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碳揭露風潮蔓延 建築業無可阻擋

口述/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 整理/陳玉鳳 照片來源/美聯社、工研院

為促進環保節能意識並激發創新思惟,工研院「Green Campus講座」邀請到素有臺灣綠建築教父之稱的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蒞臨,暢談其如何推動「低碳建築聯盟」,並創立全球第一個「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使臺灣成為全球首個執行「建築碳足跡認證」的國家,以實際制度來實踐建築綠化及減碳。


在這個地球暖化日益嚴重,全球環境岌岌可危的年代,節能減碳無疑已是當代顯學,甚至也是企業優劣的評估指標之一,許多企業已在產品貼上碳標籤,也大舉投入碳揭露工作,此波風潮也蔓延至建築產業。

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是一獨立的非營利組織,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由534個管理資產總額達64兆美元的投資機構與60個採購組織,如百事可樂(Pepsi)、吉百利(Cadbury)、沃爾瑪(Walmart)共同發起,透過邀請各大企業填寫CDP設計的問卷,公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處理氣候相關的投資風險和機會的因應策略報告。

響應此活動,許多企業紛紛投入碳揭露計畫。例如早在2007年,美國最大零售通路業者沃爾瑪已逐步要求全球68,000多家產品供應商建立碳揭露與通報系統。同一年,世界第二大電腦廠商戴爾(Dell),由總裁戴爾(Michael Dell)具名寄發信函給全球供應商,要求統計生產線的溫室氣體排放,並要求於同年11月前共同降低15%的碳排量。

建築減碳 從碳足跡認證出發

減碳行動現已成為全球產業界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方向之一,各行各業開始動起來,然而高度汙染的建築產業則相對進展較為緩慢。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估計,全球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地球能源的40%、水資源的20%、原材料的30%、固體廢棄物的38%。由此可知,降低建築物碳排對於全球溫室效應的改善將有明顯影響。

事實上,全球各地也紛紛喊出低碳城市、低碳交通、低碳社區的口號。臺灣自2013年起,公共工程委員會已選出一些道路、橋樑、建築的示範工程,開始試辦「碳足跡評估」業務;新北市已經要求所有環境影響評估的建築開發案,必須執行碳足跡減量50%的評估。2014年「高雄國際會議中心」委託國際顧問完成「碳足跡盤查」業務;同年底.臺中市的水湳經貿園區已經開始要求所有開發案必須執行碳揭露認證。

何謂建築碳足跡?環境工程對於碳足跡之定義,就是個人、組織、活動或產品,以直接或者間接之方式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用以衡量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碳足跡從原物料的開採、製造、使用,一直到產品廢棄回收處理,所謂「搖籃到墳墓」的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算是碳足跡的計算範圍。

以建築領域而言,假設某棟鋼筋混凝土建築壽命為60年,則該棟建物的「建築碳足跡」,就是指該建築物於60年生命週期中,在建材生產運輸、營造施工、建築使用、修繕更新、拆除廢棄等生命週期五個階段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築碳足跡認證」就是針對在上述五個階段、60年生命週期所產生的「碳排量」,進行評估、標示、診斷、改善的制度。

建置專用資料庫 落實減碳

進行建築碳足跡評估的目的,是要在基本建築機能的前提下,以建築設計、營造施工相關手法來達到減碳目的。若要確實減碳,利用科學量化與客觀合理的工具來進行碳足跡盤查並找出碳排熱點(hot spot)是必要前提,否則很難有實質效果。

然而,目前國際有關工業產品的碳足跡資料庫不在少數,但為建築產業開發的專用建材碳排資料庫卻相對較少。目前國際常用的生命週期評估軟體,計有德國GaBi資料庫、荷蘭Leiden大學開發的SimaPro、荷蘭VHK於2005年開發的Eco-report,以及英國研發的Boustead Model等。在臺灣,則有工研院開發的本土化生命週期評估軟體「DoITPro」,其資料庫包含臺灣的電、油、燃料、金屬、化學品、塑膠等一級數據,相較全然使用國外資料庫數據軟體,更切合國內廠商的需求與符合實際現況。

