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 Trend

35歲以下的創新者

譯者/梁豫婷

這些35歲以下的青年創新者,正塑造未來幾十年各自專擅領域的發展,然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大相逕庭。在我們看來,有些主要是發明創新青年,他們專注於開發新技術。有些賦予科技新用途或更好的運用,我們將他們稱為眼界創新青年。人道創新青年善用科技拓展機會,或為公共政策提供資訊。開拓創新青年為未來的創新奠基,而企業創新青年則應用這些創新科技創辦高科技企業。

發明創新青年

李鎮河、賀達、黃得勝、佩蕾拉(Maria Nunes Pereira)
他們發明的裝置和技術將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李鎮河(Jinha Lee
發明操控及存取視訊資料更有效的方法。



「我很想找到更好的方法與資料和環境互動。」李鎮河說。

「什麼工具能輔佐我們思考?什麼工具能幫助我們自省?」李鎮河習慣靜默15到20秒後,才繼續發表研究成果;他說,這是他把想法具像化再轉化為文字所需的時間。



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當研究生時,李鎮河同時進行多項計畫,其中一項是繼續完成原先在微軟研究與應用部門(Microsoft Applied Sciences Group)實習時的研究:開發可以把手伸進螢幕中翻閱檔案、切換視窗的3D 桌上型電腦。他還發明可以飄浮並自由地移動的實體像素,讓使用者能在立體空間中處理資料。

李鎮河來自南韓,母親是專業摺紙藝術老師,他從小在耳濡目染中培養對算術及藝術的敏銳感覺。他目前住在南韓水原,帶領三星電子的互動式視訊實驗室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Lab),開發互動式電視在內的下一代產品使用者介面。


—Yewon Kang


>賀達(David He)
有這款腕錶,血壓終於控制住了。

賀達想要改變大家的個人健康管理方式。不過,他剛開始其實只是想找出讓高血壓患者可以隨時監測血壓的非侵入性方法。2009年,賀達當時還在麻省理工學院讀研究所,他的想法是:能夠紀錄心電圖訊號(ECG)的穿戴式裝置可以造福大家。

賀達從耳朵下手,因為耳朵很適合監測人體生理狀態,而且容易戴掛裝置。他把從 eBay買來的助聽器,拆掉內裝,填放自己的電子設備。試戴在耳朵上做大量開合跳等運動後,檢視紀錄時,他發現一件怪事:有個訊號看起來很像心電圖訊號,但高峰卻比心電圖陡。

怪事還有,明明離心臟比較遠,但耳朵測到的這個訊號卻比胸戴式心率監視器同步繪測的心電圖訊號強,而且慢了半拍。原來,賀達當時測得的是心搏衝擊訊號 (ballistocardiogram; BCG),這種機械性訊號來自心摶引起的微小身體震動。能測量心跳強度和時間點的心搏衝擊訊號首先發現於1970年代,儘管比心電圖訊號更直接反映心臟的機械性能,卻日漸遭到冷落,難以追蹤紀錄是原因之一。

2012年,賀達與人合夥創辦Quanttus 公司,開發類似手錶的穿戴式裝置。儘管坊間已有許多計步或計算熱量消耗的腕帶,但對心率和血壓等重要生命徵象的測量準確度,都無法達到 Quanttus 對心搏衝擊訊號紀錄器的水準。這款開發中的腕帶,下側有光學感應器會將光打進皮膚,經由追蹤組織對特定光的吸收量,測量每次心搏前後的血流變化,藉此推算出心率,加速度計則同步測量心搏引發的身體震動。

這款腕帶發表時間未定,不過在波士頓麻省總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測試成果非常樂觀,已成功為 Quanttus 公司籌募到2,200萬美元的創投資金。—Rachel Metz


>黃得勝(Tak-Sing Wong)
模仿食蟲植物,擺脫「甩不掉」的煩惱。

黃得勝發明了一種現在看來怪異,未來可能極有用的材料。這種他取名為 SLIPS(slippery liquid-infused porous surface)的光滑注液多孔表面,不但排斥石油、水、血液在內的任何液體,並可防止細菌和藤壺等生物附著。

