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04期2017年02月號

出版日期:2017/02/15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Trend

逆自然?!改變生理限制的未來醫學

撰文/霍爾(Stephen S. Hall)、維因綽(Karen Weintraub) 攝影/洛特曼(Jonno Rattman) 翻譯/ Aurore Liang

得到癌症的人生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泰希朵(Carmen Teixidor)自認已在對抗乳癌的30年間,試遍醫生能用來對抗乳癌的一切手段。她經歷了好幾個回合的放射線和荷爾蒙療法。曾在大約25年前,試過一次化療,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此後能免則免。她也動過多次手術,愈來愈害怕麻醉消退恢復意識後,幾乎逃避不了聽到壞消息。第一次是1985年夏天,醫生在她左乳房發現一個大腫瘤,不得不動刀切除乳房。

泰希朵盯著紐約公寓的地板回憶「真的很恐怖。」雖說沒有哪個時間點最適合診斷出癌症,但當時泰希朵的藝術生涯正起步:她剛完成在哈林醫院的壁畫,且已賣出兩件真實比例的雕塑陳設在洛克菲勒大學的校園。如今,這位年逾70,斑斑白髮紥成馬尾的纖細女子,已經歷一回又一回的復發,接受過的治療從開刀到最近急速進化的分子診斷等,各種形形色色的醫療工具她都試過。

2013年秋天,她在紐約斯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主治醫生取了一小塊她的腫瘤樣本進行分析及癌細胞DNA定序,試圖找出引發惡性生長的關鍵突變。由於新一代標靶藥物是針對其中一些特定突變而專門設計,因此愈來愈多癌症教學研究機構進行這樣的分析。

分析的結果,泰希朵的腫瘤確實具有幾項具醫學意義的突變。不過問題在於:現在還沒有專門針對她這些突變作用的藥物。2013年秋天時,這情況不特別令人擔憂,因為儘管多次復發,泰希朵的癌症病情似乎在控制中,但後來一切都變了。

「兩年前,我的癌症嚴重復發。」泰希朵可以感覺腫瘤從頭骨後方凸出,下顎長了一個腫瘤,脖子上也有幾個腫瘤,但骨骼和骨盆裡掃瞄出更多腫瘤。折磨她多年的這個疾病,病情進入不樂觀的新階段。但是當她在紐約斯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腫瘤科醫師建議她進行化療時,泰希朵拒絕了。她坦承:「一想到除了化療別無選擇,我就無比沮喪。」

泰希朵的病情變化時,科學也有所進展。正在斯隆凱特林和其他地方測試中的一種實驗性新藥,正好以她腫瘤中的一種突變為標靶。即使學術界對癌症精準醫學的價值仍意見分歧(最近科學界有人批評這是「腫瘤學的精準幻覺」),泰希朵仍加入臨床試驗,於2015年夏末開始服用實驗中的新藥。不到幾週,她就感覺到腫瘤縮小,事後的造影掃描也加以證實。

雖然在泰希朵身上的效果很好,但關於精準腫瘤學的問題仍困擾著醫界、科學界、醫療保險界公司,以及逾160萬名今年預計會診斷出癌症的美國人。腫瘤的基因定序技術對多少患者有效?這麼昂貴的療法,誰有機會受惠?社會又願意為這一小部分可能見效的患者花多少錢?

泰希朵的病情出現變化時,科學也有所進展。

尋找標靶治療

自從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HGP)以來,科學界就夢想可將精準的個人分子訊息用於診治人類疾病。他們的目標很單純:一旦曉得特定疾病患者的基因序列,就能找出導致這些疾病的突變,及確定治療藥物應攻擊的標靶。只可惜,複雜的生物特性仍遠遠超出現有的醫學知識。雖然研究人員希望能以少數常見突變,以解釋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思覺失調症等眾多人類疾病,卻幾乎全都無法成立。

然而,在這則令人失望的故事中,癌症治療是亮點。腫瘤通常帶有明顯的基因異常,可作為藥物發揮作用的標靶。標靶治療早在精準腫瘤學受到廣泛討論前,就已是癌症臨床治療的重要一環。第一個癌症標靶藥物賀癌平(Herceptin)在1998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用於治療癌細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患者。繼賀癌平後,另外兩支廣乏使用的藥物:基立克(Gleevec,針對某種白血病的特定突變)及日沛樂(Zelboraf,針對黑色素瘤的突變)分別於2001年及2011年問世。

