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創新之鑰 Innovation

景氣衰退 製造業創新救市

撰文/胡湘湘 圖片提供/fotolia、法新社

全球經濟成長陷入困頓,金融市場大幅震盪,國際製造業先進國家,均盼仰賴工業4.0扭轉局勢,重建新產業價值。


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牽累,臺灣出口表現下修,尤其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體質更加明顯,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日前舉辦「預見未來全球製造──探討全球經濟變局、德工業4.0及韓製造業創新3.0研討會」,邀請全國農業金庫總經理鄭貞茂分析「全球經濟變局與臺灣總體經濟趨勢」,並由工研院IEK資深研究員兼經理陳志強及研究員王寶苑分享德國與韓國在製造業創新的戰略與具體作法,希望這兩國的經驗能帶給臺灣新的啟示。

受到出口衰退影響,主計處將今年全年臺灣經濟成長率下修至1.56%,引起市場關注,而工研院IEK也下修製造業四大行業產值,除了民生工業持平外,包括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工業都大幅下修,其中,整體製造業產值成長率由0.86%轉為負1.74%,金屬機電由1.5%下修至負成長3%,化學工業由負4.2%降至負7.6%,資訊電子也由4.38%下修至3.1%。
 

金融市場動盪 經濟前景堪憂

陳志強分析指出,我國出口衰退與固定投資低迷,不利今年經濟成長,出口表現不佳,上半年已減少7.1%,國內需求(尤其是固定資本投資)表現不如預期,動能不足,主計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預估其他研究機構也會紛紛下修經濟成長預測。

陳志強強調,今年下半年需關注中國大陸景氣動態,以及希臘債務問題是否再度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動盪,這些內外在因素將是臺灣今年經濟表現最大風險。

全球經濟欲振乏力,前花旗臺灣經濟學家,也是全國農業金庫總經理鄭貞茂則表示,受到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拖累,全球經濟成長「連用走的都稱不上,幾乎可說是用爬的」,整體經濟情勢恐進入「新平庸」狀態。

鄭貞茂指出,綜觀全球經濟表現,美國經濟可能相對較好,儘管2008年金融海嘯是以美國為主的先進國家受傷比較嚴重,這波卻是亞洲等新興國家造成的衝擊較大。
根據鄭貞茂的看法,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降息,並放任人民幣「一次貶足」,但巴西央行面臨資金外逃,有被迫升息的壓力,亞洲國家包括印尼、馬來西亞都不看好未來景氣,甚至市場預料馬來西亞將面臨另一波金融風暴。各國央行政策分歧。原訂於今年九月即將升息的美國聯準會,也陷入兩難,一方面,美國經濟景氣雖然復甦,但還不到加速升息的地步,另一方面,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新興市場因原物料價格下跌、貿易出現赤字等,造成匯率貶值、股市下挫,一旦美國升息,將使得全球金融市場進入新一波亂流。

鄭貞茂強調,「殭屍經濟學」將成為經濟新常態,新常態下的亂象就是股市劇烈波動,一天的震盪幅度可能多達1,000點,這種情形多是資金作怪,和基本面無關,因為基本面乏善可陳,臺灣當然也難逃一劫。

他認為,全球各國面臨產能過剩、原物料下跌、經濟成長下滑等負面因素,原本要靠財政政策進行結構的調整,無奈各國債務累積、財政吃緊,不敢貿然進行財政改革,只能用寬鬆貨幣政策來支撐經濟成長。然而,現今的經濟問題不是錢的問題,並非一味靠降息就能達到提振景氣的目的,「拼命撒錢的結果,無助於經濟基本面,反而讓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更加劇。」就匯率來觀察,鄭貞茂認為,預期美元仍是市場主流,人民幣則短穩中空長多。
 

製造結構調整 期待轉骨工程

值此艱鉅的經濟困局,臺灣又應該如何因應?工研院IEK資深研究員兼經理陳志強表示,我國近期出口表現不佳,除受到中國大陸供應鏈影響外,國際總體經濟環境亦為影響主因,例如原油和原物料跌價,日圓貶值等。然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持續推進,加上中國大陸產業升級後將展開的積極型出口取代模式,將可能成為臺灣產業未來重大挑戰。

他強調,短期而言,政府可以透過協助產業對新興市場和工業國家拓銷、藉由電子商務平臺前進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建立跨國產業合作,並採取彈性的匯率政策及深化自由貿易,協助利用率與後續談判項目等措施來促使景氣復甦。

