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Cover

技轉廢水處理技術  邁向零排放目標

張勵德

全球水資源日益匱乏,加上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引發國內民眾對工業廢水處理的重視。在工研院任職22年的周珊珊博士,去年創立「水之源企業公司」,秉持著對地球生命的關懷,以綠色環保為理念,成為國內少數具備total solution的全方位廢水處理與再生服務公司。

廢水處理可分為生活汙水與工業廢水,工業廢水挑戰性、技術門檻高,過去工研院長期在工業廢水處理上有相當多的成果,水之源企業公司董事長周珊珊表示,水之源承接工研院技轉技術,業務主要是工業廢水及自來水處理的技術統包商,從了解廢水問題、針對客戶設計、提供特殊處理設備,裝置完成後的試車、啟動等;另一方面也提供國內外相關工程公司關鍵技術、設備、設計。服務對象遍布高科技產業及傳統產業,包括友達、味全等大廠均為公司的客戶。

環保意識抬頭 工業廢水處理商機大

周珊珊表示,一直以來工研院在工業廢水處理技術領先業界,一直都在協助相關業者處理各種疑難雜症,找到最合適、有效又經濟的方式解決,業者有問題第一個也會找工研院幫忙,包括氟離子、特殊有機物等處理等,長期幫助業界累積許多經驗,如能實際應用在市場上,相信對環保有更大的幫助,另一方面,近年來工研院也鼓勵同仁到外頭創業,看準大陸、東南亞地區環保意識日益提升,加上水資源短缺,水如何再生利用、廢水處理也有相當大的市場,因此才會將過往的累積的資源及人脈集合起來創立水之源這家公司。

技轉工研院技術 業務遍布全世界

水之源公司的核心技術中,8成都是承接工研院技轉技術,主要有生物及化學技術2個面向。在生物技術方面包括「生物網膜(BioNET)廢水處理技術」,採用可壓縮多孔性擔體做為反應槽介質,提供廣大表面積供微生物附著生長,可累積大量特定族群生物膜微生物,提高懸浮固體物攔截機會,用最小的體積即可達到最佳的效果,在處理工業廢水及自來水前處理上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有機物等。

在化學方面技術上以「流體化床結晶(FBC)廢水處理技術」,主要處理半導體廠的含氟廢水及自來水廠抽取地下水的硬水軟化。傳統技術要處理上述水質會產生很多汙泥,流體化床結晶技術利用0.2到0.5mm矽砂擔體在結晶槽內作為結晶核種,藥劑和廢水通過就會在表面形成結晶,降低汙泥產生量及加藥成本。

周珊珊說,傳統汙泥內含水量高達75%,結晶處理後含水量可大幅下降到5%,結晶產物還可送入水泥廠再利用,功能性相當大。這項技術目前逐漸引入新加坡解決當地半導體廠含氟廢水問題,中國大陸華北一帶大量使用地下水的地區,也有龐大的硬水軟化需求,未來商機相當大。

周珊珊強調,新創公司從工研院得到的幫助真的很多,除了核心技術轉移以外,還有原先的業績與經驗,例如在工研院時期協助很多公司的應用經驗,因此水之源的推廣不是從零開始,從承接工研院技術與經驗開始,讓業者對這家新創公司更有信心,再加上有品牌、有專利,相對來說比一般傳統技術有更多的優勢,對於技術商業化及業務推廣也更有利。

周珊珊說,每年國內生活汙水加上工業廢水有新臺幣500億元的商機,尤其目前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都逐漸重視汙染問題,預估國外商機更是龐大。公司去年5月成立後,預計今年要達到損益兩平,明年則是挑戰獲利。

持續與工研院合作 邁向零排放目標

未來周珊珊除了持續精進工研院技轉的技術商業化以外,還可持續與工研院合作研發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舉例來說,目前工研院正致力於薄膜蒸餾技術,利用工業廢熱將水透過薄膜分離再利用,未來可結合廢熱與水的回收利用,把能源與資源同步回收,最後走向完全回收、零排放的終極目標。

過去周珊珊在工研院服務時期,就擔任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科技應用與服務分項主持人,帶領團隊將工業廢水處理技術,應用到救災淨水系統等,開啟工研院慈悲科技的先例。周珊珊說,目前除了工業廢水處理以外,該公司也利用工研院QWater技術製造模組化的分散式淨水設備,推廣到基礎建設較落後的東南亞地區或中國大陸三線城市,對於提升公共衛生、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幫助,也展現科技增進社會福祉的一面。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