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建立一流研發團隊 功在全球半導體產業

撰文/許慈倩 攝影/呂恩賜

台積電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公司,以獨特的「晶圓代工」模式躋身世界級企業之列,並帶動設計與封測產業的發展,是臺灣電子產業書寫經濟奇蹟過程中最舉足輕重的企業之一。而在台積電成長的過程中,目前已退休擔任董事長顧問的蔣尚義,可說是該公司研發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擔任台積電研發副總的蔣尚義,其職場生涯投入半導體技術的世代演進,在臺灣,乃至全球積體電路產業的蓬勃都有其孜孜努力的身影,對於數位文明的進步具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回國打造科技業的輝煌年代

台積電董事長蔣尚義認為,工研院的科研能量碰上產、學的創新思維,加上產業優勢整合,可創造下一個世界級企業。
台積電董事長蔣尚義認為,工研院的科研能量碰上產、學的創新思維,加上產業優勢整合,可創造下一個世界級企業。

要成就一流企業,人才、技術、市場與營運等等面向的高度掌握缺一不可。台積電做為全球晶圓代工翹楚,不只有著合作無間的研發與製造部門,及設計服務上的創新,更能因應不同客戶的屬性、規模等,在幫客戶生產產品之餘,還提供製程、規格、甚至市場走向的建議,因而深獲顧客倚重;至於創新的「半節點製程」(指二代技術之間的過渡製程),以相對一個世代的簡單設計迎合多變的市場需求,更因成本降低而大受客戶歡迎。不斷的創新,讓台積電面對全球化的嚴峻競爭時,依然穩坐晶圓代工龍頭以及台股獲利王的寶座。

這股創新的能量來自專注與執著,而最能體現台積電DNA的便是目前已退休的董事長顧問蔣尚義。1997年,任職於惠普實驗室的蔣尚義接到曾繁城(時任世界先進總經理)電話,對方開門見山邀他回臺擔任台積電研發副總。上世紀的九零年代,許多去國多年的留學生放棄國外高薪的工作,紛紛回到臺灣(特別是竹科)投入一家家新創的電子公司。蔣尚義也開始向已經回臺的前惠普同事打聽,感覺台積電是個充滿活力且相對單純的工作環境,吸引了喜歡專注於工作的他。半年後蔣尚義就收拾行囊回到臺灣,挑起一個始料未及的重責大任。

「第一次和董事長(張忠謀)開會,他就告訴我台積電要做technology leader!」不過當時蔣尚義認為,以台積電的條件,能當上老二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張忠謀著眼於技術領先才能掌握絕對的競爭優勢,堅持這是公司必須走的路,這讓離開臺灣20幾年的蔣尚義還來不及看看故鄉的變化,便披星戴月地投入工作。
那時的台積電,研發部門只有120人,技術世代落後領先廠有兩年之遙,他一邊追趕研發水準,一邊為台積電延攬了許多業界大將,一步步把研發團隊的實力與陣容建立起來。

從國際二軍到一軍

早期的台積電和本地的競爭對手,實力在伯仲之間,但就在蔣尚義加入台積電的第三年起,就逐步拉開競爭差距,關鍵在於2000年銅製程發明者IBM同時找了台積電與其競爭對手洽談合作,台積電婉拒,而該競爭對手則與之結盟。

做出這樣的決定,蔣尚義所考量的是「當時如果和IBM合作,我們的研發團隊必須移師到美國,之後這些人會不會回來誰也不敢保證;加上技轉再怎麼成功,我們至少就是晚IBM 一年。」技術是高科技產業的命脈。蔣尚義珍惜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團隊,好讓人才的能量墊高台積電的競爭門檻。

把人才留在臺灣,邁開自主研發的道路,他所帶領的研發團隊也從120人、年度研發經費新臺幣25億,一路壯大為7,000人以上、擁有400億以上年度研發經費的企業中樞神經。從技術落後二年到領先一年,而且從此在每個製程世代中持續超前,台積電的營收也屢創新高。向來謙沖的他也不免得意。

「成為領先者,不只在業界有影響力,就連過去我們在IEDM(國際電子元件大會)所發表的論文,也從不受重視到備受矚目,在各個領域都有分量,這才是真正的世界級企業。」

待過德州儀器、惠普等知名企業的蔣尚義在51歲回臺,將台積電的技術實力從國際二軍拉抬到一軍,所承受的壓力和經歷的辛苦,都化為甜美的果實,他說,加入台積電不只滿足了他對工作的成就感,更因為對產業的影響力而成為他工作生涯中最好的選擇。

打造世界級競爭力

對半導體產業投入終生熱情的蔣尚義觀察到:曾經在國際市場上風光一時的科技大廠,常因技術不夠扎實而削弱了成長力道;過去在消費電子表現亮眼的日本PC品牌,也因設計力薄弱而逐漸喪失光環,臺灣和日本目前都受困於系統設計力不足的窘境。蔣尚義認為,台積電之所以能維持優勢於不墜,很重要一個因素便在於不受景氣榮枯影響,不斷搶先投入下一世代製程研發。

然而他也提到半導體製造的摩爾定律,當領先者走到盡頭,後面的人就會一個個追趕上來。因此他提醒臺灣半導體產業若要維持競爭力,不能只靠製造部門獨撐大局,必須走向系統整合,否則幾乎兩年就出來一個新技術的晶圓、記憶體製造業,如果上游的IC設計和下游的封裝測試沒有跟上,榮景將難以為繼。

研發是科技業者的終極武器,工研院以豐沛的科研能量成為臺灣相關企業的堅實後盾,更曾孕育出台積電這家世界級的頂尖企業。時至今日,工研院依然是國內各重要領域的技術輸出者,蔣尚義以他所熟悉的半導體新製程開發:exploratory、pathfinding、到development這三個階段來看,他認為工研院可以在第二個階段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當產業界或學術界提出可在國際間競爭的研發案時,代表已經通過初期的探險階段,可能要在二、三個方向中做選擇,工研院以多年與產業互動的觀察與了解下,對於技術如何定調應可發揮獨特的功能。至於進入真正的製程開發階段,再視企業的需求決定功成身退或繼續給予技術支援。當工研院的科研能量碰上來自產、學的創新思維,加上整體產業的優勢整合,下一個世界級企業可望破繭而出。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