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創新之鑰 Innovation

物聯網大浪潮 臺灣ICT新成長曲線

口述/唐震寰 整理/劉麗惠 圖片提供/工研院、美聯社、商業周刊

物聯網被科技界喻為「下一件大事」(Next Big Thing),國際重量級大廠爭相布局。面對襲捲全球的物聯網浪潮,臺灣如何搶占先機?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主任唐震寰指出,將臺灣原有硬體製造優勢,整合軟體與服務,才能將數字變成實際的營收。

工研院服科中心主任唐震寰認為,製造業及健康照護產業有望成為物聯網最大宗應用,有機會解決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
工研院服科中心主任唐震寰認為,製造業及健康照護產業有望成為物聯網最大宗應用,有機會解決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浪潮席捲,全球知名諮詢機構麥肯錫預估,2025年全球物聯網商機將高達6.2兆美元,吸引蘋果、Google、IBM、三星在內的國際重量級大廠爭相布局。臺灣擁有資通訊硬體供應鏈優勢,自然不會在這波大浪潮置身事外,科技大廠上至台積電、鴻海,小至新創公司,無不鎖定物聯網商機。綜觀而言,全球物聯網市場目前還沒有出現主導大局的業者;且放眼望去,檯面上小有成績的物聯網應用廠商,反而不是挾有龐大資源的大企業,而是諸如智慧家庭供應商Nest、穿戴式裝置業者FitBit這類新創公司,頗有小蝦米戰大鯨魚的味道。這激勵了臺廠只要用對力道,就有機會在物聯網搶占一席之地。

面對物聯網大餅,臺灣如以健康照護、工業4.0兩大應用領域為例,前者係因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快(內需)、醫療體系領先華人市場,後者則是因為臺灣製造能力強、有完整硬體供應鏈,再加上臺灣半導體與資通訊ICT產業優勢,二者皆可藉由內需市場以及臺灣獨到優勢練兵。

透過開發一套完整的系統整合平臺,打造創新的物聯網應用服務,不僅可協助臺灣產業發展出應用服務整案輸出及服務化產品高值化的新商業模式,且善用物聯網貼近使用者的特性,有機會帶領臺灣ICT產業跳脫缺乏規格制定能力的代工宿命,再造臺灣ICT產業第二波成長曲線。當然其他如國內業者經營多年的居家解決方案及已有良好案例的車聯網也值得重視,必須慎重考量相關產業在物聯網市場的發展策略。

物聯網無疑是近年來主流科技趨勢。根據國際知名市調機構Gartner 2012~2015年Top 10策略科技趨勢,物聯網連續四年列入重要策略科技前五名。2014年Gartner對2,000項資訊科技,119個趨勢領域進行調查,正式確立物聯網取代巨量資訊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資訊科技。

IoT技術與產業發展到位

其實,備受全球矚目的物聯網到底為何?各大調研機構都有其獨到的定義。Gartner認為,物聯網是一個由實體物件所構成的網路,然後透過物件內的嵌入式科技,與內部狀態或外在環境彼此溝通,再透過網路產生互動;麥肯錫則簡單指出,物聯網就是把實體世界轉換成虛擬訊息,意即把各式各樣的物體數位化之後串連在網路上;而全球網通大廠思科(Cisco)則認為,物聯網應用已經發生了,但當聯網的「事或物」超越聯網人口,就代表物聯網時代來臨。大陸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對物聯網則有更簡潔的看法,稱之為「互聯網+」,也就是任一產業疊加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衍生出的應用服務。

綜合各界的看法,我們將物聯網定義為一個「服務系統」,內嵌感測器之智慧聯網設備(Smart Object),經通訊網路傳送訊息後(Interconnection),物聯網系統自行處理與分析(Intelligence)並自動做出應對、回饋與服務(Service)。

之所以將物聯網稱之為「服務系統」,係因在物聯網一連串的價值鏈上,包括:感測器製造商、智慧裝置製造商、智慧型手機製造商、電信/行動網路營運商、服務創新引擎商、系統整合企業、服務提供商等,由軟體服務所創造出的產值遠遠超出硬體。根據Gartner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龐大的物聯網商機中,Apps與服務占比超過八成,預計2020年營收可達2,620億美元。

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物聯網討論與研究這麼久,但直到近二、三年來才受到廣泛重視?這主要是因為技術面及IT基礎設施都日漸成熟,包括:智慧物聯網設備感測器及電池微小化及節能化的問題逐漸解決,聯網技術如藍牙4.0/ZigBee發展日新月異,雲端服務快速發展,以及3G與4G無線寬頻基礎設施及服務的普及,讓物聯網生態體系與服務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相關的應用服務自然水到渠成。

其中,智慧型手機的風行,讓智慧物件連網容易,更是開啟物聯網時代的首要功臣。根據全球行動通訊協會統計,2014年,全球行動裝置累積出貨量已超越全球72億的總人口數,為數眾多的行動裝置與服務,為物聯網打下良好的基礎。

