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讓生產力4.0起飛

撰文/張彥文

2012年由德國提出的工業4.0,目前已在全球造成風潮,相關的概念及作法,已被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精髓,前三次分別是蒸汽機的發明、電力促成的大規模生產,以及資通訊產業的興起。能跟這些劃時代的階段相提並論,可知基於物聯網、巨量資訊及雲端運算,打造智慧製造的工業4.0,是多麼被寄予厚望。

以製造業為主的臺灣,當然不能錯過這一波契機,不過我們在工業4.0的基調下,強調的是生產力4.0。由行政院主導的生產力4.0發展方案,自2015年起的九年內,政府將投入超過新臺幣300億元,鎖定電子資訊、金屬運輸、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物流及零售服務業、領航農業等七大產業,目標是製造業人均產值從新臺幣611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

之所以提出生產力4.0方案,主要是當前臺灣面對全球製造業版圖轉移、就業人口減縮、產業國際競爭衝擊等挑戰,為提升生產效能及降低成本,減緩臺灣產業面臨的衝擊,因此始提出相關政策規畫。而在生產力4.0中的一項發展重點,是將智慧製造落實於航空零組件加工用工具機產業。

選擇航空零組件為培養重點,首要原因為航空市場未來成長潛力無可限量: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統計,2015年,每天商用飛機估計運輸900萬名乘客和16.2萬噸的貨物,更有數以千計的軍用飛機升空執行任務;波音及空中巴士公司也估計未來20年全世界將有超過三萬架的新機需求,總產值以數兆美元計,其中亞太地區的需求將最為旺盛。

在強勁的需求帶動下,若能配合我國工具機產業的雄厚實力,加強智慧製造及智慧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鏈,透過客製化高質及高值生產,開發航空級加工技術與設備,則臺灣的航空產業供應鏈將很有機會在全球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

基於上述的戰略規畫,工研院於日前推動舉辦「航空產業與航空零組件加工用工具機生產力4.0技術論壇及智動化供需媒合聯盟大會」,並於會中成立「A-I-M航太工具機產業技術大聯盟」。此一聯盟是結合A Team(Aerospace Team)、I Team(Intelligent Team)、M Team(Machine Team)等三大領域,未來結合三大力量,藉由生產力4.0技術提升臺灣工具機產業邁向智慧製造,使工具機產業具備高階加工航太零組件製造能力,搶攻全球數兆美元的龐大航空市場商機。
「A-I-M航太工具機產業技術大聯盟」主要的運作邏輯,就是結合國內上百家包括航太及工具機廠商在內的供應鏈,透過以工研院為主體的I team服務團隊,提供智慧製造及智慧產品與服務方面的知識及技術,鏈結航太與工具機兩大產業。

而針對此目標,長期做為工具機產業重鎮的中部地區,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臺中市政府已規劃打造水湳經貿園區成為產業4.0的營運總部,254公頃園區中有近40公頃為創新研發專區,再加上緊鄰園區約30公頃的航空特定事業用地,可以串聯起整個臺灣航太產業供應鏈,而瞄準航空產業的A-I-M大聯盟的成立,預期能有效帶動臺灣產業的再次起飛。

透過生產力4.0的加持,臺灣的工具機產業將不僅是銷售機器設備,更能進一步打破產品和服務的藩籬,搶攻全球高階市場訂單,這才是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工具機產業的長久出路。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