這些藥物的成功,讓人期待基因定序會變得較為便宜普及,任何腫瘤的基因體都可以深入挖掘,找出直接攻擊特定突變的線索與方法。這概括來說,就是精準腫瘤學的動機:醫生可以對腫瘤進行切片檢查,透過基因序列分析找出突變。已核准上市的分子藥物中,可能對其中一些癌細胞突變有所作用。醫生曾難以界定「乳癌」或「皮膚癌」,未來癌症的基本定義特徵將會是突變種類,而非原發部位。

這想法雖然令人躍躍欲試,但研究人員希望找出每種癌症在遺傳上的要害,卻發現癌症突變的生物性沒那麼簡單。事實上,泰希朵的其中一位主治醫師便不斷證明其複雜程度。

蒐集相同病例

2012年4月,歐美15家先進癌症中心的醫生開始招募患者,率先進行測試精準醫學治療癌症─一項基本假設的大型臨床試驗。這項研究建立在過去10年所形成的知識基礎上,證明黑色素瘤(一種致命的皮膚癌)患者中半數在BRAF基因上帶有遺傳突變,這種突變使日沛樂容易在黑色素瘤細胞產生作用。雖然日沛樂無法治癒黑色素瘤,且並非對所有患者有效,但能延緩這種高度惡性腫瘤在部分患者體內擴散。海曼─泰希朵在斯隆凱特林的主治醫生之一,曾領導國際研究團隊,試圖在黑色素瘤外的癌症中找出相同突變,他們打算找到更多相同患者(不論癌症種類,帶有同樣突變的個體),投以日沛樂治療。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15年8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為腫瘤學界同時帶來信心和警訊。 海曼的團隊找到帶有BRAF突變的肺癌、結腸癌、甲狀腺癌與其他癌者患者,日沛樂對部分患者有效;但對其他患者,令人意外地,卻沒有作用。例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治療後,逾四成病情發展減緩,但同樣投以日沛樂,對帶相同突變的結腸癌患則毫無作用。

克羅奇(Michael Kolodziej)在內的腫瘤界專家對研究結果沒有定論很頭疼。克羅奇是電子病歷資訊分析公司Flatiron Health的全國照護管理策略主任。他說:「事實上,這藥對很多患者沒效,偏偏對某些患者卻又可能是最重要且唯一的療法。問題是我現在還分不出對誰沒效,或對誰有用。」

類似的難題俯拾皆是。癌細胞中發現的突變多數都極為罕見,且醫學上的意義不明。有些突變可以治療;有些則無藥可醫,或至少還沒有。此外,即使有效也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有些患者對這些藥物有反應,但效果通常無法維持,許多患者根本連反應都沒有。

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出原因。2015年夏天,就在海曼的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前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正展開一項具前瞻性的大型研究計畫,嚴謹地檢驗是否不論任何癌症,都有相對應的標靶治療可以針對特定突變作用。這項進行中的研究涵蓋24項子計畫,分別觀察各種藥物在其針對的特定路徑上所產生的分子變化。國家癌症研究所將逾3,000名參與對象的腫瘤樣本一一送交基因定序,一旦發現與計畫中的任何藥物可相對應(截至去年10月,符合率約22%),便將符合的藥物直接配送到收治病患的醫院。

國家癌症研究所的孔利(Barbara Conley)認為,有些人對精準腫瘤學持懷疑立場無可厚非。他說:「雖然我認為謎題終究會解開,但不表示勝券在握。」海曼對此不反駁,不過他指出,精準腫瘤學的發展一日千里,對更多腫瘤進行定序的同時,也有更多標靶藥物開發出來,並進入測試。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同一個的患者可能發現前一天為止還無計可施的突變,隔天就有藥可醫了。如今海曼只要在鍵盤上按一下,就可以在斯隆凱特林的系統中找出帶有任何突變的所有患者。

