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角逐生技市場的全球競賽
張彥文
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追求健康因而也一直是這個社會的重要目標。所以傳說中在遠古時代就有神農氏,為了不忍族人為疾病所苦,又常誤吃毒草,便決定親自遍嚐百草,尋求有效的藥方。
時至今日,人類文明發展幾達顛峰,已毋需再靠土法煉鋼,以身試草,不過對健康的追求卻未曾停止。而且追求的不僅是無病無痛,更希望追求高層次的生活品質,因此近年來世界各國都致力於生技領域的研發及資源投入。
不過生技產業長期都被視為「金錢的戰爭」,比的是誰的口袋深;因此像臺灣這樣的小國發展起來格外艱辛,卻又是不能缺席的科技範疇。有鑑於此,工研院一直將生醫領域,列為研發的重點項目,日前主辦的「臺灣國際醫療展覽會」及「2014 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一方面從醫材領域展示我們的技術能力;二方面則藉由廣邀國際生技方面的專家及業者,自生技產業未來的發展重點,找出一個適合臺灣產業的發展方向。
生技產業的發展性,始於人們對於健康的渴望及生活品質的提升,由於這種追求是超越單純的「疾病治療」層次,所以會產生多元化的需求,目前的技術或服務,尚未能完全滿足,可說是一個「願景無限」的產業。
不過這樣的願景,要如何轉化成實質的收益,卻是一個巨大挑戰。擺在眼前的情況是,全世界都想做,也都在做,所獲得的研發成果與投入資源並無法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國際知名生技媒體Bio Century 總裁David Flores 便強調,生技產業的效益低落已達容忍極限,必須藉由所有相關人士的共同參與來重建價值鏈及推動創新。
「臺灣業者除了持續研發及產出一流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也必須積極參與全球化的臨床試驗創新,運用政策和法規的創新來提升進入亞洲市場的效率,強化與國際接軌。」這是Flores 對臺灣的具體建議,我們可以自亞洲市場出發,導入有效益的資源,才有機會在生技產業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這場論壇中,與會的人士還包括全球第一大國際委託研究機構昆泰(Quintiles)公司資深副總裁Ross Horsburgh、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基亞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張世忠、臺灣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以及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張鴻仁等重量級人士,分別以自身觀察與經驗,暢談臺灣生技產業國際化的優劣勢、機會與挑戰。
另外一個十分有看頭的,是臺灣國際醫療展,工研院展出多項結合資通訊及穿戴式科技的先進醫材設備,希望協助臺灣廠商搶占全球超過3,000 億美元的醫材商機。其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慈悲科技」專區,這區的技術,都是從醫療照護的便利性出發,特別講究科技的人性及溫度。像是為視障者設計的「Eye 現導盲背包」、協助老人及身障者移動的換位輔具「一道彩虹」,或是測量是否有長短腳症狀的「足感心」,研發的初衷都是為疾病患者或是難以自行處理生活者出發,充分展現科技的實用性。
由於健康需求的不可或缺,生技產業的「餅」也是人人垂涎,因此也有許多人認定這是一個講「本夢比」的領域。要如何將本夢比化為實質的本益比,就看我們如何運用臺灣的特點連結國際,創造成功典範,自然能引進資金、培育人才並創造市場,孕育出甜美的果實。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