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專欄 Column

強化企業架構 導入系統化思維

口述/前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首席架構師Con Kenney 整理/陳玉鳳 圖片來源/工研院、法新社

產業情勢瞬息萬變,企業組織的高階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綜觀全域的能力,才能迎戰企業高度複雜化的決策挑戰。有鑑於此,「企業架構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逐漸成為顯學。工研究院接受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規劃執行的「首席架構師能量建置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五年,日前該計畫特別邀請來自前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首席架構師Con Kenney,以「企業架構及系統化思維」為主題發表演說。

在全球化浪潮下,無論是政府或企業都無可避免必須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情勢及產業環境,「企業架構(EA)」的提出,就是為了要協助管理者以系統化的方式解開企業組織中千絲萬縷的運作軌跡,進而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並強化競爭力。尤其是對於聯邦政府體系、聯邦政府計畫、標案及跨國企業這類龐大的資源體系而言,「企業架構」及系統化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企業架構」的發展歷史。「企業架構」概念源起於美國,由IBM 的查克曼(John Zachman)於1987年提出「資訊系統架構的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此為現今「企業架構」的基礎。查克曼所提出的突破性觀點,在於不將企業流程簡化為一系列步驟,而是綜合考慮不同角色的不同觀點,提出了一個多視角、多維度的「企業架構」。

導入「企業架構」 因應複雜多變的未來

循此架構概念,美國聯邦政府於1999年正式公布「聯邦企業架構」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EAF)」,此框架由業務、資料、應用、績效和技術等五個參考模型構成,美國國防部也提出資訊管理技術架構框架(TAFIM)。這些架構的提出對於「企業架構」的推動大有助益。

然而,「企業架構」究竟為何?其中,「企業」可以是政府部門、一家公司、公司的部門、法人或是產業供應鏈等。「架構」則能被視為與企業經營策略及資訊需求緊密相關的完整方針、政策、模型、標準以及流程,這個架構結合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為企業各項解決方案的設計、選擇和執行提供指引,因此,「企業架構」必須以清楚的可視化視圖(View)來呈現結構和行為的關聯性,並藉由架構思維、方法和工具,讓所有參與者擁有共同的溝通語言和資訊,進而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及靈活應變性。

效益明顯 歐美企業競相投入

全球經濟局勢多變,「企業架構」已逐漸被視為因應不可測未來的一大利器。企業高層利用「企業架構」來解決各個層面的問題,包括組織設計、專案管理、決策、風險管理及IT成本降低等。根據研究,執行「企業架構」的企業獲利較不具有「企業架構」的類似企業高出20%,整體而言,相較於他們的競爭對手,擁有「企業架構」不只是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而且產品上市時間也更快,IT投資的報酬也更高。這也正是「企業架構」及系統思維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原因,因為的確能對企業的經營及市場競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總括來說,「企業架構」所能帶來的效益可分為五大類,分別為減少資訊搜尋成本(Reduced Search Cost);降低遵循政策及法令所需付出的成本(Reduced Compliance Cost);降低因為不遵循政策或法令所需付出的成本(Non-compliance Cost);增進投資效益(Investment);以及透過回收及重複使用獲得的成本效益(Reuse)。

由於「企業架構」能為公司組織帶來全面性的提升,有愈來愈多企業導入「企業架構」。根據Gartner Group的調查研究,在美國及歐洲,大部分的大型企業以及許多中型企業已投入「企業架構」的建置,美國聯邦政府導入「企業架構」已超過10年以上,而其他國家,包括澳洲、芬蘭、加拿大及丹麥也都積極落實「企業架構」。

降低成本 提升企業經營獲利

實現「企業架構」的成功案例頗多,Air Products就是其中一例。Air Products是領先全球的工業氣體公司,在財星雜誌全球500大上市公司年度清單(Fortune 500)中名列284名,營運至今已邁入第75個年頭。公司的「工業氣體」核心業務是為各大製造市場提供大氣氣體、製程用氣體及相關設備,範圍涵蓋精煉及石油化學產品、金屬、電子、食品/飲料等產業。目前公司約有20,000名員工,遍及50個國家,包括臺灣在內。

Air Products希望藉由「企業架構」的導入能夠讓企業運作更為流暢,進而降低經營成本。在過去,該公司面臨平台過多導致資訊系統複雜混亂的困境,這樣的情況造成維修成本每年都增加5%~10%之多,且新產品上市速度也受限於資訊架構過於複雜而顯得過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該公司管理階層透過「企業架構」分析來減少資訊基礎架構的項目,這讓Air Products每年約可減少300~500萬美元的成本。

另一個例子是全球最大辦公用品零售及供應商Staples,其經營範圍橫跨四大洲、26個國家,於世界各地擁有90,000家聯營公司及2,166家辦公用品超市,提供超過10,000種產品。全球員工數超越91,000人,全球銷售規模達到250億美元,是全世界電子商務排名第二的公司,並於財星500大企業排名第101名。

該公司希望透過整合資訊系統來加速物流資訊流程,而該公司面對的困難在於沒有一套決策流程來決定資訊系統的投資。透過「企業架構」的導入,Staples得以建立相對應的企業機制並制定相關流程及清楚劃分權責。實行以後,Staples在資訊系統方面的投資金額於五年內減少了約35%,這讓該公司得以省下四億美元,讓公司的經營更有彈性。

企業架構VS.系統工程 相輔相成

接下來要談到「企業架構」(EA)和「系統工程(System Engineering; SE)」之間的關係。基本上,「企業架構」和「系統工程」有許多相同之處,包括支援決策、採取系統觀點、採用多種角度等。有些專家會認為「企業架構」只是企業系統工程的一部分,但我要引用另外一種觀點,也就是「企業架構」提供一種使用者觀點,而系統工程師則發展出能夠符合企業需求的系統,這些需求包括效能、預算及時間等。簡而言之,「企業架構」著重於找出問題,而「系統工程」則著重於問題的解決,所以我認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企業架構」和「系統工程」的內涵需隨著資通訊技術的發展不斷進化,隨著物聯網(IoT)的到來,企業架構師和系統工程師都將面臨更艱辛的挑戰。物聯網的三大核心是感知化、互連化、智慧化,對於企業而言,物聯網讓企業能藉由強化現有資訊系統與科技,從更廣泛的來源取得數據,進而更有效地行銷、製造產品及提供服務。然而物聯網的導入,意謂企業內部又多了一個平台,新的挑戰於焉產生,也就是企業架構師必須協調各個平台的工作,而且必須讓各個解決方案之間都能互控(interoperability),這有賴企業架構師對於新技術發展及未來潛力的洞見及掌握能力。

「企業架構」如此重要,然而能夠協助企業建置完整「企業架構」的人才,也就是所謂的企業架構師並不多。基本上,企業架構師必需設計並負責各領域的「企業架構」藍圖、制定架構標準及原則,並確保架構能與時俱變。在此欣見工研院正積極培養首席架構師人才,這對於臺灣企業組織相信將是很大的幫助。

全球化競爭 「企業架構」重要性日增

面對全球化競爭挑戰、產業環境變遷與知識經濟崛起的環境,「企業架構」愈顯重要,不論是政府組織如美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等,或企業組織如IBM、PHILIPS、ORACLE等,都已經部署運用「企業架構」,做為組織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機制。不只是臺灣,全球許多國家也都面臨到經濟結構轉型的挑戰,相信只要善用企業架構及系統思維,就能跳脫傳統,開創出全新的格局,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順利求生及求勝。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