這種新材料可以應用的範圍很廣泛,例如:塗覆於導管等醫療器械表面,以減少細菌汙染的可能性;或漆在船身防止藤壺附生。

黃得勝是在任職哈佛大學韋斯仿生工程研究中心(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時開發出 SLIPS。他以豬籠草為模仿對象,這種食蟲植物所形成的內壁,連足部含油的螞蟻都會站不穩,而失衡滑落底部。他的做法是在組合好的微型奈米級結構上,將一種能排阻冰和細菌生物膜等各種液體及固體的潤滑劑填進孔隙。

黃得勝目前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擔任機械工程助理教授,並持續進行仿生材料開發。他希望能開發出具變色功能的穿戴式裝備,或用來學壁虎抓牆的小道具。 他說,「到時我們就能像蜘蛛人一樣攀牆走壁,或跟變色龍一樣視情況變化保護色。」


—Alexandra Morris


>佩蕾拉(Maria Nunes Pereira)
修補嬰兒的心臟缺損。



難題:每年光美國就有估計4萬名初生嬰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缺陷。其中有些會進行開心手術,但這種侵入性治療具風險性,不但修補心房心室中隔缺損用的縫線或縫釘可能傷及脆弱的組織,隨組織發育,也可能必須進行後續手術。



解決方法:佩蕾拉發明了一種具生物相容性的膠液,讓外科醫生可以在微創手術中用來修補嬰兒的心臟缺損。此種膠液的粘性和彈性絕佳,能在跳動的心臟這樣極具挑戰性的人體環境中作用。而且不像縫線或縫釘,不會損害心臟組織,也不需要後續置換。



開發出這種膠液時,佩蕾拉還是麻省理工學院葡萄牙交流計畫的研究生。當時她與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外科醫生團隊合作,拿跳動的豬心示範手術,施用的過程只需要開一個口。她目前任職於新創的巴黎壁虎生醫公司(Gecko Biomedical),希望能在未來2年內將這項技術運用到人體上。



這種材料也可以用在其他需要侵入性修補或縫線可能造成損害的身體部位。她表示:「我認為這些材料可能改變手術形式,以及身體缺損的修補方法。」
—Alexandra Morris


眼界創新青年

赫克 (Severin Hacker)、普拉卡許 (Manu Prakash)、楚娜拉 (Rumi Chunara)
他們用前所未聞的方法借助科技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


>赫克(Severin Hacker)
語言學習新方法,上網變得更容易。



2009年,赫克和馮安(Luis Von Ahn) 兩人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苦思一個看似無解的難題:網路上的一兆個網頁,有過半數是英文寫的,要怎樣才能全都翻譯給不會英文的人看呢?



來自瑞士的赫克當時是博士班學生,瓜地馬拉出身的馮安是他的指導老師,他們一致覺得幾個現成的解決之道都不怎麼樣。用「Google 翻譯 (Google Translate)」通常會把網頁翻譯成有字天書,花錢請那麼多人逐字翻譯也不可行。 赫克說:「翻譯很難,沒人想做,這是件苦差事。」



於是,赫克設計了一款叫DuoLingo 的遊戲,只要有智慧型手機或網路連線就可以免費學語言。語言教材大多靠死背硬記,DuoLingo 的特點在於持續提供互動。使用者不只要答選擇題、填充題,還要對麥克風練習口語。答錯的話,遊戲程式會告訴你錯在哪裡;錯太多題就得整個章節重來。每套課程大約需要 35個小時,上完保證具備中級程度。



不過 DuoLingo 真正聰明的部分,在於解決了當初困擾赫克和馮安的那道難題。達到高級程度的使用者練習把句子翻譯成正在學習的外語時,DuoLingo會將他們的答案收入語料庫,靠這樣集思廣益產生的譯文往往非常準確。Buzzfeed 、CNN 等媒體現在會付費請 DuoLingo 將他們的英文網頁譯成外語(DuoLingo 已成立公司,由赫克擔任科技長)。



DuoLingo提供30種語言課程給 3,000萬名使用者。為了到瓜地馬拉赴馮安的喜宴,赫克不久前才用來自修西班牙語。只靠這個應用程式的教材,他順利穿梭機場、飯店、餐廳,甚至讀了報,還理了髮。 「DuoLingo 10分鐘勝過課堂1小時,」他說。
—Patrick Doyle


