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創業的推手  創投公司協助新創產業圓夢

林和源

創業不僅是個人夢想的實踐,也是國家經濟成長重要的動力來源。多年來工研院及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致力推動臺灣創業環境改善,成功將不少企業推向國際一流地位,創新公司總經理林和源特別分享了這些匯聚國內外產官學資源,幫助創業家一圓夢想的過程與經驗。

談到創業創新,相信沒有人會否認創立蘋果電腦的賈伯斯(Steve Jobs)是最成功的例子。他年輕時拿著這顆蘋果,1976年只價值8千美元,35年後他過世時已經價值3,630億美元,如今已達5,380億美元。蘋果電腦影響力遍及全球,並涵蓋該公司旗下數十萬員工的家庭幸福,可見創業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創業對國家影響也非常相當大。以色列過去60年,GDP成長50倍,靠的就是創業。以色列是個很新的國家,談不上有歷史悠久的老公司,產業全都靠創業,該國國民平均創投比例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在那斯達克(NASDAQ)上市的企業,更超過日韓加上中國及印度的總和。

創業是重要的經濟發展動力,不單只出現在以色列,而是普遍存在於各大經濟體。美國過去20年工作機會每年成長1.8%,經濟發展動力都是創新公司所帶來的。現代創業,公司平均壽命只有20年,公司轉型改變非常快速,要靠創業與創新保持企業成長動力。許多傳統的大公司走入歷史,但美國經濟還是不斷發展進步,就是因為有更多創新公司竄出,無論Google、YouTube、雅虎、思科及更多新公司,創業創新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很難想像過去20年內摩托羅拉被Google併購,諾基亞衰退之後,雖讓芬蘭GDP大幅下修,還好諾基亞衰退後許多工程師出走創業,衍生出上千家新公司,也再次成為該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

這些新公司有一個特色,如果當初沒有創投公司,可能很多公司都不會成功,例如紅衫資本(Sequoia Capital)是上述這些知名企業第一輪、第二輪的投資人,連知名的星巴克、FedEx、eBay等知名企業,在草創時期都曾拿過創投資金,並靠著創投成長。很多企業還是需要創投公司幫它訂出公司策略,找成長夥伴與資金,如果你是個可能的創業者,一定要對創投有所了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力與助力。

但不可諱言的是,臺灣創投環境非常不好,我從美國回來做亞太地區創投時就很憂心。根據創投公會統計,2000年早期創投投資的公司每年有687家,但到2012年只剩下72家,金額也從新臺幣125億元降到新臺幣11億元,創投環境嚴重倒退。有一個怵目驚心的統計,美國創投資金每年大約有新臺幣5、6千億元,這樣的資金規模才能支持美國這麼多創業者的夢想;而鄰近的中國大陸,2011年創投資金達到新臺幣8千億元左右的規模,但臺灣目前每年創投資金大約只有新臺幣20到30億元,這樣資金怎麼可能支撐創業的夢想,也是現在經濟很大的問題。

現在臺灣的創投公司(venture company),如果以初創期投資來說,工研院所屬的創新公司應該是其中最大初創期投資者。

以工研院內支持創業的架構來說,一開始是實驗室內研究成果,得到所內認可後,到下一階段由產服中心協助,將技術或產品變成可創業的商業計畫(Business Plan),從技術變成產品,產品變成量產,量產後進入市場,形成一系列公司成長策略。

一旦通過產服中心,開始進入創業階段,創業資金準備進入,期間會召開聯合工作會議,把目標市場、客戶、營運計畫、產品試驗等細節進行討論,建立完整團隊,包括研發、行銷、財務等組成,各所所長再來召開共識會議,討論所內的技術是否技轉、如何技轉等問題,最後院內階段由副院長主持投審會議審查是否通過。

創新公司是工研院百分之百控制子公司,有自己的董事會與營運結構。董事成員中,徐爵民、劉仲明、史欽泰、胡定華等人與工研院關係深厚,對院內運作很熟悉,李祖德、葉佳紋、盧伯誠也擁有豐富創投經驗。團隊雖然人數不多但經驗豐富,平均專業投資年資都有大約18年經驗。

而過程中,創新公司也進行平行輔導。創新代表投資人,觀點有點像外面的創投公司,提出意見在工作會議上討論,產服中心與創新公司兩種不同意見的激盪,讓創業者了解外面投資人的想法,避免開始創業後可能的風險。

