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產業焦點 Focus

強化國際產業合作 帶動臺灣經濟成長

撰文/林裕洋 攝影/黃鼎翔 圖片來源/法新社

在全球長期經濟不振的狀況下,各國之間的關係一直在改變,過去臺灣、韓國、日本、大陸、新加坡等國家,產業結構是呈現互補、合作的狀態, 但是在大陸經濟崛起,以及亞洲產業結構不斷改變後,現在則是呈現彼此競爭的狀況。

由美國次級房貸在 2008 年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讓不少國家陷入經濟發展倒退的困境,加上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以及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的衝擊,更使得各國陷入經濟成長停滯不前的泥淖,即便是內需市場強勁的大陸,也將面臨經濟成長率下滑的狀況。為了克服當前經濟困境,各國政府與專家均積極思考突破之道,希望藉由推動創新的產業政策,來提升整體國家競爭力,以近來非常熱門的日本安倍經濟學為例,便是以大膽的金融政策、迅速的財政政策、鼓勵民間投資的成長策略為訴求,才能讓沈睡長達 19 年的日本經濟有逐步復甦跡象。

為解決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成長率趨緩的問題,臺灣政府一直積極在尋找下個階段新成長動能的方案。所以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在日前舉辦的國際產業政策論壇,便是以強化產業競爭力為主軸,邀請美、德、法、韓等熟稔產業發展的專家進行專題演講,讓與會的產、官、學、研能夠借鏡先進國家的創新做法,為臺灣發展創新產業提供政策發展的方向,讓整體經濟發展有機會再創另一個高峰。

工研院 IEK 主任蘇孟宗表示:「過去各國經濟發展都圍繞在全球化(Global Economy)的議題上, 但是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之後,為了解決自身失業率的問題,反而都在提倡振興在地經濟政策及區域型經濟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以增加國內就業機會。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分享韓國、法國、德國經濟政策的方式,讓臺灣能夠再次於世界經濟舞台上發光發熱。」

在全球長期經濟不振的狀況下,各國之間的關係一直在改變,過去臺灣、韓國、日本、大陸、新加坡等國家,產業結構是呈現互補、合作的狀態,但是在大陸經濟崛起,以及亞洲產業結構不斷改變後,現在則是呈現彼此競爭的狀況。

「臺灣、韓國經濟結構雖然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韓國駐臺灣代表丁相基認為:「雖然亞洲各國目前是呈現競爭狀態,但是未來應該會考量產業互補的關係,改以相互合作的方向發展,帶動亞洲經濟的整體成長。」

安倍神話能否持續 取決於政治版圖大小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經濟不但快速復甦,更創造令全球稱羨的經濟奇蹟,在 1980 年代仍然保有 6%的高成長率,不過在 1990 年經濟泡沫化之後,便陷入了長期低迷、持續不振時期,直到 2012 年仍然沒有復甦的跡象,也被經濟學者稱為失落的 20 年。儘管 20 年來歷經 6 任內閣總理大臣,但是都無法有效改善經濟低迷的狀況,直到安倍晉三於 2012 年第 2 次就任內閣時, 才透過設立通貨膨脹目標制度,推行大膽的寬鬆貨幣政策,讓日本經濟有稍微復甦的跡象。

不少國際學者認為安倍晉三推動的經濟政策有效,關鍵在於所屬的自民黨掌握參議院與眾議員多數席次,才能讓各項政策得以正式通過立法與推動,但是由於日本選舉次數非常頻繁,也為安倍神話能否持續下去埋下伏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教授 Ellis Krauss 認為:「安倍晉三的經濟政策短期間看來是成功,但是就長期而言還有四項難題要面對,分別是選制的挑戰、政黨團結、
單院制或雙院制以及政黨支持。」

日本過去在 13 年舉辦了 10 次不同的選舉,包含參議院、眾議員與 4 種地方選舉,由於日本民眾長期對政黨不信任的關係,導致每次選舉的政黨得票率變化極大,造成內閣總理不斷更換,許多法案根本無法持續推動。相較之下,同樣內閣制的英國,不僅政黨得票率變動幅度較小,在野黨也無法透過行政程序阻擋法案,自然有機會實踐選舉時的承諾。「日本在野黨雖然屬於弱勢,但卻可以透過合法程序,阻擋執政黨想要推動的法案。」Ellis Krauss 說,一旦原本對選民承諾的法案無法推動,就會影響到日本民眾對首相的信任與觀感,極可能會在下次選舉中投下反對票,讓執政黨失去執政的權力,這正是安倍神話會持續或破滅的重要關鍵。

