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商業模式與垂直應用 產業物聯網創新局

撰文/李幸宜 圖片來源/美聯社

面臨物聯網帶動的龐大商機,臺灣資通訊產業當然不能缺席,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價值所在的垂直應用,是必須瞭解及掌握的首要之務。

物聯網與行動化打破且重畫了產業界線,帶來許多機會,美國iSource Technologies首席執行長沈雁冰表示,企業應該多方思考,包括以現有業務模式銷售新技術,以新技術強化現有業務,甚至是建立全新的業務線。

思考趨勢、機會與策略

無論是新業務的拓展或既有業務的強化,都必須考慮核心競爭能力、客戶,以及大趨勢/新商機這3大要件。

以亞馬遜為例,它的核心競爭能力是送貨,無論位於美國任何地區都能在下訂後2天內送達,這樣的優勢來自地區送貨中心和機器人作業。而就客戶來看,全球第2大餐飲集團美國百勝公司Yum!Brands旗下擁有必勝客等多個知名品牌餐廳,它在拓展海外市場時會深入研究當地口味,採取本土化的裝潢風格,在本質之外做因地制宜的改善。

而在技術面,也必須考量3大要件,包括技術本身、殺手級應用與商業模式。以蘋果經驗為例,它的技術是iPod,殺手級應用是iTunes Store,商業模式就是以單曲取代整張專輯CD的購買方式。

沈雁冰強調,光有技術還不夠,商業模式往往更為重要,也是發揮最大潛能的關鍵,所以要知道自己的長處,由此找出真正好的商業策略或業務模式,如果夠好,對手即使知道也很難抄,因為時機的搭配也不可或缺。舉例來說,西南航空的個人自備裝置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策略大受歡迎,其他航空公司因為早在座位安裝個人螢幕而無法跟進。新的商業模式一定要先發制人,累積使用者愈多之後就愈難被取代,例如eBay、亞馬遜都是如此。

從產品轉為發展軟體與服務

沈雁冰指出,對於物聯網的思考絕對不能劃地自限,要一直想著能不能再多走一步。像是目前對物聯網的討論都著重在裝置時,更應該思考這些裝置產出的訊號和資料能拿來做什麼。例如:從個別裝置產出的資料如手機即時定位,可用來推算路段塞車狀況。進一步整合異質來源的資料,就能發展出更多創新應用。

依此類推,物聯網資料不是終點,再多走一步,思考如何將這些最佳實務商品化,成為獨特的服務。至於業務模式,關鍵就在創造價值、獲取價值。首先必須聚焦,善用並擴大核心競爭力,其次是找出功能或訴求對立面的產品組合來做為試煉,最終目標是發掘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研華科技技術長楊瑞祥則舉美國奇異公司(GE)經驗為例。奇異的口號是「1%的力量(Power of 1%)」,意指若能為產業效率帶來1%的優化,換算成整體產業的產值就是很大的效率,所以,奇異鎖定高產值產業以物聯網做優化。

要落實產品即服務的策略,關鍵就在對產品使用情形的資料進行持續的收集。奇異看準客戶需要的是設備的功能,而非設備機體,因而大幅轉變商業模式,從賣引擎變成賣動力,從賣設備變成用軟體來協助監控設備,為客戶帶來更好的使用效率和妥善率,降低維修率。

從工業電腦轉型物聯網的經驗

楊瑞祥指出,物聯網的產業價值鏈從最底層的系統單晶片與一般晶片、設備與感測器、系統與平臺、物聯網雲端與網路服務,到最上層的垂直行業別應用,多項研究都顯示,前3項硬體相關環節的產值僅占物聯網商機的2成,其餘8成產值都來自後2項的服務與應用。

服務化和服務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化,是發展物聯網應用的2大重點。API不是App,而是能快速組合出App的功能性元件,服務API化是指將產品做成開放式API,便於結合協力夥伴的力量,提升軟硬體的使用率,進而擴散產品影響力。也正因為如此,各大廠商都以開放API為策略來建構自己的產業生態,例如:阿里巴巴的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騰訊的騰訊開放平臺、聯發科的LinkIt平臺。

以往研華都是賣斷產品給客戶,但現在有愈來愈多客戶要求產品必須搭配軟體加值及行業別應用。楊瑞祥表示,各行各業都需要運算科技,因此研華鎖定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並提出SRP(Solution Ready Package;智能服務解決方案)策略,目標是加快導入垂直行業別應用。

目前,研華在物聯網的產業應用案例,包括智慧零售、智慧製造、智慧交通、物流管理、智慧醫療、智慧建築等。

臺灣產業再成長的新契機

臺灣專業代工廠商的宿命,是每10年搬遷一次工廠以追隨低生產成本,降低成本的壓力不停歇,靠生產規模創造價值、微利經營、幫品牌公司打工,在價值鏈中逐漸被邊緣化。

面對物聯網,臺灣資通訊產業首先要改變認知,過去是以產品為主的B2C大量生產模式,產品生命週期短,由Wintel(Windows/Intel)、蘋果等領導廠商主導市場並取得大部分的利潤。相較之下,物聯網是以解決方案為主的B2B少量多樣生產模式,產品生命與設計週期較長,像是研華客戶就要求產品至少要能運行7年。

此外,物聯網以各式各樣的垂直應用為導向,各自需要不同的專業領域知識,各個垂直市場因而高度分隔,充滿蓬勃機會。由於跨產業發展的門檻很高,所以不用擔心被單一大客戶主導,或利潤集中在極少數領導廠商的現象。

楊瑞祥認為,物聯網為臺灣產業帶來曙光,不但是大勢所趨,更是臺灣產業重拾健康成長的大好機會,正如同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改變了許多產業,物聯網也將再度改變許多產業。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