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經濟部支持工研院打造首座MIT「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 布局細胞治療產業 推動本土供應鏈轉骨升級

日期:2021/10/29

工研院今(29)日宣...(詳如圖說)
工研院今(29)日宣布,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開發出創新「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不僅是全球整合最完整的系統模組,也是國內首座結合細胞培養、品質檢測及收穫繼代等完整功能的自動化系統。

2021年國人前十大死因排名中,令人為之色變的癌症已蟬聯榜首連續39年,細胞治療成為許多病友治療的選項之一,由於細胞需要在體外培養或加工成為「特種部隊」,才能放入人體進行治療或預防疾病,因此順勢帶動細胞培養的需求持續成長。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細胞培養市場規模將達近兆元新台幣,經濟部技術處因應這股龐大產業與醫療需求,超前部署細胞再生創新技術,運用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開發出創新「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完成全球整合最完整的系統模組,也是國內首座結合細胞培養、品質檢測及收穫繼代等完整功能的自動化系統,MIT技術打造,細胞存活率高,產能還能變10倍,將有助於國內生技產業轉型,進一步搶攻細胞培養市場。

經濟部技術處自2017年起以科技專案持續支持工研院建立「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可生產「貼附型幹細胞、體細胞」作為生物製劑或生物藥品,應用範圍廣泛,包含細胞治療、細胞組織再生修復等用途,初期將先鎖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傷口作為切入點,後續逐步擴大應用範圍,已取得臺灣、美國專利,希望帶動國內細胞培養產業,轉型為工業化生產,推動本土生技產業邁步前進。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沈欣欣表示,面對龐大的商機,細胞生產的品管、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管制將是勝出的關鍵。由於目前細胞生產以人力操作為主,加上國內臨床試驗的蓬勃發展,市場亟需更多產量投入,而產量高、品質穩的「細胞生產GMP製程」就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工研院研發的「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是生產自動化,搭配自動環境控制、智能監控、機器手臂取代換液等人工作業等設備,僅需原先的3至4成人力,就能產出傳統的10倍產量,更能降低不良率,細胞存活率在95%以上。第二是封閉的製造設備,能降低細胞污染的風險,更能確保品質。第三是國產技術打造,並可依業者多元需求,客製化搭配不同模組打造出專屬設備,還能協助規劃廠房、輔導建廠輸出,未來更能切入「委託研究開發暨生產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CDMO)」,可以提供全球產業整合模組最完整的「細胞工廠」。

「2021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展」將於11月4日至7日在南港展覽館二館四樓正式登場,工研院今年以精準醫療為主軸,展出「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等智能化、綠金化的8項創新科技,歡迎有興趣的產業人士與民眾到場參觀,詳情請參考https://expo.bioasiataiwan.com/

工研院今(29)日宣...(詳如圖說)
工研院今(29)日宣布開發出「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MIT技術打造,細胞存活率高,產能還能變10倍,可協助業者規劃廠房、輔導建廠輸出,將有助於國內生技產業轉型,進一步搶攻細胞培養市場。

【新聞連絡人】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郭建志
電話:+886-3-5919388
Email:mistertom@itri.org.tw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詹淑雅
電話:+886-3-5917118
Email:yaya@itri.org.tw



延伸閱讀