德國推動多種人才培育政策 填補勞動力不足缺口

其實不僅臺灣為經濟問題所苦,歐盟也陷入失業率過高、經濟成長停滯的困境,即便身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工業大國,德國也因為出生率持續下降,面臨就業人口不足的問題。根據德國聯邦政府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 年德國有 190 萬人年紀超過 85 歲,而小於 5 歲的幼兒則有 340 萬人。但是在新生兒人數愈來愈少的狀況下,德國官方預計 2020 年將會出現勞工短缺 160 萬人,到 2030 年則會缺少600 萬人,嚴重影響到整體產業的發展與競爭力。

德國工商總會服務產業及人口變遷基本問題部主任 Sven Hallscheidet 博士解釋:「要解決就業人口數不足的問題,必須先從各產業人力需求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多數產業都亟需引進擁有技術專才的勞工,更有 43%企業認為在缺乏足夠技術勞工的狀況下,會衝擊到公司未來的成長。」在經過多方面的評估之後,德國政府先從改善教育體制著手,讓更多畢業生能夠學習進入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除可填補勞動人力的缺口外,也能解決年輕人就業不易的問題。

其次,德國工商總會也建立了人才資料庫平台,藉由社群網路的協助,求職者可以瞭解不同城市對人才需求的狀況,達到媒合企業與人才的目標,目前與人才相
關的社群網路平台已經達到 180 個。此外,為了鼓勵婦女二次就業,德國政府也加強托育服務,讓員工在工作與家庭之間能夠取得平衡。最後,更降低引進國際專業人才的門檻,解決勞動市場人力不足的問題。

借鏡德國人才培育政策 創造年輕人就業機會

事實上,臺灣也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困境,若不積 極思考解決之道,後續衍生的問題會比德國更為嚴重。 雖然臺灣從 1993 年便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 2017 年會成為高齡社會的國家。但是近來在經濟環境不佳的衝擊下,讓出生率降低的問題在臺灣更趨嚴重,因此可能在邁入高齡社會的短短 8 年後,便於 2025 年跨入超高齡社會,超過 65 歲以上的人口將高達 20%,屆時勞動力人口減少與老化將導致經濟情況更為惡化。

雖然人口老化會造成勞動生產力下降,但是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則是出現勞動人才高學歷化的畸形現象。比起 20 年前,不僅高職畢業生足足減少50%,專科畢業生近年來更只剩每年不到 2,000 人,造成基層技術人員嚴重短缺的現象。而大學畢業生由於數量過多,所學也無法符合職場需求,所以才會出現企業招募不到適合人才,年輕人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

工研院 IEK 區域研究部研究員王寶苑說,要解決勞動人才數量與品質供需失衡的現象,必需要從教育、培訓制度著手,讓年輕人重新學習符合產業發展的技能。 此外,若能善用高齡人才的經驗優勢,也能舒緩勞動人才不足,以及生產力下滑的問題。 另一方面,王寶苑認為也可借鏡德國的作法,藉由 招聘國外專業人才彌補勞動力不足。德國政府除自 2003年便推出鼓勵德籍人才返鄉的政策,並且在 2012 年 8月透過修法招攬技術移民,讓具備專業技能的白領人才可以領到 5 年期的藍卡,到 2013 上半年已經發出 4,000張藍卡,順利解決不少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

韓國積極推動創意經濟 有效推動 ICT 產業發展

1990 年代與臺灣並列亞洲四小龍的韓國,於 2000年開始推動一連串經濟改革政策後,已經有不少產業名列全球前 5 名,如造船、汽車、石油化學等等,而且在半導體、數位電視、智慧型手機等領域,更成為臺灣資訊產業的主要對手。其實韓國經濟崛起的過程跟臺灣非常類似,除了都採取以出口為導向的政策之外,更都是從 1980 年代開始推動工業化帶動經濟成長,也於 1990年代跨入資訊產業,奠定了目前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

