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 Trend

三十五歲以下 創新青年(上)

翻譯/ Aurore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一向率先以科技為焦點,舉凡可能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突破、驚喜或偶然發現,無論好壞。本期針對今年度35位35歲以下優秀創新青年的特別報導,再次提醒我們,創新的背後是一群懷著夢想與恐懼、雄心壯志、努力不懈的人,有人靠一己之力,有人靠團隊努力,有人鑽研多年才一舉突破,有人卻是誤打誤撞。今年收到超過500件提名申請,經過初步篩選到100人以內,才將候選名單送交評選團,最後由編輯群列出35名創新青年名單,評審團成員包括創投、腦神經科學、材料科學等各領域的傑出專家學者。

今年的名單有誰?降低泵浦售價,讓印度農民在旱季也能抽取地下水的泰勒(Katherine Taylor);對無人機控制技術不滿意,決定自己打造一套系統的麥爾(Lorenz Meier);發現人工心臟瓣膜會隨時間磨損之重大缺陷的辛德勒(Svenja Hinderer),而他正在開發置入後幾年內就會被人體細胞取代的生物可分解人工瓣膜。創新不限於青年,年紀不是重點,我們所希望的是藉由描寫這些人物,介紹形形色色的技術進步,逐漸成形的新趨勢,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編輯部)

矽谷愛數據,唯獨在員工組成多元化方面,科技公司不久前還對相關數據不聞不問,不是避重就輕,而是根本沒有統計。

然而現在,除了大型科技公司多已發布員工多元化報告外,GitHub上也有獨立群眾外包的數據庫在收集科技業的員工資訊。周怡君是大功臣,2013 年秋天,任職Pinterest軟體工程師的周怡君,在Medium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數字在哪裡?(Where are the numbers?)》的網誌。

周怡君是在聽過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某個研討會中的發言後,有感而發,進而寫下這篇文章,桑德伯格在會中提到,科技業的女性員工人數正在減少,周怡君表示:「我覺得他沒說錯,但我也在思考:『他是怎麼知道的呢?又沒有統計。』我那時才意會到,這正是癥結所在。」

隨著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瘋傳,數據隨即開始出現,先是在推特上,接著進入她所成立的 GitHub資料庫,短短幾週內,周怡君手上就拿到超過50家企業的相關數據(資料庫中現在已有幾百家)。2014年夏天,矽谷最具影響力的公司紛紛公布員工統計報告,結果慘不忍賭,一般來說,科技相關職位只有10%~20%是女性,某項調查發現,矽谷有45%的企業,沒有任何一位主管是女性,但至少,這下終於有數據了。
這時期,還在Pinterest 寫程式的周怡君,有愈來愈多演講和研討會的邀約上門,2016年春天,他與創投界的鮑康如(Ellen Pao)以及Slack工程師貝客(Erica Joy Baker)等其他七位女性,聯合發起「接納計劃(Project Include)」,協助企業領導人在公司內部落實多元化和包容策略。

不過,周怡君既不是也無意以社會運動為業,她坦承:「在這個議題上努力雖然很有成就感,也能發揮一己影響力,但我的本業畢竟是產品開發製作,所以這些只能當作行有餘力的外務。」儘管如此,由於很少有人像她一樣,既能以個人的經驗為出發點,闡述女性在矽谷工作所面對的系統性差別待遇,還能說明人力組成單一化會對企業本身造成的傷害,因此周怡君仍然被奉作科技人力多元化的權威。例如,她曾指出科技界性別失衡顯然從人才供給上就存在問題,一開始讀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或拿理工學位的女生就已經比較少,但她也說,女性人才較少,無法解釋為何科技界的女性員工離職率居高不下,或者為何擔任高階職位的女性比例偏低,換言之,女性進入企業後,前途只會變得更窄。
原因有時出於落伍的性別觀念,或習以為常的性別歧視,例如Uber最近的醜聞,或老愛問周怡君「長這麼漂亮寫什麼程式」的男人;有時則是由於許多公司暗自(或毫不掩飾地)認定女性天生就比較不擅長寫程式,不願意努力工作。

以周怡君為例,她從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後,拿了同校計算機科學碩士,還曾進臉書和Google實習,連她這樣的資歷都在剛開始工作時,經常面對有意無意的性別歧視,讓她一度懷疑自己適不適合這一行,她說:「雖然我喜歡寫程式,但那時有點悵然若失,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甚至認真考慮要不要繼續待在科技業,而且我那時真的以為問題出在我自己。」

根據一項大型研究顯示,人才多元的組織團隊表現較好,較不容易落入單一思考,有助企業開拓新市場,周怡君說明:「產品開發的動機往往是為了解決個人所面臨的問題,這雖然不一定是壞事,但也表示矽谷把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用在解決高收入都會男性的問題,往往沒想到要處理婦幼及年長者所遭遇的困難。」

證據擺在眼前,聽不進去的企業仍然很多,周怡君直言:「人才多元化往往流於做做樣子或是嘴巴說說,我們或許已經搬開了幾塊大石頭,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撰文/James Surowiecki)

王剛表示,人工智慧已進入「關鍵時刻」,結束實驗階段,可以應用在大眾消費產品上。王剛今年3月加入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為全球最有野心的企業之一工作,站在推動人工智慧在消費應用的第一線,此外,他並參與研發阿里巴巴今年7月推出的首款人工智慧產品「天貓精靈」。天貓精靈類似亞馬遜的Echo,可以用來在阿里巴巴網站上購物,並接受語音指令,執行播放音樂和查行事曆等任務。

王剛說:「人工智慧神經網路的設計需要與實際應用相互連結,才能創造出有用的商業化產品。」(撰文/孫毅婷)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