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型塑綠色低碳生活 打造友善環境

撰文/魏茂國 攝影/賴建宏

從生活的觀點出發,要真正實現Green Campus 當然不能只有設備、建築的技術改善和節能減碳;如何能夠更進一步地塑造讓人願意親近的綠色環境、形成更有意義的低碳生活,必須要結合各種環境的改善和綠化工程。



除了節能減碳,工研院將綠覆率的提升,當成是Green Campus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最能直接讓人感受到綠色低碳環境的手法。工研院行政服務處營繕暨空間設計組組長周慧貞認為,在提升綠覆率的同時,就是要讓同仁能夠擁有很好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真的將工研院塑造成「Green」的院區。

從停車場到辦公區域的綠化、增加樹蔭,或者是設置櫻花平臺等休憩節點,吸引同仁親近自然環境,不但讓整個工研院區的環境更舒適,更讓工作及生活的品質因此提升。「在建置休憩平臺時,我們先觀察、模擬樹蔭,規劃出平臺及座椅的最佳位置,讓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感到很舒服,」周慧貞表示,雖然是綠美化環境的工作,但仍運用不少科學的方式來提升環境品質,再加上設計的元素及概念。

為了提高綠覆率,工研院也想盡了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達成目標;例如屋頂的綠化,不僅對提高綠覆率很有加分效果、增添優質的綠色環境,同時還能有效降低室內溫度、減少空調需求,也是可以節能的方法之一。像在中興院區11 館樓頂就設有粗放型的綠屋頂,種植馬櫻丹、蔓花生等不需要花費許多心力照顧,就能生長良好、維持美觀的植物;而且以實測發現,這裡的正午時段還能較其他裸露屋頂有2 至3 度的降溫效果。

另外在中興院區51 館6 樓的屋外平臺,則是設置精緻型的綠屋頂;這裡就針對可及性較高的特性,連植物種類、葉片大小都經過挑選,使得整個環境質感更為細膩、柔和,並且還設有木造平臺方便走近。此外,工研院還在院區內設置綠色樂活步道,讓同仁可以有既安全又舒適的健走路線,更能養成低碳、健康的生活型態。

改造環境 生物也願意棲息

而另一個在Green Campus 中的綠化亮點,就是生態池,這也是綠色低碳環境的一項重要指標。尤其生態池和一般景觀池並不相同,最顯著的差異就在於生態池是模仿自然水體,而且是利用生態工法建造、能夠提供動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生態環境;如果生態池能夠維護運作得很好,不只代表這個環境相當適合生物棲息生長,更可以達到生物多樣性、改善微氣候的功能。

尤其這個生態池的所在地,原先還是個鋪滿柏油的停車場,經過挖除柏油後、留下原有的樹,加設木棧道與透水鋪面,更重要的是運用石頭堆砌出池體,並沿著溪溝將貯存的筏基與水撲滿的雨水引進池中、放養魚類,讓鳥類也有棲息活動的空間;同時還在水池周邊種植光臘水菊、野薑花等數十種植物,吸引各種昆蟲前來,成為一個能夠提供多樣生物生長的自然天地,也讓人能夠欣賞到生物的各種面向。

為了營造適合螢火蟲都願意來的環境,工研院還特別先在生態池放養螢火蟲幼蟲的食物,待適應後再接著放養螢火蟲,提供更適合螢火蟲的生存繁衍環境;因此到了2013年5月時,就看到了繁星閃爍,成功地讓螢火蟲在此復育,打造出一個夏夜螢火點點的綠色環境。「雖然這個生態池的面積並不大,卻可說是五臟俱全,更可提高綠覆率、落實雨水資源利用,」周慧貞說。

提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其實也是型塑友善環境的重要工作之一。生態池的用水,就是取自回收雨水,以及同樣是以生態工法製作的水撲滿,將落至大草坪的雨水集中再利用。而在整個工研院中興院區中,除了建置20 噸的地下回收池,將雨水和游泳池溢出水回收用於植栽澆灌,另外還包括將回收水經RO 逆滲透後再送至大樓水塔使用,還有將空調系統的冷凝水回收至冷卻水塔再使用,以及將餐廳的洗菜水和經廢水處理過的回收水用於澆灌等,總計一年下來可節水約4萬度,也讓水資源得到善用。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