儘管韓國 GDP 在 2012 年創下全球第 15名的成績,但是在亮眼成績的背後,卻也隱藏著極大經濟風險。因為韓國 GDP 有超過 80% 是由少數大財團貢獻,只要發生經營上的危機,就會對國家經濟造成極大的影響。韓國產業研究院(KIET)院長金道薰指出:「韓國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投入非常大的研發經費,但是所取得的專利數量卻不多,讓產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至於中小企業在人才與經費不足的狀況下,更不可能為企業發展投入太多研發資源。」為了尋找建立未來經濟成長的動能,以及扶植更多中小企業成長,韓國新政府在 2013 年提出發展創造經濟(creative economy)的政策,並且設立未來創造科學部來推動ICT、數位內容等產業的發展。此 舉 不 但 將 奠 定 韓 國 在 資 訊 產 業 的 地 位, 也順利將電影、戲 劇、 歌唱事業推向國際舞台。 而創造科學部還在 2013 年 9 月底設立線上創意平台(www. creativekorea.or.kr),專門募集各種新點子、構想,目前已經有超過 2,000 個創意被正式登錄,平均每天有 100 個新構想被提出。

法國推動競爭政策 錯失 ICT 發展良機

歐洲是全球工業發展的起源地,曾經長時間主導世界的經濟發展,尤其在歐盟成立之後,更成為全球消費市場第 3 大的區域。

但是在 2000 年亞洲國家經濟竄起之後,不僅經濟影響力慢慢下降,在資訊產業發展也落後韓國、臺灣許多。以法國為例,儘管發展電信產業的時間相當早,並且在 1988 年就開放電信自由化,允許民營企業經營電信相關業務,但是由於採取保護新進者的競爭策略,以致於在 ICT 產業發展上遠遠落後起步較晚的韓國。隸屬國營的法國電信轉為民營之後,由於擁有許多政府轉移的硬體設備,所以可以用低廉價格建立競爭者 的進入障礙。

為了保持電信市場的公平性,法國政府訂出了電信服務的最低費用,以確保競爭者能夠在有獲利的狀況下經營,但卻也導致法國電信產業停滯不前。
巴黎第 13 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Flacher 認為,在電信自由化的政策下,法國政府選擇了干擾價格機制的競爭策略,在網路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光纖在法國並不如韓國普及,也讓法國失去了主導 ICT 產業發展的機會。

儘管後來法國政府也仿照韓國採取產業政策,但是在專利權的數量已經落後韓國許多,在全球與 ICT 相關的專利權中,韓國擁有 45% 的專利權,遠遠超過法國的25%。

韓國之所以能在 ICT 產業有極佳表現的關鍵,在於主管機關為電信產業成立一個共同研發平台,讓隸屬不同公司的研發人員能相互合作,才能於 2000 年切入 ICT產業後,迅速取得市場的主導權。

臺灣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 國際產業合作效益可望擴大

儘管全球經濟發展的競爭非常激烈,但是各國之間卻也有許多國際產業合作在進行,範圍涵蓋國際金融、貿易條件、外交關係、技術與資源等不同領域,並且依照業務重點採取最合適的模式進行。推動國際產業合作的目的,主要希望在達到創新、市場、產業鏈領域合作,如以分工合作模式打造垂直型產業鏈,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標,甚至透過技術或制度的創新合作,創造更大的經濟規模。

現階段國際產業合作產業模式約略可分成 12 種,例如共同制訂產業標準、建立行銷聯盟、技術聯盟、製造聯盟等等。臺灣雖然受限於政治因素關係,在推動國際產業合作過程中受到不少阻礙,但是行政院仍然透過設立推動辦公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爭取到許多國際產業合作機會。
「舉例而言,臺灣與法國之間的工業合作會議已經舉辦 20 年了,合作項目包含電動車、能源、電子與通訊、設計等等。」工研院 IEK 副研究員陳宗胤說:「臺灣與美國之間也有產業合作推動計畫,聚焦在綠能、生技、智財權,以增進實質合作關係為主。」另外,臺灣也與日本有產業合作搭橋方案、與大陸之間則有兩岸搭橋專案,並且與紐西蘭已完成 FTA 簽署,等待立法院通過之後即可生效。

為了進一步擴大國際產業合作的機會,行政院更在今年規劃了 8 個自由經濟示範區,包含臺北港、桃園航空城、屏東農業生技園區等等,依照不同區域特性強化臺灣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希望能讓國際產業合作的效益更上一層樓。工研院 IEK 副主任游啟聰指出,國際經濟向來是競、合並存的模式,唯有善用彼此之間的技術、資源與人才,方能達到帶動全球的經濟正向成長的目標。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