人生無常

雖然2013年春天,泰希朵在斯隆凱特林接受腫瘤切片,研究員在幾個常見的癌症突變位置(又稱為熱點)定序後毫無所獲,但10月重新檢查時,卻在泰希朵的癌細胞DNA上發現一些突變,其中一個發生在AKT1基因上,可惜當時仍一籌莫展。套句精準醫學中的行話:這還是個「束手無策(not actionable)」的突變。泰希朵的癌細胞DNA資訊與其他院裡的病患一樣,都存入斯隆凱特林的資料庫中,院內一旦針對任何她所帶有的病變進行臨床藥物試驗,計劃主持人即可進入存取。

自從AKT突變在2006年經證實為癌症成因之一後,藥廠陸續開發出幾支AKT抑製劑。海曼說,儘管在非特定癌症患者間初步試驗後,「對大部分人沒效」,但針對帶有這種致病突變的病患投藥,反應率卻可能提高。開發AKT抑製劑的藥廠之一,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在斯隆凱特林及其他院所提供代號為AZD5363的實驗藥進行臨床試驗。海曼在2014年展開AKT標靶治療試驗時,泰希朵的名字在他的電腦螢幕上出現。海曼說:「這個領域已經進步到我們算是趕得上她病情惡化速度了。」

「雖然我認為謎題終究會解開,但不表示勝券在握。」

癌細胞快速擴散的泰希朵從2015年9月起展開標靶治療,服用針對他體內AKT突變作用的藥物。剛開始,副作用造成她日漸衰弱。但在醫生調整劑量後,馬上出現反應,療效明顯。 回憶當時,泰希朵表示,幾週後就摸不到腫瘤,「治療幾乎立刻見效,腫瘤消失了。」海曼補充道:「標靶治療要是有用,通常就是會這麼快見效,立竿見影。」

不到兩個月後,研究人員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一次會議上發表了AKT試驗的初步報告。就初步成果看來,海曼認為「多數患者的腫瘤在投藥後出現一定程度的縮小。」他補充說,泰希朵對這種治療的反應「特別持久」,她的醫生正仔細研究她體內癌細胞DNA序列,想找出為何泰希朵對治療特別敏感的線索。

最近一次到斯隆凱特林回診時,泰希朵向海曼的團隊問起一個實驗藥有關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少病患提出。她說:「我問他們有沒有長期副作用,答案是:沒有人確切知道。」

做足一切治療值得嗎?

泰希朵運氣很好,在一所大型教學研究醫院接受治療。並非每個等級的癌症中心都能提供腫瘤基因體學的最新療法。歐巴馬總統的癌症登月計畫剛證實這樣的不平等現象,他們在去年9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腫瘤學臨床試驗通常只在大型教學研究癌症中心進行,並未提供給大多數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社區型癌症中心,因此絕大多數美國人難有機會接受精準癌症測試。

相對而言,腫瘤基因定序的確仍未普及。任教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瓦莫斯(Harold Varmus)指出,癌症基因體研究的一大損失,是只有極少數患者接受定序。這類基因定序不但美國政府醫療保險 Medicare 不給付,大多數私人保險公司也不理賠。腫瘤定序的成本並不便宜:依檢驗單位不同,每個切片約需600到1,000美元不等。但瓦莫斯指出,跟各種造影檢查等癌症治療的制式內容相比,已經算便宜了。他說:「癌症病患到頭來會接受幾十次造影掃描,包括各種電腦斷層掃描、正子斷層掃描、核磁共振影像等等。」他說。這些檢查通常每次收費500到1,000美元。

不過,定序費用只是精準癌症醫學昂貴的部分原因,標靶治療的醫藥費每月動輒逾一萬美元,且由於不確定對多少患者有用,因此保險公司不一定會給付。

腫瘤學家普拉薩德(Vinay Prasad)任教於波特蘭市的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據他最近統計,復發且無法治療的實體腫瘤病患中,只有1.5%可能在接受標靶治療後有所改善,當中許多只能藉此延長幾個月的生命。他在自然期刊(Nature)發表的文章中寫道:「雖然極少數出現顯著療效的病例引發熱議,但精準治療並未造福多數癌症病患。」另一位腫瘤學家,西雅圖市瑞典癌症研究所的威斯特(Howard West),質疑研究人員在慶祝「少數成功病例」時,卻絕口不提分母,也就是究竟總共有多少病患接受治療,當中才出現那幾個成功案例。他補充說明:「沒錯,是有幾個人中獎。但就跟買獎券一樣,值不值花幾百萬美元逐一檢查,來找出沒有其他方法找得出的那四個人呢?」

