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 Features

創新突破迎向未來 引領臺灣再次翻轉躍升

撰文/陳玉鳳 攝影/黃鼎翔 圖片來源/工研院

工研院日前舉行43週年院慶,主軸定調為「創新突破 迎向未來」,以此突顯工研院持續創新研發,積極整合跨領域技術的形象,並協助產業邁向新紀元。院慶系列活動中的重頭戲─工研菁英獎頒獎典禮,鼓勵團隊及個人的用心努力,為工研院蓄積更多能量,也是臺灣產業轉型躍升的動力與資源。

工研院43週年院慶當天,整個工研院區都洋溢著歡慶氣氛,工研菁英獎頒獎典禮以工研院院長劉仲明的致詞拉開序幕,「回顧43年前,工研院的設立開啟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之後臺灣經歷第二次能源危機、中美斷交,但是我們仍然成功建立臺灣的高科技產業榮景並延續至今。」在這段歷程中,工研院一直都在,而且是重要的力量。

一路走來,臺灣產業由於掌握了對的營運模式及市場脈動,因此造就了許多成功企業,進而帶動臺灣的經濟發展。現在,面對全球產業的競爭情勢轉變,臺灣產業接下來必需重視產業跨領域整合發展,需要從元件轉向系統,更重要的是發展軟硬結合的智能化系統,另外也必需多從市場角度思考。劉仲明強調,「過去臺灣產業發展多先考慮技術研發,然後再往市場端思考,但臺灣產業發展至今,我們需要多一點從市場端思考,才能擺脫低利化的危機。」

工研菁英獎 獎勵各領域創新精神

不過,劉仲明也希望能夠「正視聽」,他強調創新經濟是非常重要且正確的產業發展,「然而只強調商業模式而不重視技術,並不恰當,我們觀察新創公司成長至某一階段之後,仍是需要建立技術門檻,技術能力往往是左右公司能否進一步成長的關鍵。」因此,他期許工研院要在幾十年累積的基礎上,積極駕御新興科技,將之用於創造創新價值,並要繼續扮演火車頭角色,在第一時間對臺灣產業升級轉型做出重大貢獻。

工研菁英獎的各項得獎成果,正足以表明工研院在各個層面的成績。獎項包括「傑出研究獎」、「產業化貢獻獎」、「績優服務獎」、及「品質典範獎」等四大類。這些獎項除了獎勵技術具有創新性、達國際水準外,也表彰對產業升級與建立新產業的效益。

在各項獎項中,一共有四個團隊獲得金牌大獎,包括產業化貢獻獎金牌成果「從無到有建立臺灣Cloud OS新產業」,以及三項傑出研究金牌獎,分別是「無線行動3D掃描器」、「化學SEI改質長續航力電動車鋰電池」、「新世代溶液中奈米微粒監控系統」。另外,在展現工研院的創新研發能量的「創新技術特展」中,除上述金牌成果外,也展示其他多20多項跨領域的創新研發技術。

工研院43週年院慶以工研院院長劉仲明的致詞拉開序幕。
工研院43週年院慶以工研院院長劉仲明的致詞拉開序幕。

工研院堅定扮演產業最佳夥伴

中場由工研院員工擔綱小提琴手,搭配樂團,為現場來賓帶來了精彩表演,也為頒獎典禮掀起了另一波高潮。小提琴手戴上工研院研發的「肌肉量測訊號裝置」,在演出的同時,螢幕上會顯示持弓手與壓弦手的肌肉訊號,展現演奏的律動、力道與聲音的數據,有助於樂器的學習。

這項技術應用拿下今年國際首場「OpenStack應用黑客松」的全方位大獎(Grand Prize)及最佳設計兩項大獎,堪稱是工研院軟硬整合成功的又一例證。此外,肌肉量測訊號技術也可擴大至紀錄拉麵師傅、麵包師傅揉麵團的手臂肌肉體感律動,讓一些「只能意會、很難言傳」的技藝,也有一套科學方法得以傳承。

除了獲獎菁英榮耀加身,在這個屬於工研院的日子裡,工研人更不吝為上台領獎的同事大聲喝彩,透過這樣的活動,工研人的向心力表露無遺。

一路走來,工研院與臺灣產業共榮共生,在許多的重大轉折中皆扮演重要推手,協助臺灣業者締造一次又一次的輝煌。現在,臺灣產業再次迎來一次轉型升級的機遇,在這個關鍵時刻,工研院仍將繼續做為臺灣產業的最重要夥伴,透過紮實的技術基礎、軟硬整合的實力、跨領域創新的研發及服務能量的加持,與臺灣產業共同迎接另一波成長。

工研院研發的「肌肉量測訊號裝置」拿下今年國際首場「OpenStack應用黑客松」的全方位大獎及最佳設計兩項大獎,堪稱工研院軟硬整合成功的又一例證。
工研院研發的「肌肉量測訊號裝置」拿下今年國際首場「OpenStack應用黑客松」的全方位大獎及最佳設計兩項大獎,堪稱工研院軟硬整合成功的又一例證。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