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14期2017年12月號

出版日期:2017/12/15

正方形 Icon 產業焦點 Focus

工研院院士倡議 數位轉型成決勝關鍵

撰文/編輯部 圖片提供/工研院

政府致力發展「數位經濟」,力拚2025年我國數位經濟規模達6.5兆元。工研院日前召開院士會議,集合19位院士針對當前人工智慧、智能製造趨勢,對台灣產業的數位轉型提出建言。

工研院日前集結19位院士,召開年度院士會議,針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應用、人才培育等議題,為台灣產業提出「數位轉型」建言。院士們主張人工智慧應優先聚焦智慧健康與醫療、智能製造等應用,但也提醒,避免過度偏重人工智慧、大數據,反而排擠其他產業人才,造成供需失衡。

各國都認為人工智慧是下世代國家競爭力的重點,工研院院士們也認為,工業革命代表人類體力的延伸,而人工智慧的崛起則是人類智能的延伸。不同於傳統人工智慧易於發散,這一波的人工智慧復興,結合統計模型快速收斂,再加上大數據與強大的電腦/量子運算能力,已有長足進步。

優先聚焦智慧醫療與製造

對於台灣如何發展人工智慧來強化競爭力,工研院院士建言,人工智慧要從台灣的核心強項,如硬體、具有優勢的資訊應用來發展,將人工智慧科技與合適的產業專業領域結合做創新;可優先聚焦在智慧健康醫療、智慧製造兩方面,以台灣市場先試水溫,瞄準國際市場為目標。

在智慧健康與醫療方面,院士們認為,將人工智慧注入健康醫療,目標在提高醫療體系的效率、降低醫療費用,提升生活品質,建議由國家政策推動、法規鬆綁來協助產業發展。「智慧醫療的終極目標,是讓醫生睡覺時也可以賺錢,同時提升醫療品質!」施振榮院士妙喻。

怎麼讓醫生睡覺也可以賺錢?運用大數據資料庫,訓練人工智慧進行醫學影像判讀,創造跨業整合的健康醫療創新服務,將可提升診斷效率,減輕醫護人員負擔,帶來更高價值。

運用人工智慧判讀醫學影像

目前國內約有200萬名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上升,可能引發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眼疾,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尤其國人整體近視率偏高,高度近視患者罹患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等眼疾的風險偏高,眼科診療的潛在需求不斷增加,但國內眼科醫師人數有限,難以應付龐大診療需求。

為解決此問題,利用工研院的「醫學影像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系統」,以大量眼底影像及醫師辨識標示之資料庫為基礎,結合眼底鏡開發出解決方案。人工智慧經過學習,可模擬頂尖醫師對醫療影像的判讀,協助醫師篩選出有視網膜問題的高危險群及需要照護的病患,做到完善的預防與治療,未來也可望帶動智慧醫療新創軟體產業的發展,並將視力健檢創新服務推向全球華人市場。

林百里院士也分享廣達集團發展智慧醫療的經驗,他表示,隨著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技術進展,智慧醫療應朝預防(Preventive)、預測(Predictive)、精準(Personalized)與參與(Participatory)的「4P」目標邁進。他指出,台灣有很好的科技與醫療人才,也有完整的醫療體系與全民健保,有能力提供大數據資料庫,他呼籲政府開放健保資料庫,以利智慧醫療走入商業應用。

智慧製造方面,院士們認為台灣產業要轉型到智慧製造,得先解決機器設備端輸出格式與標準不相容的問題。院士們建議,「產業4.0」應由產業界主導與出資發展,透過產官學研平台合作,共同推動協助產業轉型升級。

在人才方面,院士們則建議政府應鬆綁法令,讓在台灣培育的外籍專業人才可長期在國內居留,協助台灣產業發展。同時,人才培育上也應避免過度集中於熱門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領域,以免排擠到其他產業人才、造成供需失衡。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