>普拉卡許(Manu Prakash)
富有想像力的發明讓科學走出象牙塔。



普拉卡許決心降低科學研究的成本。他說,昂貴的器材會讓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少數菁英的特權。因此他在史丹佛大學生物工程系自己的實驗室裡,製造便宜的科學探索工具。



普拉卡許的許多發明,品質之好超乎想像。例如只要5美元的微流體化學實驗室。當初有人送他妻子一個用鋼琴譜打孔帶捲演奏的手搖音樂盒,他看了靈機一動,想到化學試劑可以照音樂盒設計,不用電(手搖)、按固定公式(打孔帶捲)組合、成本又比平常低很多。這種迷你實驗室,他現在可以從無到有,一手做出。



普拉卡許在印度北部長大,並曾到烏干達、迦納等開發中國家進行田野調查,他深深了解有些地方的條件無法與設備最先進齊全的實驗室相比。因此,他用塑膠浸漬紙製作造價只要55美分的研究級顯微鏡 Foldoscope,以及用3D 列印製作幫助診斷口腔癌(占印度每年癌症相關死亡的40%)的手機外接裝置 OScan。普拉卡許表示,他的目標是把科學工具交到每個想找答案的人手裡。
—Ted Greenwald


>楚娜拉 (Rumi Chunara)
更早掌握疫情爆發的關鍵資訊。



難題:目前的流行病疫情預警系統不可靠。醫護人員通常會在患者求診後,立即向主管機關通報,然而等主管機關資訊整合完成,疫情往往已經擴散。



解決方法:哈佛醫學院研究員楚娜拉利用社群網站和其他網路資源,挖掘來自醫療界外的資訊。研究後發現,在海地,霍亂話題的推特數量上升與霍亂疫情的爆發具相關性。她說:「這很重要,因為海地衛生部資訊匯整完成要花兩週,」她說。以後疫情發生時,推特可以早一步警示醫護人員,確保淨水藥片等物資能及時送達需要的地方。



楚娜拉知道,數位疾病檢測不一定比較好。例如,研究人員發現「Google流感趨勢 (Google Flu Trends)」彙總搜尋資料後,對流感疫情發展做出的預測,有時會失準。不過楚娜拉的目標並不是取代原有的公共衛生指揮體系,而是提供任何有用的蛛絲馬跡。



除了社群網站外,她還付每人2美分的報酬,請印度民眾填寫瘧疾問卷,蒐集資料以供診斷治療用品派發的參考。在美國,她幫助架設「流感就在你身邊(Flu Near You)」網站,根據使用者提供的症狀和診斷資訊產生疫情地圖。證明了即使沒求診的民眾也能提供很好的情報。
—Courtney Humphries


人道創新青年

維勒加斯 (Santiago Villegas)、班威斯 (George Ban-Weiss )、陳曠
他們以創新的方法運用技術,藉以改善生活、增加機會。


>班威斯(George Ban-Weiss)
研究氣候和汙染的南加大教授影響加州的政策制定。



「從歷史上看,屋頂一向以深色為主,但深色屋頂吸收陽光後,會將高溫傳到建築物及大氣中。解決方法非常簡單,只要設計出會反射而不是吸收陽光的屋頂,也就是涼屋頂。涼屋頂還能改善都會熱島現象,降溫攝氏0.5~2 度。



2013年3月,氣候解決組織 (Climate Resolve)舉辦了一場全天的涼屋頂研討會,邀集包括洛杉磯市長維萊構沙 (Antonio Villaraigosa)在內的市政官員與學者,共商對策。



我曾在一項研究中,用空拍的高解析度影像,進行陽光反射吸收率的量化分析。那天的研討會上,我給與會者看一張標示出全洛杉磯市每個屋頂反射率高低的地圖。透過圖像,可以清楚看出洛杉磯有很大面積在屋頂覆蓋下,而大部分屋頂幾乎百分之百吸收了陽光的熱度。2013年12月,市議會立法通過,規定住宅建築新增或改建屋頂必須使用涼屋頂。



我們是第一個通過類似政策的城市,想到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佐證,促成這次首開先例,真的非常欣慰。