長期而言,除調整出口結構之外,透過政策誘因強化產業投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生產力升級,及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等,皆是當務之急。

雖說短期經濟低迷在所難免,但改善製造業體質的「轉骨」工程仍須持續進行。工研院IEK分別舉德國和韓國製造業升級的作法,對照於臺灣提出的「生產力4.0」計畫,希望對臺灣製造業有所啟發。

長期追蹤研究德國工業4.0的工研院IEK研究員王寶苑表示,從美國於2011年提出AMP計畫(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德國倡議「工業4.0」迄今,已有包括法國、韓國、中國大陸、臺灣、英國、日本等紛紛提出相關政策。她強調,工業4.0是英美等傳統工業強國再工業化,中印等新興工業強國急起直追的全球競爭時代,面對國際競爭,要解決的是強化工業強項、克服競爭弱項,並搶得聯網商機。德、韓振興製造業的作法,或可做為國內參考與借鏡。

王寶苑表示,德國工業4.0的核心技術是虛實整合系統(CPS),可帶動相關關鍵技術,預計在2020年前,每年投資400億歐元,至2025年,預估可提高生產效益18%,創造數位化的程度達80%,因自動化每年產生額外的營業額為300億歐元,受惠的產業包括化工、汽車和汽車零件、機械和設備業、電子設備產業、農林業、資通訊產業等。

德國工業4.0推動方案係由下而上,凝聚產官學研與公協會力量建構4.0新平臺,至2015年底將啟動近百項研究計畫,未來10年可為德國創造的額外價值高達2,500億歐元,帶動數十萬個就業機會。以2025年建置智慧工廠及成為全球CPS技術主要供應商與引領應用市場為目標。同時落實智慧生產,將生產效率提高30%至50%;強化綠色生產,節能效率增加20%至50%,以及推動產品即工廠的都會生產,達成以量產價格接高度客製化訂單,即使是一件也可接單,讓生產更為彈性。

提升製造業全球競爭力,除了以德國為主的先進國家積極整合資源推動工業4.0之外,鄰近的韓國為了擺脫中國大陸產業的追趕,於2014年六月推出「製造業創新3.0戰略」,南韓總統朴槿惠傾全國之力,大力推動,希望透過「從後追擊型」之國家成長戰略,急起直追。
 

韓國急起直追 傾全國力推動

事實上,過去50年來,科技始終扮演韓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2013年韓國科技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已超越以色列,成為全球第一。

對韓國產業發展研究十分通透的陳志強表示,由於中國大陸產能過剩,致使韓國包括石化、鋼鐵、造船、面板、手機等六大主力產業景氣持續低迷,如鋼鐵產業的設備能力占供給過剩比率從2010年的25.5%提高至2014年的26.1%。再加上海外生產高成本結構,與其他國家比較,韓國單位勞動成本高達0.813%,遠高於日本0.565%,德國與美國也僅有0.709%及0.727%。

此外,韓國廠商在工程、設計、軟體等高附加價值領域競爭力均不足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為了提升製造業競爭力,韓國必須推動「製造業創新3.0戰略」。

陳志強指出,韓國「製造業創新3.0戰略」是希望透過製造業創新展現「創造經濟」成果,透過科技與軟體整合來創造製造業新附加價值與確保競爭優勢,由企業主導製造業創新,而政府扮演營造創新環境的角色。

朴槿惠政府提出四大戰略與八大課題做為具體戰略方向,四大戰略包括創造出整合型製造業、加強主力產業核心能量、製造業創新基盤高度化及促進進軍海外市場。八大工作重點則是以科技、軟體為基盤之流程創新;創造出整合新產業;確保素材、零組件主導權;強化製造業之軟實力;供應需求客製型人力;躍居東北亞研發中心、擴大並活用FTA及元首外交成果極大化等。

陳志強表示,韓國的執行力非常強,在資金方面,由韓國政府與民間共同籌募規模達一兆韓元做為製造業創新財源,同時,在2020年之前,將提供創業資金30億韓元之融資;在人才培育方面,預計在2020年培育2,000名高級軟體工程人才;擴大主要研發事業之設計投資,從7.5%提高至2017年的10%。此外,為支援中小企業活用3D列印,將建構六個製造業創新中心。

韓國政府希望透過「製造業創新3.0戰略」,期望在2017年帶動智慧型工廠、整合新產業等創新型投資24兆韓元,其中,政府二兆韓元、民間22兆韓元,並達到2024年製造業競爭力排名躍居全球前四名的終極目標。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