這些國內外普遍使用的碳足跡資料庫皆非建築專用資料庫,它們主要是針對能源科技、環保、製造業等產業所建立,尚未能顧及民生部門的碳足跡內容,無法確實執行建築產業碳足跡評估。目前包括臺灣有12個國家已開始執行「產品碳標籤認證」,但尚未有正式的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因此建立專門針對建築領域的資料庫勢在必行,這也就是我們推動「低碳建築聯盟」(Low Carbon Building Alliance; LCBA),而且特別建立「建材碳排資料庫」及「建築碳足跡評估軟體」的原因。

首創「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

「低碳建築聯盟」(LCBA)是2013年在科技部「小產學聯盟計畫」下設立於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發展基金會下的產業平臺,以成大建築系、成大產業永續中心等研究團隊為技術核心,服務對象包括政府的環境與營建相關部門,以及民間的建築設計、營建單位、建築材料商、工程顧問和建築設備廠商等,目標為推動低碳設計、低碳技術、低碳產品以及低碳管理的產業策略。

「低碳建築聯盟」創立了全球第一個「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並陸續在全國各地舉辦研習會,以培訓專門執行「建築碳足跡認證評估報告書」的「建築碳足跡認證專家AP」(認證專家,Accreditation Professional)。聯盟所推出的建築碳足跡評估法簡稱為BCF法(Building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Method),它的建材碳排資料完全建立在臺灣建築產業的碳盤查資料之上,建築耗能解析也依據臺灣氣象資料發展而成,所以是一個完全本土化的評估法。

成功申請CFP-PCR 全球第三個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聯盟於2014年以低碳建築聯盟為提案單位向環保署提出建築物PCR(產品類別規則,Product Category Rules)申請草案,經歷利害關係人會議、專家諮詢會議、正式審查會議,於2015年六月正式取得繼歐盟、日本之後,全球第三個建築專用的CFP-PCR(建築專用的CFP-PCR就是建築碳盤查的遊戲規則),不僅為我國建築營建業邁向碳揭露、永續建築產業的里程碑,也是聯盟推動「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最大的支柱。

國際環保組織對於建築碳盤查的目的,是透過可靠的盤查方法與認證制度,並以環境識別標誌進行環境宣告,讓消費者或政府能有自信地選擇對環境較友善的建築產品,進而落實低碳建築產業。

因為建築產業的複雜性,自1997年起,先以ISO14040系列、ISO14020系列建立一般產業環境管理導則,之後經過一連串努力,在18年後才在2014~2015年間,於歐盟、日本、臺灣等地區出現三種建築專用的CFP-PCR。

此次環保署公告生效的建築CFP-PCR,事實上是完全根據聯盟出版的「建築碳足跡」一書的內容所成立。生命週期分為新建工程、營建施工、建築使用、修繕更新、拆除廢棄等五階段,適用產品範圍則包括各種類型建築物,包括建築結構體以及讓基本建築機能完備的設備,不包含建築物本體以外景觀、道路等附屬設施。

由於聯盟的努力,此CFP-PCR與聯盟所推動的BCF法,在建築碳足跡的盤查邊界(盤查排放量及碳匯量所屬排放源之地理範圍)與內涵上完全一致。此CFP-PCR由政府正式公告通過之意義,亦即宣告LCBA「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的盤查規則已經受到國際環保組織的認可與背書,對LCBA會員是一大鼓舞。

不過,要特別強調的是,環保署的CFP-PCR是用來申請環保署產品碳標籤之用的,LCBA所推動的「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是用來申請LCBA的碳足跡標章,兩者的碳揭露功能一致,但申請單位與標章不同。

LCBA的BCF法與環保署的CFP-PCR最大的差異在於一級數據的要求。環保署的CFP-PCR要求新建工程階段碳足跡10%以上的資材盤查必須採用一級數據,亦即每一申請案必須實地調查追溯這些資材上游供應端的生產、製造的碳排數據。

然而,LCBA的BCF法鑑於一級數據盤查的繁複、高花費、無實質效益,因此在成立之初即改成以既有碳排資料庫來模擬計算,也就是情境簡算法。經過實際運作,發現對建築碳足跡採用一級數據盤查結果,與情境模擬值之間幾乎毫無差距,顯見LCBA針對建築產業特色所做的調整頗具成效。未來,LCBA仍將繼續努力,讓臺灣建築產業能以本土化、透明化、平價化、科學化的方法進行「碳足跡盤查」業務,順應全球的「碳揭露」潮流趨勢。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