外溢產值逾六兆美元

在國際大廠多年來投入與布局之下,不僅一般消費性物聯網產品推陳出新,例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物聯網在商用領域的應用發展,也備受重視。包括能源、健康、工廠製造、零售業等領域的企業,也對物聯網高度矚目。根據思科的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企業CXO(編按:泛指公司領導階層,例如CEO、CFO等)認為,過去三年均已看到物聯網蓬勃發展的趨勢,並且有超過九成的企業領導人希望公司儘快導入物聯網應用,才不會喪失競爭優勢。

隨著物聯網發展逐漸成熟,商機也不斷擴大。根據Gartner與麥肯錫的預估,到了2020年物聯網將衍生出1.9兆美元經濟外溢產值, 2025 年可進而成長達每年6.2 兆美元。

由於物聯網應用服務非常多元,因此大家都在尋找,最具商機的物聯網服務為何?對此,Gartner與麥肯錫一致提出,智慧製造與智慧健康照護服務,為兩大最具商機的應用。Gartner預估,2020年製造業與健康照護應用,將占所有應用市場比例各達15%;麥肯錫則提到,2025年製造業與健康照護的占比將分別高達37%與41%。

製造業及健康照護產業之所以有望成為物聯網最大宗的應用服務,在於它有機會解決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以及利用物聯網技術,讓製造業智慧化,以提高生產效率,補足人口老化造成的勞動缺口,並讓珍貴的人力資源往創新、研發與加值領域移動。

以智慧健康照護為例,全球人口結構改變,高齡者比例增加,健康費用支出亦大幅增加,勞動力也隨之下降,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與社會的重大挑戰。以臺灣為例,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健康支出將急速攀升,預估2025年將超過新臺幣1.3兆元(目前約為9,000億元),到2050年該項支出將超過七兆元(臺灣目前人口老化速率在全球名列前茅,2050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40%)。不僅臺灣如此,美國2012年的健康支出已超過2.4兆美元,達國家GDP的17%,該項支出每年將以5%~6%持續成長,超過該國GDP的年平均成長率。

為因應前述重大挑戰,全球健康照護服務模式正在進行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從「以醫院/醫師為中心的被動急性照護(治療)」轉移至「以人為中心之無縫隙主動整合健康照護服務(治療/預防/保健)」,以個人化之預防保健為終極目標。以先進國家為例,丹麥以家庭醫療服務輔助醫院醫療服務,降低急性醫療支出;而日本建構健康長壽社會,以增加國民平均健康餘命一歲為標的,讓人民更健康,並可降低健康支出,一舉兩得。臺灣健保也已經準備推動「論人計酬」制度,從疾病保險走向健康保險。

由於要推動以人為本的無縫隙整合式服務,服務空間將從醫院,擴及到個人行動與生活空間,如何有效整合應用端(如穿戴裝置與智慧型手機)、網路、雲計算及Apps服務,開創智慧健康照護服務,雖屬於高難度跨領域整合議題,但可造就銀經濟機會,開創臺灣新產業。國外已紛紛推動相關智慧健康照護服務,如e-Health或m-Health等服務。

因此,全球科技大廠爭相投入健康照護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例如蘋果推出HealthKit平臺,意欲主導未來智慧健康照護市場;另一方面,Google也推出整合App與智慧型裝置的「Google Fit」平臺,以與蘋果相互抗衡。臺灣IT大廠也沒在這場卡位戰中置身事外,像是聯發科、宏碁、華碩、英業達均在物聯網健康照護應用服務展現企圖心,積極布局,臺灣已擁有具國際競爭力之華人健康照護專業知識,及深厚的ICT產業競爭力,在這波既是危機也是轉機的銀經濟商機中,應可掌握到很好的機會。

另外,全球陸續有許多新創公司成立,以物聯網健康照護服務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例如,創立於2008年的健康與健身追蹤服務業者Fitbit,推出智慧手錶與手環硬體裝置,並結合軟體與服務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包括健康與健身分析的軟性服務課程,以及提供合作夥伴公開的應用程式介面,加速其創新應用服務,使該公司成功以小搏大,竟然擊退Nike與蘋果兩大巨人攜手合作的智慧手環FuelBand 產品。

Fitbit以新星之姿,在健康照護市場搶得先機。2014年Fitbit營收超過七億美元,並且在全球健身追蹤器裝置市場拿下58%的市占率,連AppleWatch上市首周銷量也不及Fitbit。甚至Google傾力推出的Google Glass,目前也暫時以失敗退場。

這些例子點出了大廠在物聯網的戰爭未必吃香。回顧當初互聯網(Internet)的發展軌跡,也是由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Facebook、Google擊退軟體天王微軟,在互聯網應用服務稱王。物聯網是否會複製互聯網小蝦米擊敗大鯨魚的歷史?後續發展值得觀察。而這也給臺灣業者帶來不小的啟示,臺灣若能發展出創新的物聯網應用服務,再進一步搭上國際大廠的物聯網平臺,就有機會趁勢崛起。