任職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摩爾癌症中心的庫茲洛可(Razelle Kurzrock)對這樣的批評百思不得其解。他和校內其他研究人員最近分析了數百筆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標靶藥物用於帶有相對應特定腫瘤突變的患者時,反應率與無惡化存活期都有明顯增加。無惡化存活期為投藥後到腫瘤再次擴散前的時間。庫茲洛可說:「很明顯大多數的癌症類型對這種治療有所反應。」

庫茲洛可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繼續進行他之前在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他認為病患已受惠於新世代定序和標靶藥物。他表示:「療效可能很驚人」,並補充說,醫生若結合不同的標靶治療,反應率甚至還更高。

希望一旦有更多數據,能造福更多癌症患者。海曼以一種只在約1%的肺癌患者中出現的遺傳突變為例說明。據他的說法,美國食品藥物區去年3月核准上市的一種藥物,能「大幅」延長這些患者的壽命。他說,每年有22萬5,000名美國人診斷出肺癌,不在他們當中找出帶有這種突變的患者,醫療照護的資源勢必被瓜分。

他說:「我們不能抽手旁觀,即使不是對100%的患者有用,即使只對1%、或5%,或10% 有用,也夠了。」無論比例高低,泰希朵一直心懷感激。最近一個星期三下午,她坐在自己的電腦前,翻看放滿個人藝術作品的電子檔案。她解釋,目前有一個系列作品,先自拍一平方英寸大小的皮膚大特寫,再通過鏡像和數位技術修改原始圖片(看得見皺紋和一切),創造出花瓶和花等等令人驚嘆的材質和夢幻般的立體形狀。

泰希朵在那次採訪中提到,多年來和癌症共處己成了某種形式的自由,她問:「如果感覺不到盡頭的存在,生命算什麼?」去年11月,醫生告訴泰希朵,他的癌細胞重新開始生長。面對更不確定的未來,她帶著苦笑說:「此時此刻,我寧願不要感覺到生命盡頭的存在。」





霍爾為定居紐約的科學作家,在紐約大學教授科學傳播和新聞。

猶如回春的生育能力?

一家創新公司自認能提高40多歲婦女的生育率。求子心切的男女該不該信?

去年4月,拉賈尼夫婦租下一個會堂,廣邀130名賓客,還請來一位魔術師娛樂孩子。妻子娜塔莎的家人一向盛大慶祝週歲生日;丈夫歐馬住在多倫多的家人則格外投入,因為過去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不曉得有沒有機會辦這樣一場慶生會。

35歲的娜塔莎為求子努力了四年。他和40歲的歐馬一開始先嘗試自然受孕;後來接受荷爾蒙治療,卻導致子宮外孕必須終止妊娠。子宮外孕是受精卵在子宮外著床(通常在狹窄的輸卵管)。在接受更多荷爾蒙治療後,還試了體外人工受精(IVF)。全都徒勞無功。

娜塔莎的婦產科醫生接下來提供這對夫妻一個不常見的選項:一種提高人工授精成功率的新方法。這種稱為「Augment(增好孕)」的技術,是由位於波士頓地區的OvaScience公司所提供,用於生殖性粒線體能量自體移植,目前只在加拿大和日本提供(尚未向美國主管機關申請上市)。醫生必須從娜塔莎的卵巢中採集細胞,取出細胞中的粒線體。粒線體是為細胞提供燃料的迷你發電廠。將這些取出的粒線體與歐馬的精子一起注射進娜塔莎的一顆卵子中,接著依標準體外人工受精程序,將胚胎植入子宮。據OvaScience表示,來自卵巢粒線體的額外能量會帶給卵子活力,提高受孕能力。

