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Cover

綠能物流創新商機 可望帶動電動車產業發展

撰文/林裕洋 照片提供/工研院 圖片來源/法新社

工研院執行的電動車關鍵技術與模組開發專案,對臺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相當重要,可讓業者藉由實車系統整合與車隊運行的機會,瞭解研發產品的性能與使用狀況,做為日後再提升改進的方向。

鑑於地球暖化問題愈來愈嚴重,極端天氣出現次數持續增加,全球各國都在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政策,以及發展各低耗能的產業。為協助臺灣產業與世界趨勢接軌,行政院早在 2009 年便將綠色能源列入 6 大新興產業之中,協助太陽光電、LED 照明、風力發電、氫能及燃料電池、生質燃料、能源資通訊及智慧電動車輛等產業發展。

在電動車產業發展方面,在工研院協助下,將自主發展之智慧電動車關鍵模組技術成果,搭載於電動商用車上,並推動物流車隊運行,第一階段有統一速達、新竹物流、台灣宅配通、中華航空等四家企業參與,以商用電動車取代部分傳統引擎車輛,於貨品配送及短程工務使用。

負責此科技專案的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王漢英說:「臺灣車輛產業原本就具備一定的基礎,只不過較缺乏在電動車所需的關鍵技術自主能力,為此工研院從 2010 年便投入馬達、馬達控制器、動力鋰電池、電池管理等關鍵技術與模組的研發,以及整車系統整合驗證。」

有別於其他產業,汽車工業除了少部分共用零件為制式規格之外,絕大部分廠商都有自訂規範,而且正式量產之前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安全性測試,以及系統相容性驗證,才可能進入商業量產的階段。所以工研院執行的研發專案,對臺灣電動車產業發展便顯得相當重要,同時也可讓零組件廠、整車廠與服務業者利用實際運行的機會,瞭解開發出來的產品性能與遭遇到的問題,作為日後再改善提升的重要依據。

全球邁向都市化結構 適合商用電動車發展
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選擇以商用車隊為切入點,主要是觀察到全球城市發展逐漸走向都市化,不僅帶動宅配運輸產業興起,更改變多數駕駛人的開車行為,正好是臺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最佳機會。以臺灣宅配業者為例,雖然商用車隊每天要配送的物件非常多,但由於都以短程運輸為主,車輛每天行駛的距離約在 30 ~ 100 公里範圍以內,加上經常必須停車送貨,在時走、時停的狀況下,不僅耗油量非常高,車輛排放的二氧化碳也非常驚人。

除油耗與空氣污染之外,使用燃油引擎車輛另一項令人詬病的缺點便是噪音。尤其當商用車輛在早上或晚上在住宅區送貨時,很容易因為噪音引起住戶的反感,長期下來對企業形象也是一種傷害。上述傳統燃油汽車的缺點,卻正好都是電動車的優點,所以工研院才會應用目標聚焦在商用車領域。

「對物流業者而言,導入電動商用車的另一項優點,便是保養成本與燃料使用成本非常低。」王漢英解釋:「除了實質上的效益之外,由於電動車行駛過程中完全不會排放廢氣,不僅對企業形象有加分作用,更可以突破一些燃油汽車的使用限制。」

中華航空便表示電動商用車不會排放廢氣、製造噪音,開進室內環境時也不會造成環境汙染,未來若可應用到行李運輸上,可望大幅提升工作環境品質與效率。

藉由運行意見回饋 讓電動車更趨成熟對臺灣電動車產業發展而言,邁入電動商用車試營運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尤其是物流業者使用後的意見回饋,可作為日後車輛與服務系統設計再改進的參考。例如:在工研院整車實際測試階段時,便有參與試駕業者反應電動車無噪音固然是優點,但也容易讓駕駛員下車送貨時忘記關閉動力,為此研發團隊還加入提示裝置,讓商用電動車在使用上更為安全。

王漢英指出:「當商用電動車發展成熟後,除了有機會整車輸出到其他國家之外,其中關鍵零組件也可以轉用於一般電動車輛使用。因為根據統計結果,目前多數上班族每天開車的里程數大約在 35 公里左右,跟商用車輛的使用模式差不多,正是臺灣電動車零組件產業發展的最佳契機。」

從實驗室到目前營運運行,王漢英認為物流業者提供的意見回饋,是左右臺灣電動車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若能藉此衍生出更多不同的應用與創新,將更能提升臺灣電動車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