善用既有優勢搶攻IoT

整合穿戴式裝置,推出結合軟體與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才有機會搶占市場。
整合穿戴式裝置,推出結合軟體與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才有機會搶占市場。

面對物聯網所帶來的機會,臺灣從科技產業到企業界甚至新創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利用物聯網浪潮,開創新商機。事實上,臺灣可以善用資通訊供應鏈硬體製造優勢,以及在華人圈優異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整合出軟、硬體結合的應用服務系統,從臺灣內需市場出發,建立典範場域,從中優化軟體、硬體以及服務流程,打造出一套成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

以前述之健康照護為例,臺灣擁有全球華人地區最先進的健康醫療服務文化,國內不少醫療院所在科技化導入與應用上也都走得非常快,因此科技廠商與醫療院所之間的合作如果更緊密,勢必可以發展出具備價值創造的醫療健康與照護物聯網相關應用,除了可以推動相關服務,也可為硬體製造帶來商機。

目前全世界共同面臨人口結構老化的挑戰:硬體方面,有不少大廠在開發可監測生理數據的穿戴式裝置,全球供應鏈成熟;平臺方面,Google、蘋果雙雄都在發展健康應用平臺。換言之,需求、硬體、國際平臺萬事俱備,只要臺灣拿得出一套創新好用的健康照護物聯網應用解決方案與服務,就有機會借著國際之勢,以整案輸出或服務化產品(product as a service)的商業模式,搭上全球健康照護大餅的列車。

以工研院所發展的「遠端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系統」解決方案為例,結合穿戴式裝置(例如智慧手錶、心跳帶)、運動指引技術及相關專業領域知識,有效應用於心臟病患居家自我復健、慢性關節炎居家運動復健,及高血壓前期患者之體適能促進等服務。於研發過程中,除了曾於基隆長庚醫院心臟強健中心進行臨床實驗之外,也在新竹香山區完成社區場域驗證。本系統結合臺灣產業優勢與優異的華人醫療領域專業知識,為工研院開發健康照護物聯網應用服務之典範案例。目前已育成兩家新創事業,並促成ICT產業從製造業升級或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者,擴大臺灣業者在市場的影響力。

另外在工業4.0方面,臺灣工具機、PCB板與3C產品的製造能力在全球居領先之列。為因應物聯網時代來臨,如何應用感測器與智慧裝置,結合創新服務與營運模式,讓我國從低附加價值之產品製造或代工角色,躍升為服務化產品的提供者,新增系統整合、製程規劃與維修等服務收入,提升所製造或代工產品之附加價值,則是工業4.0時代智慧自動化,相關產業所要關注的重點。

硬體製造+垂直產業知識

其實,不只健康照護、智慧製造應用服務,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公共服務等,臺灣也應整合硬體製造優勢,創新服務開拓市場商機。舉例來說,我國高速公路收費系統e-Tag,在國內經歷長年的服務驗證之後,如今已經成為感測成功率高達99.8%的商業化應用服務,因此獲得越南的青睞,日前越南政府高層已經派人到臺灣參訪,預計於2015年底在越南國道一號建置的ETC系統,將委由臺灣廠商擔任技術顧問,顯示出臺灣在物聯網的智慧交通應用服務建置上,確實具備創新應用服務與複製輸出海外市場的能力。

當然,除了既有軟硬體廠商可以從物聯網趨勢中創造新的機會之外,由於物聯網需要非常多元的創新應用,因此也正為全球新創公司帶來成功的契機。於此之際,臺灣旺盛的創新創業能量,也應該迎合這股物聯網大浪潮,積極以物聯網創新應用,搭上蘋果、Google等國際巨頭的平臺,尋找站在巨人肩膀上開創全球市場的機會,或是與國內科技大廠如華碩、宏碁等,一同從國內市場出發,進而跨足全球市場,都是可行的方向。

綜觀而論,全球製造與IT大廠都競相投入分食物聯網市場大餅,在主導業者尚未出現之際,整個市場呈現出小廠急創新、大廠忙併購的熱鬧態勢,當然這也顯示出未來競爭將愈來愈激烈。臺灣在應用過去硬體製造能力優勢之際,必須擺脫硬體製造思維,在軟體與服務上下更大的功夫,打造整合硬體+軟體+服務的全方位解決方案能力,同時也憑藉臺灣擁有深厚華人圈的文化、藝術與優質生活底韻,創造出具備競爭力的物聯網創新應用服務,進而在全球物聯網服務鏈中扮演要角,藉此擺脫臺灣ICT產業的製造代工命運,創造我國ICT產業的第二條S成長曲線,開創更大的市場商機。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