歐馬說:「娜塔莎和我喜歡的部分,是一切彷彿在自我治療。我們覺得過程很安全,幾乎就像身體的自我修復,有這個機會能嘗試,我們兩人非常非常興奮。」

接受新療法後,娜塔莎在隨後的體外人工受精,懷了一個男孩。贊恩現在快兩歲了。拉賈尼夫婦說,Augment是不是成功受孕的原因不重要。他們只知道感覺像奇蹟降臨現在他們有一個陽光般燦爛的小男孩(娜塔莎說「他是個開心果」),和另外兩個有天可能成為他弟弟妹妹的冷凍胚胎。

Augment對贊恩的出生產生作用與否,會對我們如何看待不育和衰老產生深遠的影響。美國婦女中有10%受不孕所苦,且因為許多女性年紀漸長才考慮生兒育女,不育比例持續上升。女性生育能力在35歲後開始下降。求助體外人工受精等生殖技術的女性中,只有40%的35歲以下女性,以及2%的44歲以上女性能夠順利懷孕生子,卵子數目及品質下降是主因。

OvaScience的技術不只可造福生育力隨著年齡下降的許多女性,還可望率先成功延緩生理時鐘無情地滴答作響,提供全面中止老化的誘人線索。

共同創辦OvaScience的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辛克萊(David Sinclair )說,克服整體衰老過程是遲早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他說:「科學已發展到能延長哺乳動物的壽命,現在是比賽看誰能率先在人體應用成功。」辛克萊表示,女性生育能力是人體最早隨年齡瓦解的系統之一,因此他將逆轉不孕視為逆轉老化的入門。他宣稱目標是要讓OvaScience這樣的革命性技術造福所有人」,不只用於治療不育,而是可醫治從糖尿病到阿茲海默症等另外兩千種年齡相關疾病。

儘管辛克萊興致勃勃,但有可能(有些科學家表示甚至極可能)OvaScience的這項療程根本沒任何效用。因為大家都知道,體外人工受精全憑運氣。拉賈尼夫婦可能只是試二次時運氣比較好,第一次運氣比較背罷了。

美國有超過10%的婦女受不孕影響,且比例仍在上升,因為許多婦女愈來愈晚才考慮生育。

與生育和早期發育領域專家進行十多次訪談過後,幾乎找不出科學證據能證明,這項卵子處理技術對娜塔莎及其他300名曾接受療程婦女有效。人工生殖診所使用這個療程的成本在每次6,000至7,000美元間(診所向患者收的費用則不一定)。OvaScience從卵巢皮質中採集他們認為尚未成熟的卵細胞,取出其中的粒線體;理由是與老化的成熟卵子相比,這些所謂的卵前體細胞中所帶的粒線體更年輕。OvaScience的說法幾乎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些細胞有發育成卵子的可能性。即使這樣的卵前體細胞存在,且所帶粒線體比卵子中的粒線體更年輕,是否就足以證明以這樣的方式提升卵子活力,就可以提高生育力?

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的胚胎幹細胞專家哈那(Jacob Hanna)應本刊之邀,審視OvaSceince 的資料。他表示:「幾乎沒有任何數據能夠證明這些療程的功效,而且他們在生物學上的推論大多不合理。我希望這家公司能提供這些技術的具體數據和實證……否則現在聽上去比較像巫術,或煉金術。」

所以,OvaScience的創舉到底是打擊最基本的老化過程,或是在缺乏科學根據的情況下販賣虛假的希望?

抗老與不孕的新結合

OvaScience的成立結合了兩個醫學界最大膽最受爭議的領域:抗老研究和不育研究。OvaScience將自己科學上的起源追溯到生殖生物學家提利(Jonathan Tilly)的研究。目前任職於波士頓東北大學的提利,從2004年的一篇論文開始,不斷挑戰科學界幾十年信奉的說法:女性在出生時攜帶終其一生固定數量的「卵原細胞」。卵子由卵原細胞發育而成。青春期後,這些儲備卵子以每月一顆的速度成熟,並且不再補充。隨著可供應的儲備數量減少,女性生育力從35歲左右開始下降;卵子消耗殆盡便進入更年期。但提利先後在小鼠及人類進行的實驗證明,卵巢內壁含有可以生成卵子的材料。如果他的結論正確,可能只要找出並觸發這些卵前體細胞發育成熟,就能解決不育的問題(見《2012年十大突破性科技:卵子幹細胞》)。

