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封面故事Features

史欽泰院士無私利他  為臺灣科技產業全心奉獻

撰文/張維君 攝影/黃鼎翔 圖片提供/工研院

從產業先鋒者、柔性改革實踐家、到孕育莘莘學子的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史欽泰始終秉持無私利他的初衷,在關鍵時刻做出前瞻性決策。歷經臺灣科技產業從無到有,放眼產業之間的激烈競爭與變化,新科院士史欽泰直指科技產業應重視人才延攬與培育、創新與跨領域協作的能力。

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史欽泰,榮膺工研院院士。
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史欽泰,榮膺工研院院士。

臺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當年背後有一群無私奉獻的菁英份子,他們只想著要怎麼帶動臺灣產業發展,從勞力密集的工業轉為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並能跟上歐美等進步國家的腳步,而史欽泰是其中的關鍵推手。

一路牽成臺灣半導體發展

「去年是我回臺滿40年,我很高興參與了推動打拼半導體產業的過程,我覺得很感激,能參與這樣一個年代!」

1976年當時的工研院電子中心,剛成立積體電路專案小組,那時30歲的史欽泰才剛加入工研院就成為產業先鋒者,與一行人陸續赴美取經參加RCA公司訓練,學習最先進的製程技術。回臺後不久,協助成立臺灣第一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負責技術移轉並協助成立聯華電子、台灣積體電路公司、世界先進等衍生公司設立,開啟臺灣半導體產業新頁。

史欽泰除了是產業的先鋒者,也是柔性革命的實踐家。擔任工研院院長期間,進行柔性改革,力求拉高工研院的績效,增加工研院前瞻研究的比例,累積工研院的國際競爭力。為了提升產業界的研發能量,他設置開放實驗室,拉著產業界一起做研發,因他深信「工研院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廠商成為明日之星」。

此外,史欽泰還積極推動前瞻性奈米、生醫等新世代技術,以及創新育成中心與新興領域;這些關鍵時刻的大轉彎,不但使得成立30年的工研院躍升為國際知名研究機構之林,更讓工研院對臺灣的新創事業發揮深遠的影響力。

鼓勵學子增廣見聞 培養做決定的勇氣

2004年開始,史欽泰接受清華大學的延攬擔任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在科學管理教育上注入豐沛的資源及發展契機,推動與哈佛大學合作撰寫臺灣本土卓越企業個案,並設立全國第一個服務科學研究所等。

此外,史欽泰大力促成跨學院、跨領域合作。為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他也結合創業育成單位與校友的網絡,促使校園實驗室技術,走向商業化;並且開設「CEO下午茶」課程,每周邀請一位CEO來和學生對談,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如何介紹CEO等,拉大學生職場視野。

教育莘莘學子時,他鼓勵年輕學子,不要害怕挫折,因為人生的挑戰每天都有,「前面看似被牆擋住,但是旁邊還有門時,就會想說門在哪裡?去找到一條路。」因此重要的是,只要知道你的目標,知道往哪裡走,便可以在人生大海中找到北極星。

他也呼籲學子不要只狹隘的學習基礎科學,僅專注在學習半導體、學習寫軟體程式等;最重要的是,要擴大視野,需要廣泛體驗、培養見識,鼓勵下一代年輕人「增廣見聞、增加膽識,培養自我判斷、做決定的勇氣。」

人才與創新是企業轉型重點

回顧40年的工作職涯,史欽泰一路從基層做起,從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工程師,到中心主任、副所長、所長,到引領6,000名員工的工研院院長、董事長,以及資策會董事長、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等職務,史欽泰對臺灣科技產業的發展及孕育人才有著深刻貢獻,對於產業的發展也有很深的體悟。

史欽泰指出,過去臺灣產業向來以硬體見長,在整體資源有限下,政府必須聚焦在重點產業專注發展,而今在網路時代許多應用都與軟體相關,從物聯網、大數據到人工智慧的新興應用等,這對製造業來說,除了基本功如持續研發、關注客戶、了解競爭對手並放眼世界等不能鬆懈外,還必須關注兩大重點:人才延攬與培育以及創新。

對於人才延攬,史欽泰直言,首要是營造好的永續環境,人才自然會來。他強調,人才外流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落實環境改善。「只要空氣好、水乾淨、吃東西安心、生活有樂趣、交通方便,人才自然會來!」這些道理看似簡單,但要落實並不容易。

在當今商業模式迅速變遷的社會,他認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跨領域的T型人才,不僅要能專精某專業領域,還能對其他領域也有廣泛了解。

要培養這樣的跨領域人才。在大學階段,他主張可以透過Project形式,讓不同系所的學生共同合作專題,一方面培養團隊精神,另方面可增進對不同領域的認知。同樣的,他也鼓勵企業界或是工研院的新進工程師,要多爭取參加跨領域的團隊合作機會,在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透過共同協作,增加對其他領域的了解。「因為世界在變,很多電子公司已經在做不一樣的事情,化工公司也在做電子的商品,因為一個產業的需求,已不在只是單一的技術;尤其產業都在轉型,我們再持續不變,就沒辦法給他們最好的東西。」史欽泰說。

創新的目的來自於解決問題

對於產業界高喊多年的創新,史欽泰一針見血的說,「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做,創新的目的是來自於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後,才能創造價值,才是前進的力量。」進行研發時,要入世、要接地氣,與全世界接軌,並能宏觀解決問題;例如水資源與食安等,這些都是全世界的問題。

但在創新之前,能否拋開「成功」的包袱,也是所有組織或企業邁向組織轉型的必經之路。

史欽泰認為,過去的成功都將成為現今的包袱,就連客戶可能也是一種包袱。對企業來說,透過鼓勵內部創業或分割衍生子公司等方式引進新思維,是活絡企業的一種出路;而在學校環境要有鼓勵創新的作為,才能聽見新的聲音、新的力量;政府能做的則是營造創新及更加開放的環境,例如最近立法院正在審查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草案即為一例。史欽泰指出,「開放」是營造創新環境很重要的條件之一。

因著過去的成功,臺灣企業有許多舊思維應該拋棄。史欽泰強調,許多企業害怕自己的技術會因為跟別人交流被學走,殊不知透過合作交流後,技術發揮的效益將更大。因此,史欽泰特別強調「誠信、分享」的重要性,強調「誠信才能分享,分享才能成長,成長才會有更多創新。」創新、誠信、分享,其實是一體的。

史欽泰潛心翰墨寄情書寫,藉由筆墨抒發心情;在院慶典禮上也提供墨寶贈與工研院同仁。
史欽泰潛心翰墨寄情書寫,藉由筆墨抒發心情;在院慶典禮上也提供墨寶贈與工研院同仁。

無私利他 海納百川

「創新、誠信、分享」是工研院的核心價值,也是史欽泰個人特質的寫照,從當年在工研院協助成立多家半導體公司,卻不為股票、高薪所動,堅持留在工研院為「利他」而奮鬥,為現今半導體產業立下穩定的根基;也是因為他海納百川的開闊胸襟,能在擔任工研院以及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時,解決許多棘手的管理問題,讓領導組織再造顛峰。

近年他更潛心翰墨寄情書寫,藉由筆墨抒發心情;在史欽泰身上,閃爍著科技與人文交會激盪的火花,智慧而深沉。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