真正技轉創業後,創新公司會陪伴創業者成長,成長期可能是2年到10年,從第一輪投資到最後一輪增資,創新公司都會在董事會內陪著創業者找錢,協助創業者進行公司治理、後續發展規畫等。

前陣子有一個工研院的創業團隊出去,曾向院內反映:「別人都說我們很好,只有創新公司找我們一大堆的麻煩!」但到最後才發現,真正要把資金投到銀行時,有一半以上曾經稱讚過的創投都沒出現,最後反而是創新公司的錢一直加碼。

創新公司就像是創業者的「陪嫁丫頭」,會陪著創業者一路成長,別人可能會維持關係不願意告訴你問題,但創新公司一定會把創業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很實在地告訴每位創業者。

為了支援院內創業,創新公司不只拿院內資源,而是把全球資源一起抓進來。4年前創新公司擬定好策略,希望把重要的人才與資金一起集中到臺灣,把美國資金與創投體制、日本的技術、中國的市場及臺灣本身的創業精神綜合起來,不只支撐工研院創業,也希望把臺灣創業環境變得更好。

首先為了激發臺灣創業家精神,創新公司先把在美國矽谷很好的創業家找回來,包括楊耀武、沙正治、陳五福等人成立「商業化諮詢委員會」(CAC),這些創業家都有豐富經驗提供諮詢。

其次,創新公司4年前找日本最大金融單位、創投的三菱銀行,共同組織臺日基金,提供大量資金投入創業計畫,如果創業的市場、技術在日本,也可透過基金或三菱銀行介紹,快速找到需要的人或技術。

例如生產美國最大LCD電視品牌VIZIO的瑞軒公司,過去都是透過量販店販賣,價格、品牌價值都不高,後來透過三菱銀行找到曾是世界電視第一的JVC合作,在美國推出以JVC為品牌的高價位產品,雙方至今合作相當愉快。

另外在美國也用相同方式,找來美國創業成功的華人及創投資金,以及宏碁董事長施振榮等成功企業家和日本前三大銀行,共同成立國際性的GVT國富綠景基金,規模大約有1億美元,由創新公司管理,過去2年半投資工研院技轉2家公司成果都相當不錯。至於拓展大中華市場方面,創新公司投資Google前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成立的「創新工場基金」(IWDF),專精於行動網路服務,基金投資者包括王雪紅、郭台銘、蔡明介等企業家,把大陸的行動網路服務經驗帶回來,希望幫助臺灣年輕人搶攻大陸市場。近年在臺灣也用同樣模式成立「創意工場」(TMI),目標是將來產品能夠占領大中華市場。

其實創投投資的錢只是一個媒介,創投公司及投資者透過這個平台了解臺灣技術能量,創投背後的資源都可被創新公司利用,也透過這樣的鏈結,成長速度會很快,成為國際性的公司,就是這個平台存在的意義。

最後談到創業成功要素,大約可區分成7個不同區塊,包括人/團隊、市場、技術、商業模型、資金、財務/法律、退場機制等。

以團隊來說,任何的創業不可能沒有改變過路線,但遇到問題要轉換方向必須靠正確的團隊,以往院內有意創業者最大的問題是專精於技術卻缺乏經營經驗,也欠缺成本考量,這凸顯創業團隊需要更多不同面向的人才,而創新公司都會協助找人。

在市場方面,很多技術專精的創業者在計畫創業時,往往沒有考慮到市場需求,也缺乏與競爭對手區隔。市場考量無法急就章,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就是請有經驗的人來配合,找到可以取勝的市場切入,才能增加成功的機率。

最後在技術與資金方面,技術上必須考慮到競爭力、破壞力、可實踐性、進入障礙等細節;資金上必須替投資者設想到市場價值與公司的未來,每一階段加入的投資者都有不同的投資目的,創業者甚至是退場機制都要考量進去,才是一個成功的企業經營者。

工研院與創新公司是創業的搖籃,許多目前一線大公司都接受過創新公司協助,例如聯電、友達的第一個商業計畫都是創新公司幫忙撰寫,甚至創新公司的團隊還到日本幫忙友達找技術,創新公司多年來累積不少人脈與經驗,都是工研院同仁外出創業的重要支援,希望有意創業的同仁都能多加利用,實現自我理想。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