」不謀而合,均是朝向零浪費(zero waste)的目標,講成白話就是常聽到的「垃圾變黃金」,將原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變成可利用的資源。以往這類的廢棄物,若不是排放或丟棄到大自然中造成汙染,就是必須耗費其他的資源進行處理,但是利用生態科技的創新做法,就可以同時做到減汙和節能。

人類文明的進展愈見迅速,對環境的衝擊也愈強,時至今日,期望人們退回到原始生活以保護生態,不啻緣木求魚。唯今之計,只有利用我們的創新及科技力量,尋找讓生態永續,讓經濟與環境雙贏的解決之道!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