辛克萊說,自己與當時任教哈佛的提利展開合作,可謂水到渠成。提利的研究正好觸及他感興趣的主題:身體老化的過程以及延緩老化的方法。辛克萊說:「我一直努力想搞懂,變老的原因主要是什麼?為什麼細胞會隨年齡增長而喪失功能?」

「變老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辛克萊將提利介紹給兩位生技界企業家:亞德烈(Rich Aldrich)和迪普(Michelle Dipp)。辛克萊曾以個人對「緘默信息調控蛋白(Sirtuin)」的研究為基礎,與兩人合夥成立名為「瑟提斯製藥(Sirtris Pharmaceuticals)」的抗老公司。這種蛋白質能透過紅酒中的化合物白藜蘆醇加以活化,具有延緩衰老的潛力。葛蘭素史克藥廠在2008年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瑟提斯。(後來在2013年解散瑟提斯,將「緘默信息調控蛋白」的研究併入內部研發部門。)正在尋找下一個標的的這兩位生技投資人,問提利打算如何將他的研究商業化。辛克萊說,當時提利提出了Augment的構想,也就是用前體細胞來讓卵子回春。(提利拒絕就辛克萊講的故事發表評論。)基於這個構想,OvaScience成立,且在去年夏天前,一直由迪普擔任執行長。

辛克萊的假設是粒線體對衰老至關緊要。他的想法很單純。細胞變老,粒線體也會變老變慢;反之,粒線體年輕,就等於細胞年輕。他因此萌生運用Augment技術,從年輕具有活力的細胞取出粒線體讓卵子回春的想法。辛克萊還與波士頓的MetroBiotech和加州門洛帕克市的CohBar,共同開發與粒線體功能相關的藥物。CohBar希望將胜肽粒線體用於治療糖尿病、肥胖症、阿茨海默症等疾病;MetroBiotech則正在研發粒線體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療法。MetroBiotech正在測試一支能提高「菸草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濃度的藥物,NAD是一種與粒線體能量代謝有關的化合物。辛克萊引用他的團隊2013年在細胞期刊(Cell)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這支藥所含的分子,我們認為能治療老化。」

辛克萊對老化的興趣愈來愈與自己有關。他現年47歲,在哈佛的工作壓力很大,「每週頂多只有一次」時間運動,除了學界和業界的工作外,還擔任InsideTracker的諮詢委員。總部位於麻州劍橋市的InsideTracke公司,用葡萄糖、維生素D和其他血液成份的濃度,而非出生時間來測量客戶的「內在年齡」。辛克萊說,他在2011年測的結果是57歲,比實際年齡老15歲。2015年7月時,他覺得自己這樣下去會早死,於是提高了每天服用的白藜蘆醇劑量,還添加MetroBiotech的NAD前體。NAD前體尚未作人體測試,而且對製造商以外的人來說太貴了。

辛克萊說,他現在的InsideTracker測量年齡只有31歲,減掉大學畢業後多出的體重,而且因為身體能夠負荷,不再忌口甜食。(他說減重不是他的目標,但粒線體也負責燃燒脂肪,所以瘦身「可能是治療的副作用」。)「小鼠和我個人人體實驗的結果顯示,老化並非如我們以為的無法逆轉。」

細胞變老,粒線體也會變老變慢。因此萌生從年輕具有活力的細胞取出粒線體讓卵子回春的想法。

離解決方案言之過早

OvaScience的研究人員正在一間俯瞰波士頓郊區繁忙公路的嶄新實驗室裡,挑出卵前體細胞,並統計數量。OvaScience說,他們認為的卵前體細胞大約佔卵巢皮質表面細胞總數的6%。在Augment療程中,施行體外人工受精的醫生透過腹腔鏡手術,從卵巢皮質表層取出直徑約一公分大小的圓形切片,再將這個組織切片送到OvaScience實驗室,從中取出粒線體送回生殖診所。授精前,先將粒線體與精子一直注入卵子,才繼續進行體外人工受精的一貫流程。

