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Editor's Note
迎接AI新生活
撰文/許淑珮
不久前美國一位歌手發表了全球首張人工智慧(AI)專輯,運用AI技術編曲,並在旋律中加入配樂,包括和聲、和弦,以及應用了多種樂器,透過AI應用程式的編曲,聽起來不但不輸一般的音樂人,而且完成一首歌曲的時間還比音樂人快了20倍。
AI的應用最吸引全世界關注的,莫過於兩位世界棋王李世乭以及柯潔與Google以人工智慧打造AlphaGo的人機大戰,精彩的圍棋對決,讓人們對AI的應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從蘋果的Siri、IBM的Watson、Amazon的Alexa,到Google的翻譯系統及無人車等等,人工智慧的多元應用,正一步步從實驗室走進產業、走到各行各業,甚至走入每個人的生活。彷彿只要有AI,生活就會更便利、更有效率。
然而,這個已經發展超過半個世紀的人工智慧,宣稱即將搶走人類50%的工作,不論是既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或是新創企業的突破創新,AI都會是極為重要的發展關鍵,在一波波新科技的驅動下,不但處處是商機,也即將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這種具備思考及分析能力的人工智慧,在數位化的資料量快速增加,相關的收集、處理、分析等技術也不斷創新,使得AI逐漸走出純粹科技或製造的領域,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經由機器學習、演算法等創新技術加持升級的AI,並不只是針對特定的領域或行業,而是可以運用產業中的特定知識與資料,找出創新、加值的地方。從推動AI的出發點來看,則希望AI能達到與人腦相同、甚至更好的運作水準。即是AI要能夠具有辨識(Recognition)、記憶(Memorization)、預測(Prediction)等功能,並透過大量的資料來學習、精進。
本月的封面主題針對人工智慧的現況與未來的發展,有深入的剖析。由於AI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如何適當有效地運用、連結,尤其在促進台灣產業轉型升級上,更需要靠人類的智慧來面對。
綜觀AI的應用,除了遍及智慧車聯、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及智慧製造等領域外,在新材料的發展上,工研院更將AI融入已累積大量材料研究基礎資料的數位科技平台(MGI/AI),將已知配方透過AI的運算學習,找出材料組成與結構的特徵,進行產品特性的預測,從需求端來回推適當的材料配方。
此外,本期的AI專題也指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未來AI的「創作」(Intellectual Property;IP )要如何認定與管理?目前多數國家都主張,人工智慧的創作,尚無法取得專利權。然而在AI技術一日千里下,人工智慧會不會從「助手」的角色,成為創作的主角?以後專利權、著作權專屬於「人類」的情況,會不會有所改變?
2016年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宣告「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而人工智慧科技將是關鍵的挑戰,可以預見的是AI將對全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面對AI來勢洶洶,不論你是樂觀的迎接AI的新生活,還是悲觀的看待AI將取代人類的工作,能確定的是世界大廠都已卯足勁的投入AI相關研發與應用,人工智慧的熱潮將勢不可擋。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