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合理呈現電力備轉容量 解決產業及民眾對供電疑慮

日期:2019/09/05

「第40屆電力工程研...(詳如圖說)
「第40屆電力工程研討會暨第十六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今年以電網現代化與靈活性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齊聚一堂,圖右起為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台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中山大學教授盧展南、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理事長賴炎生、工研院電網策略室副主任劉志文。

電力是產業發展、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電公司透過「電力供需資訊平台」向外界說明臺灣供電裕度,在平台上有當日用電量、最大供電能力、預估尖峰備轉容量率等數值,但這些資訊無法完整呈現用電現況。為了探討新世代供電合理呈現建議作法,今年度「第四十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暨第十六屆臺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於今(5)日特別安排「臺灣電網供電裕度探討」論壇,邀請產學研代表對談,並提出四大建言,包括1.公佈台電可調度的發電裕度量(備轉容量值)、2.從現行「每日」公布用電現況改為「每小時」、3.不需追求過高的備轉與備用容量、4.因應再生能源發展,應配置不同反應速度的備轉機組,期透過新世代供電裕度呈現的建言,提高全民節電參與感,解決產業及民眾對電力疑慮。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臺灣近年朝低碳能源社會邁進,積極發展再生能源,電網面臨轉型關鍵時刻,如何運用電網現代化管理,強化電力調度、發電和儲能系統,並規劃合理誘因帶動全員聰明用電,成為供電穩定、電力永續的良方。電網想要走向現代化與靈活性,先進國家經驗與技術不可或缺,這次「電力工程與電力電子研討會」邀請許多國內外來自產業界、學界、電力公司的專家學者分享國際視野。

台電公司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從電源端的再生能源、分散式電源及發電系統工程;電網端的智慧電網、微型電網及輸配電系統工程;到負載端的先進讀表系統、需量反應、智慧家庭及節能減碳等議題的探討,這些都是國內能源轉型下,想要穩定電力供應所迫切需要的工作。這次研討會將能促使台灣有效掌握國外能源轉型經驗及國內外電網發展情勢,作為台電公司電網規劃及營運之參考。

「第四十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暨第十六屆臺灣電力電子研討會」上,特別安排「臺灣電網供電裕度探討」論壇,由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同時也是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副主任劉志文擔任主持人,邀請中山大學教授盧展南、美國德州大學教授李偉仁、美國田納西大學教授 Kevin Tomsovic、成功大學教授黃世杰、台電公司副總經理籃宏偉與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吳進忠對談,並對臺灣供電裕度提出四大建言,如下:

第一,公佈台電可調度的發電裕度量(備轉容量值): 備轉容量主要是用來衡量每日供電之預留裕度指標,其中,「備轉容量率」透過百分比方式,呈現臺灣在扣除使用中的電力後,還有多少可調度電力,可用於因應緊急狀況;而「備轉容量值」則透過實際電力數值(百萬瓦, MW)來呈現可調度電力現況。現行台電供電裕度主要以「備轉容量率」作為分級標準,不過,春夏季尖峰用電狀況並不相同,用同一比率方式,代表一整年任一時刻的供電裕度並不精準,因此,應改為呈現實際可調度發電量,也就是「備轉容量值」(MW),才能正確表達現行台電供電現況。

第二,從現行「每日」公布用電現況改為「每小時」:現行供電裕度以「每日」用電量的尖峰來呈現,但電力瞬息萬變,用每日尖峰值來作為全日供電裕度並無法合理呈現不同時間實際用電,若改以每小時統計較能即時顯示電力系統當下狀況,同時明列出各種不同供電裕度下,民眾、產業可做的因應措施,像是在供電裕度稍差時,建議可調高冷氣溫度,節約用電,產業則可透過需量反應方式降低用電,讓供電方、用電方都能一起為供電穩定貢獻心力。

第三,不需追求過高的備轉與備用容量:準備備用及備轉容量需付出經濟代價 ,包含增加建廠投資費用與輔助服務費用等,由全民買單,在供電充裕前提下,無謂追求過高備用與備轉容量是一種資源浪費,應透過強化需量反應措施、提供電力設備可用率與系統可靠度,讓每度電都能妥善被利用。

第四,因應再生能源發展,應配置不同反應速度的備轉機組:再生能源供電具備間歇性問題,會受到太陽、風力等外在因素影響,萬一事故發生時,就需要能不同反應速度的機組,確保不同發電可以互補,達到供電穩定目標。

中山大學教授盧展南說,台電在網站每天更新的「電力供需資訊平台」是外界判斷是否供電無虞的重要指標,這次「臺灣電網供電裕度探討」論壇提出對新世代供電裕度具體建言,希望讓供電裕度呈現上可以提供更全面性的資料與數據,避免外界誤解或判讀錯誤。

由中山大學、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及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共同在高雄市主辦的「第40屆電力工程研討會暨第十六屆臺灣電力電子研討會」,今年以電網現代化與靈活性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齊聚一堂,討論臺灣未來電網如何因應能源轉型,讓各界有機會相互學習交流,同時也能透過專家演講分享最具前瞻性的新知,透過各方對話找出能源轉型最佳解決方案。

【新聞連絡人】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朱則瑋
電話:+886-3-5913855
Email:itriA70541@itri.org.tw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楊桂華
電話:+886-3-5914968
Email:youngharry@itri.org.t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