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新竹生醫園區 將成創新創業重鎮

邵耀華

被譽為21世紀明星產業的生技醫藥產業,多年來發展一直受各界矚目,所著眼的就是透過生醫技術的創新價值,可為產業發展及社會經濟帶來更高效益。積極鼓勵推動內部創業的工研院,也將新竹生醫園區視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不只同樣在此設立新創的衍生事業,還必須運用技術投入試量產來提升價值。

生醫產業被譽為本世紀的明星產業,經過30多年的不斷嘗試與經驗累積,至今已有多家國內生技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獲得顯著的突破和成果,不只步入臨床試驗二期或三期,甚至即將申請藥證上市,也帶動了廠商與產業的優勢及前景。

這對於一個需要長期投入與資源整合的新興產業來說,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也讓人看到生醫技術落實商品化的重要性。相對於以往臺灣著重在基礎科學研究,但是真正能轉化為量產商品的技術並不多,也就是研發與生產之間的連結並不大,減低了技術的實際價值;因此2009年行政院核定的「臺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就是強調研發成果的產業化,期使生醫技術能夠有效推向市場。

塑造生醫產業創業環境

要讓研發技術成為可使用的商品,過去多採取技術移轉,或是產學合作、輔導開發等方式;但是要使實驗室裡的研究走入工廠量產,中間仍有不少隔閡與問題存在,光是二方面所使用的語言就不盡相同,而且在研究階段也很少會針對生產狀況來考量,不但在技術銜接過程中增添許多衝突,也降低了將技術轉為商品的成功率。因此如美國矽谷般的「創業」模式,由研發團隊組成新創公司、落實商品化,確實掌握技術的特性和推展,就成為關鍵的解決選項之一。

雖然過去幾年政府持續鼓勵新創事業,也提供了創業資金和育成輔導等相關協助,但真正懷抱著創業理想,而且願意走出校園或實驗室、甚至創業成功者並不多;因為如果只是提供資金,卻沒有適當的環境和完善的配套條件,不只很難為創業團隊解決技術以外的問題,而當資金用盡之後,團隊很容易又回到學校或實驗室,更無法對產業經濟帶來影響。因此在「臺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中,才會以建構生醫園區的方式,結合軟硬體的服務與機制,吸引想要創業的生技團隊進駐,藉以提高成功創業的機會。

以位於竹北的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為例,就規畫有生醫科技與產品研發中心、產業及育成中心,以及新竹生醫園區醫院等3大中心,除了將技術研發與成果運用結合之外,更導入了「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upra Integration and Incubation Center; SI2C)的機制,藉由一站式(One-Stop Shop)的概念,對園區內各項研發技術進行「全面價值支援(full-fledged value support)」的服務,同時吸引國內外創投加入,包括為新創事業進行檢測與整合,以提供有效的協助及資源來培育生技新創事業。

這就凸顯了從研發邁向創業時,一家新創的生技企業除了具備技術之外,還需要制定策略方向、建立營運系統,並爭取資金與人才的挹注,當然市場拓展和商業行銷也少不了;但這些如同一般企業必須的組成元素,卻也是許多新創生技公司或原本團隊成員不足之處。以一個出身校園的創業團隊,通常就是以技術為核心,即使申請進駐校內的育成中心,但實際上多數時間還是花在所屬的實驗室裡,不僅少了與產業的互動,也缺乏新創事業所需要的能力。

目前經濟部規畫建置的新竹生醫園區產業及育成中心,是由工研院負責營運管理,就希望在這園區中營造設計出真正適合創業的環境,讓新創團隊能夠更順利地走上創業的路。因為一個園區的定位與環境,應該要能讓想創業的人都可以來創業,也就是當技術團隊有了想要創業的念頭、願意承擔創業風險時,園區的育成輔導機制就可以適時提供幫助,不論是引進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或是協助撰寫商業計畫(Business Plan)來募資等等,為團隊解決創業時面臨的各種困難。

也就是說,為了創業和創新而規畫的生技園區,為的是要引進有創業熱情與精神的團隊,以及有創新點子、有專利布局的題目,並且搭配園區的創業環境來共同推動發展。更重要的是,當創業團隊離開學校環境、進到園區來,就可以和其他生技公司與團隊交流,而且大家談話討論的重心都是創新,更有機會能夠彼此整合技術、創造更高的價值與競爭力;就算最後創業不成功、回到學校,卻也因此懂得產業語言、能夠溝通,不會再和業界格格不入。

再者,新竹生醫園區有著極佳的地理位置,培育或進駐的企業廠商也以高階醫材為主、新藥研發為輔,目的就是要提高研發成果的價值,讓新竹生醫園區成為研發與試量產的基地。因此除了新創團隊外,包括既有的生技企業,或是想要成立生技事業的公司,都可以將創新研發中心或部門設立在此,讓臺灣重要的生技研發都能聚集在新竹生醫園區,掌握臺灣醫材的核心能力,成為臺灣生醫技術的「集群」(cluster)。