從初步數據看來,這個步驟提高了生育率。根據OvaScience去年11月在一場研討會上公布的最新統計,在至少嘗試過一次體外人工受精才接受Augment療程的75名婦女中,成功受孕率達31%。雖然可信的不孕治療臨床數據一向難以取得,但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發表的一項2015年研究中,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沒用Augment的情況下),約30%的女性會在第一次體外人工受精成功受孕,此後每一次的成功率在16%至25%間。因此,若OvaScience的統計屬實,Augment將每一次的成功率從約20%提高到30%,幅度雖然不大,但具有顯著性。

然而,這份研究和早期許多研究一樣缺少對照組,只統計了接受Augment 的不孕症患者,因此不足以證明Augment 的效果。OvaScience已申請這種細胞和技術的專利權,保護公司商業利益的同時,也防止外界測試操作方法。因此從來沒有經過獨立測試。我請一位科學家細讀後評論OvaScience的Augement研究。看完OvaScience交給我的資料後,對方拒絕表示意見。他說,裡面沒有任何科學內容好審查,只是在講故事。

OvaScience 還有另外兩個跟這些卵前體細胞相關的計畫。其中一個取名為OvaPrime,是將從卵巢外層切片後,將卵前體細胞分離出來再植回卵巢,待日後發育成健康有活有的卵子。開發這個療程是為了幫助卵子數量不足的婦女。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計,不孕婦女中約30%的卵子數量不足。OvaScience目前正在進行安全和可行性試驗,希望很快會作出是否將這項技術商業化的決定。

另一個計畫取名為OvaTure,OvaScience希望未來體外人工受精可以不再需要荷爾蒙。為刺激女性的身體排出更多卵子,目前需要荷爾蒙,但對於許多女性而言,體外人工受精最痛苦的部分,莫過於注射荷爾蒙。除了可能引起情緒波動、噁心、嘔吐、腹部疼痛外,還有極小的可能會致死。OvaTure療程會從體內取出一些前體細胞,在培養皿中細心呵護,直到發育成為功能完整的卵子,全程無需荷爾蒙;然而,這項技術是否有效,OvaScience仍在研究中。

OvaScience對生育技術和抗老科學的貢獻程度高低,大幅取決於這兩項計畫。即使如許多科學家所相信的,前體卵細胞不會真的變成卵子,Augment仍可能有一定幫助。史多克(Harald Stock)解釋,Augment每個療程大約7,000美元,如果能讓不育家庭省下一次體外人工受精的1萬到1萬5,000美元費用,Augment就很划算。反觀OvaPrime和OvaTure 這兩個目標更遠大的計畫,除非提利的理論成立,否則根本不可行。他在2004年的研究受學界大肆批評,後來的發表也一直無法消除懷疑的聲浪。幾名科學家說,小白鼠很可能擁有這些卵前體細胞,但壽命長的大型動物在繁殖方面與小白鼠截然不同,提利仍然說服不了其他研究人員,女性體內有能提升生育能力的細胞。

不過,愛丁堡大學生殖生物學家緹佛(Evelyn Telfer)說,愈來愈多科學家開始探討卵前體細胞存在的可能性。雖然他起初對提利的研究成果存疑,參觀實驗室過後想法卻有了轉變,不但邀提利到自己的實驗室作客,甚至研究起卵前體細胞。與OvaScience展開合作的緹佛表示:「這就跟所有新事物一樣,需要花時間讓人理解。」他最近完成的一項小型研究顯示,卵前體細胞能幫助女性在經歷癌症化療等創傷後,再度生成卵子。他說:「這是我們觀察的結果。我們必須更努力去認識這些細胞對卵巢的作用,以及為什麼卵子數目會增加。」

無論這些細胞是什麼,受訪的十幾位科學家(大部分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與這家公司扯上邊)對用這些細胞來使年老卵子「回春」的想法,有所質疑。就科學角度,看不出增加卵細胞的能量會提高生育能力。