愛因斯坦曾說,無法讓6歲小孩聽懂的解釋,表示自己也沒搞懂,所以我都有先拿我家6歲孩子測試。」
—as told to Adam Popescu


>維勒加斯 (Santiago Villegas)
線上報案系統帶給受害者和證人打破沈默的勇氣。



5年前某天,在哥倫比亞的麥德林市,維勒加斯把車停在路邊時,一名男子朝駕駛座走來,拔槍喝令他交出鑰匙。維勒加斯照做後,車就被對方開走了。他為此上警局報案,花了好幾個小時,才發現很多跟他一樣遇劫的人,由於怕遭到報復,根本不會跑這一趟。



他表示:「金恩博士說過,『目睹罪行卻保持沈默的人是幫兇。』但也許在麥德林這樣的城市,金恩博士就不會這麼想了,出聲的下場可能意味著死亡。」



也就是當時,身為資訊科學家的維勒加斯決定讓犯罪見光。他開發了一套名為「線上安全計畫(Online Safety Project)」的系統,讓民眾可以在幾秒內匿名通報小至妨害安寧,大到凶殺的案件。目擊證人和其他人可以留言或上傳照片,並就案件真實性與否及對個人影響程度投票。



這套系統的贊助來自一家在麥德林市(最近擴展到波哥大市)提供保全服務的公司。這間公司的員工會全天候監測網站,必要時與警方聯繫。每個通報案件都會出現在線上地圖,讓民眾看見哪些社區比較安全。「這樣的資訊,攸關每個人的生死,」維勒加斯說道。
—Suzanne Jacobs


>陳曠(Kuang Chen)
把紙本資料帶進數位時代的新方法。



難題:世界上許多地方仍然依賴紙本的表格文件,將這些紙本檔案轉換成可以用電腦搜尋分析的格式,通常得靠人工逐筆輸入。這方法既貴又慢,而且容易出錯。
解決方法:陳曠所創辦的公司 Captricity,巧妙地結合電腦和人腦,以快幾十倍的速度讀取紙本資訊,而且更具成本效益。



陳曠開發的技術可用於協助電腦不夠普及的國家,擷取書面資料。繼馬拉威和烏干達的初步嘗試失敗後,陳曠於 2011 年前往馬利,試驗用他的構想將約達37,000份施政民意調查電子化。這工作原本需兩個人全職8個月才做得完,還不算重新檢查的時間,但陳曠卻把問卷拍照後上傳到 Dropbox。



接著,他用程式將這些圖檔分割後,透過亞馬遜群眾外包平台 Mechanical Turk 發包給群眾打字,再用回傳的檔案訓練電腦學習演算法,進而逐步取代人工輸入,到最後只剩較難辨識的條目才需要人工判讀,全部完成只花了1星期。



這套方法不但能在非洲村落奏效,也適用於仍大量使用紙本的任何單位。Captricity 將來自戴爾、哈佛法學院、美國政府等付費用戶的盈收,部分用於資助他們在貧困國家所提供的免費或低收費服務。
—Ted Greenwald


開拓創新青年

古桑(Duygu Kuzum)、暹齊 (Maryam Shanechi)、懷海特 (Kathryn Whitehead)、巴爾克司 (Emily Balskus)
許多科學領域仍有待探索與創新,而他們正是其中幾位先行者。


>古桑(Duygu Kuzum)
仿腦晶片可用來改善電腦的資訊處理和神經植入物。



古桑仿照腦神經突觸行為及神經元連接設計各種電子裝置。她剛進史丹佛大學讀研究所時,原本主攻電腦處理器的高性能電子裝置,但暑假到 Intel 實習期間,突然開了竅。她說:「我以前老想著,『好,現在我要來設計性能更強的電子組件,打造一個電腦給另一個腦用,也就是人腦。』後來我才搞懂,這兩個腦的構造跟運作原理根本南轅北轍。」



於是,古桑著手模擬神經突觸的傳遞訊息方式,來設計電腦晶片。腦神經突觸的形態比較像具強弱變化的調光器,不像0 和 1 二進制的電腦電路,只能控制開或關。想通這點,古桑和史丹佛的同事共同開發出「奈米級電子突觸網格(nanoelectronic synaptic grid)」,一種可以理解並存取較複雜資訊的微電腦電路。這個雛型的製成,意謂著在輕便節能的行動電腦上處理影像與音訊等龐雜的資料,將有可能實現。古桑認為,相同架構也可以運用在電腦和人腦間的溝通界面,設計出微妙微肖的神經植入物和義肢控制裝置。