工研院扮演重要整合角色

近年來積極鼓勵推動內部創業的工研院,也將新竹生醫園區視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不只同樣能在此設立新創的衍生事業,而且在新竹生醫園區和只想做研究的環境是不同的,大家所想的就是要如何運用技術投入量產來賺錢。如此一來,對工研院或臺灣生醫技術有興趣的國內外廠商,只要搭上高鐵來到新竹站下車,很快就可以看到各種研發中的創新生醫技術,進而能夠找尋商談合作或投資的機會,也增加了與國際的接軌及媒合。

同時在新竹生醫園區的產業及育成中心,還會推動與國外生醫育成中心或研發機構交流,促成國際級的生醫合作計畫。並且透過建立無塵室、負壓工作室、精密儀器室、無菌培養室、快速試製中心、骨科GMP實驗室、細胞GTP實驗室等開放性實驗室,讓進駐的新創型或共同研發型企業都可以得到專業上的研發協助。

以工研院內許多研究單位都有生醫相關的技術開發,包括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在未來3年預計就會產生10家新創事業,假使仍以過去的技轉方式,要是研究計畫結束後仍無廠商願意承接,整個技術的發展就會中斷;就算廠商能夠取得創新技術,還是得要想辦法建立生產端的能量。但現在工研院以創新創業為導向,如果廠商認為新技術有發展機會,就不用只想著要以低價來技轉,也不必等到度過高研發風險階段、衍生新創公司成立後才想要參與;若是能提早與工研院合作,反而可以更完整地取得技術與人才的支援,相對投資成本更低、創業成功機率也更高。

此外,工研院還可以藉由技術引進,或是將已經相當成熟的自有技術公開釋放給進駐園區的廠商,供各團隊能夠運用這些技術來提升水準,或是開發出獨特的新技術,使得不同新技術間既有共通性、又能有差異化,並讓進駐的團隊不需要完全從頭開始研發,而且也不只是做原創性的技術,還有試量產或放大量產的技術,使得商品化能夠更快地推動實現。

目前研發進展狀況相當不錯的生技企業,就有不少是獲得技術授權或是承接他人技術,然後再投入創新的研發應用。這就和過去臺灣業界投入生技研發的型態有很大不同,尤其以往很多人都認為生技研發一定要完全靠自己,從技術創新開始一直發展到臨床結束或產品上市;但這些人以前都沒有實際經歷生技研發過程,也不曉得會遇到什麼狀況和問題,於是就經常在發展初期就打退堂鼓或回到原點,沒有太多實質的成果。

這就說明了「選題」的重要性,如果能在技術剛開始發展時,就能及早發掘可量產獲利、或是值得進一步開發改良的技術,並讓資源與團隊核心力量更集中,就能使創業成功機會大增,這也正是新竹生醫園區的一大服務價值。另外,雖然新創事業不成功者仍占多數,但有時只是剛好當下欠缺某些條件,或是技術本身還是很有發展機會,因此在新竹生醫園區也希望能建構創業「療傷」的機制,不只是不要怕失敗,還能夠傳承創業經驗,並為下一次創業而準備,才能讓未來的創業之路走得更順暢。

臺灣生醫正要起飛

在今年6月於美國聖地牙哥舉行、也是全球最大的國際生技展中,臺灣館就是以「創新生技、園區起飛」為主題,共聚集了100多家臺灣廠商參展,同時也期望透過展現臺灣的生技研發成果,吸引國際廠商來臺交流技術與合作。尤以臺灣在醫材或資通訊等產業,都擁有相當高的技術水準,因此像是北美地區有不少生技公司,可能是環境不對、或是缺少資源,就可以考慮將研發工作移來臺灣、進駐生醫園區,共同創造更多合作發展的機會。

而目前新竹生醫園區除了標準廠房已有廠商進駐並額滿外,即將於今(2014)年10月正式啟用的研發大樓,也在產業及育成中心的規畫下接受各團隊或企業的申請,未來也將連結生醫科技與產品研發中心和新竹生醫園區醫院,形成更完整的生醫創新環境,帶動臺灣生技產業創新研發。例如新竹生醫園區醫院就應該有別於一般醫院,以特殊病例或創新醫療服務為標的,並結合醫療團隊與技術團隊,藉此刺激開發創新的醫材等產品或服務。

這樣的生醫園區,可說是占盡了天時與地利。在當前臺灣生技業這棵小樹正要長大、起飛的時候,各種生醫技術都可以集結在新竹生醫園區,成為臺灣生醫技術發揚光大的地方;同時對工研院來說,這裡也等於是工研院所有和生醫相關技術的產業化出口與國際舞台,透過生醫園區的環境,不只和產業之間的信任度更高、合作關係更密切,也能扶植臺灣生醫產業成長茁壯。

>不只不要怕失敗,還能傳承經驗,並為下一次準備,才能讓未來的創業之路更順暢。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