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Column
台灣精密工業起飛 值得喝采
口述/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家同 整理/張維君 攝影/游家桓
我國有個奇怪的現象,喜歡講自己國家的弱點,很少人願意談國家進步的情形,但台灣的精密工業正在起飛,這群默默努力的工程師值得大家為他們喝采。
打開電視,許多名嘴成天喜歡講我們國家的弱點,但我今天要分享以下在不同工業技術領域長時間投入而有卓越表現,製造出非常精密的工業產品的公司,而且我為這些單位裡有著專業技術、默默耕耘已久的工程師們感到驕傲。
1.銀膠:銀膠是一種具有導電性能的黏著劑,塗於電子元件中電流就可以通過。有公司成功使用混和分散的技術來克服銀粒子容易沉澱,使銀膠不均勻的問題,就是加入分散劑使銀粒子間互相排斥,維持了一定的空隙就可以穩定導電。
2.導電粒子:導電粒子可用於串聯兩個物體之間讓電流可以通過,過去台灣也有生產塑膠粒子但不能用於導電,每公斤售價僅新台幣200元,而外層塗上一層金屬讓粒子與粒子之間相互排斥,大小控制在3~5微米,公差在0.2微米的導電粒子售價可高達300萬元。
3.特用化學品:這家公司所生產的特殊潤滑油可以直接與食品接觸並且通過認證,同時還能做到毫無氣味,成功打入法國的化妝品公司。為了說服客戶試用,他們還開發一套軟體可以清楚呈現他們產品的各種試驗結果與數據,這家專注研發的70人公司,年營收高達6,000萬美元。
4.長距離無線通訊設備:可以使我們有能力從金門的太武山傳送訊號到台中市的小雪山。
5.高頻示波器:過去我們總是向國外購買高頻示波器,但近年在政府的計畫支持與工研院的努力下,終於製造出達10GHz的高頻示波器。
6.電子顯微鏡:製造電子顯微鏡所需要的技術是電子束(Electronic Beam)的直徑不超過10奈米,且每次移動需在七奈米以內。它需要做到極佳的穩定性,不受周遭的影響,同時在晶圓廠內也常見結合機械手臂來搬送晶圓。
7.中央處理器(CPU):台灣有一家專注於CPU矽智財權的公司,全世界排名第六,在全世界有20億顆晶片都裝了這家公司的CPU。
8.無裂縫焊接:焊接很基本,但全台只有兩家公司具有無縫焊接的技術,這家生產真空管的公司,還能協助客戶重新設計產品元件以利於進行無縫焊接。
9.線切割機:透過幾微米的超細銅線瞬間通過大電流,以火花放電使得鋼板脫落,同時透過極佳的控制技術來切割出圓形。
10.測量極微小電流的設備:此設備可測量1 femto安培的電流,femto是10的負15次方,所以此設備可測量非常微小的電流,而半導體廠就常需要此種設備。
11.可耐高電壓的絕緣體:這是一家不為人知的公司,但他們所製造的絕緣體,可承受三萬六千伏特的高電壓,產品外銷到俄羅斯的電力公司,產品的穩定度與安全性不在話下。
12.顯示器檢驗設備:一台顯示器的背後有許多的像素,每個像素中都有小的電路(circuit),如果電路發生問題就會造成顯示器上的亮點或暗點,而此台設備透過比對正常與待檢驗設備線路照相後的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來判斷線路是否異常,它能在90秒內完成4,800萬個像素的檢驗,找出問題點位置並予以修復,一台檢驗設備售價達新台幣一億元。
13.導電粒子檢驗設備:此設備可檢驗是否有足夠的導電粒子,若有導電粒子,其上面會有壓痕,若沒出現壓痕就有問題,此設備每三秒可檢查1,700個接點是否有足夠的導電粒子,目前僅日、韓亦有此類公司。
14.雷射印表機:雷射印表機中有感光鼓、碳粉匣等配件,碳粉匣有300伏特、感光鼓600伏特電壓,當雷射打到感光鼓時就會降到150伏特,而碳粉粒就會落下到感光鼓再被印到紙張上,這樣的技術並不容易,我們也有能製造雷射印表機的公司。
15.紡織業專用墨水:這家公司所製造的墨水可以提供給紡織業用在噴墨上,取代過去不利環保的網版印花技術,此墨水的製造採用分離純化技術,每滴墨汁控制在35微微升(pico-liter)。
16.微波放大器:透過微波真空管來將微波放大,過去真空管音響需要先等待五分鐘才聽得到音樂,但真空管若用在軍事用途不可能這麼等待,這家公司被要求在三秒內就加熱到正極,耗時五年終於研究出來,全台僅一家廠商能做得到。
17.印刷電路板自動光學檢測設備:全世界印刷電路大廠中80%都是用這家公司的設備,他們出產的設備有五種在全世界的市占第一,其中兩種更達到百分之百,雷射盲孔偵測設備是其中之一。
18.模擬機:台灣工程師發展了設備,讓我們可以坐在椅子上擁有三度空間的感覺。
19.編織機:現在很多材料是透過紡織技術才做得出來,因此編織機不只是織布而能製作特殊材料,針織機是其中一種,有一家針織機工廠他們的設備已銷售到全世界許多國家。
最後我想強調,上述這些公司如此的成功,都是因為專注於他們的核心技術,包括混和分散、分離純化、機械設計、線路設計、控制、材料、焊接、軟體、研磨等技術。這些技術不是買來的,而是靠自己研發成功。我希望各位能夠在基礎技術上腳踏實地去鑽研,不要只追求大數據等新應用,也不要成天講創意,要有深厚的基本技術與學問才有辦法創新。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