在土耳其安卡拉度過成長求學階段的古桑,取得學位後,於 2011 年前往賓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目前的計畫是嘗試用石墨烯這種光穿透率及機械彈性良好的碳形態為材料,製作可植入神經組織的腦電極,讓研究人員得以記錄神經細胞活動,並同時將他們的行為造影。



古桑承認「我們無法 100% 複製人腦」,但或許可以「建立一個更像大腦的系統」。
—Stephen S. Hall


>暹齊 (Maryam Shanechi)
利用控制理論改良人腦界面。



「我在伊朗出生,16歲時,父母為了提供3個孩子更好的教育,舉家移民加拿大。我剛開始本來是做資訊理論、編碼技巧、無線通信,但一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對人產生更直接影響。後來在考慮博士的研究主題時,接觸到神經科學,想到腦部疾病應該也可以用相同原理治療。



我解碼的對象因此從無線訊號改成大腦訊號。我正在開發的人機介面,可以紀錄行動前的腦神經元活動,未來這項技術可讓身障者靠心念控制行動。



我很多想法來自控制理論,例如伸手拿水杯的動作,大腦先在特定時間範圍內產生念頭,接著根據視覺反饋調整速度;根據大腦做為『反饋控制器』的機制,我已經做出模型。另外我也研究麻醉時人腦與機器的介面,藉由判讀大腦活動程度,斟酌使用麻醉劑。



我原先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任教,7月剛轉到南加大。我有參與歐巴馬腦計畫的1個子項,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憂鬱症等神經精神異常的治療。我們的構想是製造能判讀腦部神經精神狀態,並給予正確電刺激以及時緩解症狀的人機介面。這種自動控制的閉路系統由我負責開發。



我們對神經精神異常在大腦的特徵仍然一無所知,有待發掘;面對如此遼闊的未知,我格外躍躍欲試。」
—as told to Antonio Regalado


>懷海特 (Kathryn Whitehead)
經由系統化測試,找出可以改善藥物吸收的奈米粒子。



早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攻讀化工博士時,懷海特就曾做出會附著在腸道中釋放胰島素的實驗性口服顆粒。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忍痛注射胰島素,這種方法可望能取代注射。



近來,懷海特專注研究可用來阻斷特定基因表現的短干擾性核糖核酸 (siRNA) 。雖然這種分子極具癌症和遺傳性疾病的治療潛力,但卻很難運送到標靶細胞內。將 siRNA 嵌入具保護作用的奈米粒子看似可行,但既可以將核糖核酸送達特定組織,又能穿透細胞壁的奈米粒子卻很難找。



正當別的研究人員根據學術理論推測哪些粒子可用,懷海特乾脆系統性測試了幾千種。她在麻省理工學院柯霍綜合癌症研究中心 (Koch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Cancer Research)做博士後研究期間,檢驗成千上萬可能的奈米粒子後,過濾出效果最好的幾種。這項核糖核酸運送物質專利目前已授權給4家生物科技公司。



懷海特目前在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擔任化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她正針對惡性淋巴瘤等幾種疾病,進行新一輪的奈米粒子和短干擾性核糖核酸分析。儘管成就斐然,她卻表示自己在實驗室裡沒有什麼靈光乍現的瞬間,「鍥而不捨才是我的主旋律。」
—Patrick Doyle


>巴爾克司(Emily Balskus)
對腸道菌更精確的知識,可以改良慢性病的標靶療法。



難題:我們的腸道中有高達100兆個細菌,他們的活動跟心臟病和大腸癌等疾病息息相關,且對全身健康至關緊要。雖然我們了解這些微生物對代謝藥物和消化食物很重要,卻不太清楚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對腸道菌進一步了解,不但是開發新藥物和療法的關鍵,也可做為規畫個別患者飲食指南的重要依據。



解決方法:在哈佛大學擔任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助理教授的巴爾克司,採用先進的核酸定序
(DNA sequencing)等方法,尋找更多代謝途徑,並研究腸道菌如何利用化學反應存活。她在哈佛的實驗室團隊已成功找出將必需營養素膽鹼轉化為三甲胺的人體腸道菌酵素。三甲胺是一種與心臟疾病相關的代謝物。由於膽鹼大多攝取自食物,因此,對膽鹼與腸道菌間的關係愈了解,就愈能釐清飲食和心臟病風險間的關聯。
- Kristin Majcher