漢納(Carol Hanna)在位於波特蘭市的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輔助生殖技術核心實驗室,擔任科學研究員。他表示自己與這個領域的其他人真心希望提利的科學理論正確,只是覺得不應該這麼快商業化。他說:「我想很多人卡在中間,既想相信這一套,卻又看不到讓他們能信服的關鍵資訊。」蒙大拿州立大學生殖和幹細胞生物學家佩拉(Renee Reijo Pera)說得更直接:「幾乎每個人都覺得這家公司做生意比做研究衝得快。」

先證明有效才提供給患者,除了用在生殖醫學外,也是大多數醫學領域的標準作法。然而,許多國家的法規卻允許生殖診所試用新療法幾年後才測試。因此才會有幾十種幾乎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所謂體外人工受精「附加療程」,可供給選擇。業界領導者捍衛這套方法; 規定那麼多的話,當年第一個試管嬰兒永遠沒機會出生。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黑勒格漢(Carl Heneghan)表示,缺乏嚴格的監督使得患者容易遭人利用。他說:「可以選擇的治療數量之多,正告訴你不是每種都有效。人們什麼都願意試看看,但問題就是這樣開始的。」

但安德森比亞利斯(Jake Anderson-Bialis)表示,不孕夫婦其實沒有太多選擇。原從事創投的他轉而成為生育顧問,並共同創辦患者社群FertilityIQ。他認為,跨國收養愈來愈難,體外人工受精所費不貲,而且女性要面對荷爾蒙劇烈變化,若自己的卵子太老,還得多花至少三萬美元買別人的卵子。

安德森比亞利斯說,他不怪OvaScience在獲得科學證實前,將這項技術上市。不孕治療業界一向如此。在他看來,不孕的問題太嚴重,冒點風險也是理所當然。


以科學提高成功率

過去幾個月,OvaScience非常忙。2016年,在加拿大和日本簽下七家新診所,全球總數達到九家。7月剛坐上執行長位置的原董事會成員史多克說,公司高層已開始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交涉,了解Augment在美國上市需要什麼條件。他個人即將就OvaPrime和OvaTure計劃繼續與否作出決定。截至去年9月30日握有超過1.3億美元現金的OvaScience,原先的商業計劃是在每家使用OvaScience產品的診所設小型實驗室,如今決定改為設置一個中央實驗室,不但成本較低也方便控制品質。

產品上市和公司創立都需要時間和人力,所以史多克說他會盡力謹慎緩慢地行動。他說:「我們要維持紀律,避免受外界影響。我們還只是一家百人公司,不可能無處不在。」史多克說明,OvaScience選擇加拿大作為業務起點,因為只要在幾座城市設點就能涵蓋全國,不需要很多銷售人員。等到夠多診所培訓完成,他才要開始行銷,好讓每個想要 Augment的人都能得到。

體外人工受精的市場愈來愈大。預計到2020年,將從目前的100億美元擴大到220億美元。他說,Augment可以幫助未能在第一次體外人工受精中懷孕的女性,其他計畫可能才是OvaScience真正的金雞母。史多克表示,OvaPrime可以使卵子缺乏活力的女性擁有親生子女;另外,任何接受體外人工受精的人都不會想要經歷荷爾蒙的部分。

不過到頭來,OvaScience的市場不見得真會變大。體外人工受精在過去幾年裡有長足進步。冷凍胚胎甚至卵子的技術,費用和體外人工受精相差無幾,加上每年儲存費500到1,000美元,近來讓女性更容易把健康的卵子存放到3、40歲再用。丹澤(Hal Danzer)是位於加州比佛利的南加州生殖中心共同創辦人,他說,關鍵看來是卵子的年齡,而不是本人的年齡,同時冷凍胚胎讓實驗室可以選擇成功率最高的胚胎,在刺激排卵所需的荷爾蒙排出體外後將胚胎植入。

體外人工受精改良後的成功率,為Augment留下較少的發揮空間。不過,即使只是稍微能夠提高一點機率,仍然能吸引一些求孕夫妻。丹澤說,他有很多為了事業耽誤生育的患者,如今求子心切。他已經把其中幾位轉介到加拿大的診所,讓他們能試看看Augment,但被問到會不會引進自己的診所時,他說:「現在談這個還太早。」





維因綽(Karen Weintraub)為健康和科學自由作家,現居麻州劍橋市。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