企業創新青年

辛迪(Rand Hindi)、永恩 (Alex Ljung)、施密特(Michael Schmidt)
這些創新青年所創辦的企業,將顛覆原有市場,甚至建立新的市場。


>施密特(Michael Schmidt)
不靠程式,資料科學家會不夠用。



難題:統計學家和資料專家供不應求。據麥肯錫估計,到2018年,光美國就會缺 19 萬人。



解決方法:施密特開發了一個程式化的資料科學家,把對世界的觀察輸入後,會吐出可以套用的理論解釋。施密特表示在 2009 年就已經達成,他當時寫了一個程式可以檢驗原始資料,歸納得出鐘擺理論之類的物理定律。他之後繼續改良,除了物理還能處理更多問題,天文學家用這套取名「Eureqa」的軟體來描述星系特徵,醫生則用來預測哪些小孩可能罹患急性闌尾炎。2011年以來,由施密特經營的新創公司 Nutonian(新拉伸紀),為數學非強項的企業用戶提供這套軟體。像 Lowe 這樣擁有龐大銷售紀錄資料,並希望從中找出公式賣出更多戶外烤肉爐或 2x4 木材的零售業者,正是目標客戶。施密特說:「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才會去 Google、SpaceX,甚至華爾街,不會進居家修繕連鎖店。我們的使命幫忙他們,並且證明不需要當資料科學家就能抽絲剝繭。」
—Antonio Regalado


>辛迪 (Rand Hindi)
讓巨量資料的威力引導你的生活。



為了看資料是否能幫他甩肉,辛迪曾刻意增重 30 幾公斤。他將自己吃什麼、喝什麼、睡多久等各種生活細節紀錄下來,並輸入軟體,由程式判斷哪些行為對自己不好。照著程式的建議,他果然減重成功。



而這回辛迪打算減少是城市生活的「摩擦」。2012年,他在巴黎創辦了一家名為 Snips 的公司,希望藉資料分析提升城市生活的效率。例如,辛迪與法國國家鐵路局合作開發一個應用程式,可以預測未來3天內各班次列車的載運量。透過分析氣象預報、歷年乘客數、用戶的即時打卡資訊,這套軟體會提醒乘客避開特定車站或改搭空位較多的其他班次。Snips 目前在研發如何善用地點、氣象、嗜好等都市居民的背景資料,好將實用資訊在使用者開口要求前就送到他們面前。
—Suzanne Jacobs


>永恩 (Alex Ljung)
SoundCloud正在改變做音樂的方式。



問:你當初怎麼會想到開發這個儼然音樂界YouTube 的平台,讓大家不但可以來聽歌,還可以上傳跟嵌入音檔、發掘新秀,甚至留言討論?


答:高中畢業後,我先進入斯德哥爾摩一家後製工作室擔任音效設計師,幫電影和電視做音效和配樂。在就讀斯德哥爾摩皇家技術學院工程系時,認識我的創業夥伴威佛士(Eric Wahlforss)。我們後來才發現彼此的背景相似,都在做音樂跟音效的錄製和創作,卻苦於找不到好方法分享各自的作品及交流意見。



問:剛開始只有少數音樂人用SoundCloud分享作品,現在使用人數卻高達每月250多萬。他們上 SoundCloud 做些什麼?


答:SoundCloud真正酷的地方是使用的人各式各樣,五花八門。我們有些使用者可能只是開手機時,想說:「哦,太好了,這邊有首新歌的價錢只要 50 美分,我現在剛好想聽看看。」另一個極端可能是流連忘返的重度使用者,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 就曾上來尋找想合作的音樂人,他就是這樣發掘到波蘭的拉赫(Iza Lach),並簽入旗下唱片公司。



問:這對音樂界造成什麼影響?


答:此時此刻,在世界某個角落,有人可能正在創作一種之後會瞬間席捲全球的全新音樂類型。我現在想想都還覺得神奇,蘿兒(Lorde)(在 SoundCloud 發表第一首單曲後),短短不到2年的時間內,從沒沒無聞的年輕紐西蘭歌手,一躍成為全球巨星,稱霸各地排行榜,竄紅速度之快,讓人稱奇!
—Kristin Majcher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